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20: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和图片,分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通过把相关图片按时间排序,体会唐朝由盛转衰、最后灭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藩镇割据对国家带来的危害;感悟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写的两首诗《忆昔》和《春望》,这两首诗描述 的唐朝社会状况有何不同? 生:《忆昔》描述了唐开元年间的繁荣,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社 会秩序安定。而《春望》中杜甫眼见国破家亡,春日的城区里杂草丛生,衰败不堪,不禁触 景伤情,发出沉重的忧伤和感慨。 师:你知道唐朝为什么会由盛转衰吗?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 安史之乱 师:唐朝边疆地区存在一些少数民族,到了唐玄宗时期,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少数民族有时 会侵扰唐朝的边疆,假如你是唐朝的皇帝,你有什么办法预防少数民族的侵犯? 生:在边疆地区设置重兵把守,修护城河等。 师:唐玄宗是怎么做的呢?他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十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手里都有一些兵力,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反映的就是这项措施。我们把十个节度使的兵力相加,总共49万, 中央是12万,你如何评价这样的兵力配备情况?请说明理由。 生:我觉得这种做法挺好,这样边疆地区就安定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好,有隐患,中央就 空虚了,节度使容易造反。 师:节度使一定要造反吗? 生:不一定。 师:假如节度使政治觉悟很高,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话,就不会造反。但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 了,我们看看节度使拥有哪些权力? 生:节度使有土地,有土地上的人口,有武器士兵,还可以征税,说明节度使除了有军权外, 还有行政权、财权。 师:我们知道,节度使要叛乱的话肯定要有军队和金钱,而我们再来看节度使的权力,他们 恰恰拥有军权和财权,所以唐朝政府没有制约节度使叛乱的机制。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的局面,埋下了唐朝以后动乱的祸根。 师:那么唐玄宗后期的统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材料,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 乐,奢侈腐败,不理政事,特别宠爱杨贵妃。在用人方面,玄宗皇帝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而杨国忠本人品性不佳,所以唐玄宗在用人方面出现了严 重失误,任人唯亲。 师: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这个人是谁?安禄山,他是 一个胡人,特别会拍马屁,认当时只有29岁的杨贵妃做干妈,得到玄宗信任,趁机扩张个人 势力。他经常出入皇宫,深知唐朝统治腐败,自己又有兵有权,再加上他和杨国忠不和,最 后,他和部将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而他起兵的名义,就是诛杀杨国忠。 师:安史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一张地图。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 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是 为唐肃宗。唐肃宗任命郭子仪讨伐叛军,后来又借助少数民族的力量反击叛军。由于内讧, 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被杀,余下的部将纷纷逃散投降,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师:杜甫,这位亲历安史之乱的诗人留下了不少反映这一历史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读杜甫的 诗《无老别》,看看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影响。造成唐朝经济萧条,人烟稀少,人民生活困苦。 据史料统计,朝廷掌管的全国户口从约900万户下降到130万户。 师:我们再来对比两张唐朝的疆域图,观察唐朝疆域出现的变化。第一张是安史之乱前的疆域,第二张是安史之乱后的疆域图,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生:疆域面积不断缩小,说明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 师:请同学们看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藩镇分布图,节度使的地盘我们称为藩镇,对比前面提 到的《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节度使的数量越来越多,节度使可以在藩镇上养兵、征兵、收税,有的甚至父子相传或 兵将拥立,不受朝廷委派,是独立的小王国,我们称之为割据,由此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威胁中央统治,中央权力大为削弱。 (补充:为什么藩镇数量会增多吗?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被迫在内地增设一些节 度使,以加强对叛军的作战力量。而唐朝无力将安史叛军全部剿灭,对于那些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落,无奈将其原地安置,设置新的节度使。) 第二篇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师: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 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在 此情况下,唐末农民的出路何在? 生:起义,反抗唐的腐朽统治。 师:有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叫黄巢,他出身盐商家庭,从小爱好读书,想通过科举考试来 做官,但是科举失利了,没考上,于是写了这首《不第后赋菊》的诗。 师:等到重阳时节,菊花开后其他花慢慢就凋谢了。菊花的香气弥漫长安城,遍地都是金黄 如铠甲般的菊花。黄巢歌颂了菊花的威武形象,表达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一个挺有文学素养的人,在经历科举的落榜、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后,加入到农民 起义的大军中,起义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了解黄巢起义的经过。 师: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同学们看黄巢之乱后的唐朝局势,你发现了什么? 藩镇的数量更多,墨绿色的代表不支持中央的藩镇很多。藩镇割据在继续发展。(在镇压黄巢 起义期间,唐中央政府依靠了藩镇力量,后来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却出现了许多新的藩镇。 藩镇割据局面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师:在黄巢起义的将领中,有一个人,他叫朱温,后来他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 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灭掉了唐朝,建立了梁,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 国时期。 第三篇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师: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三篇章。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代是哪五代,十国是哪十国。 生: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基本在南方,再 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师:我们来看一张五代十国政权分布图,可以看出政权存在时间短,更迭频繁。那么五代十 国的社会状况怎样? 师:清朝史学家赵翼曾经说过五代之乱,视人命为草芥,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 杀,无复人理。所以五代十国是比较动荡和混乱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我们来看表格,五代十国开国皇帝的出身如何? 生:我们看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节度使出身。说明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师:五代十国的统治情况如何?我们来看十国中吴越国钱镠的治国理念,他说世上其他国家 在进行战争,发生流血事件,我们国家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吴越国的治国理念可以代表南方 国家其他统治者的做法,与北方社会动荡局面相比,他们大多采取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 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所以五代十国虽然是乱世,但乱中趋治。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手中的纸拿出来,老师给你们六张打乱时间的地图,请同学们按时间先 后顺序排列好,并说说你的判断依据。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这项活动。第一张图片是唐前期的疆域图,第二张图片是天宝年间的十 节度使分布图,第三张图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形势图,第四张图片是黄巢起义后的唐朝形 势图,第五张图片是五代十国的形势图,第六张图片是北宋疆域图,从中可以看出统一始终 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南北政治上虽然是分裂的,但经济上的相互联系要求结束政治 上的分裂,已经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三、【总结新课】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学习内容。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对唐朝是致命一击,朱温夺权导致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乱中趋治。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中央与地方这对关系的变化。学习这段历史,我们知道藩镇割据遗祸无穷,中央集权势在必行,国家统一顺应民心。那么北宋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我们一起进入下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