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指导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哟哟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 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哟哟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进入教室时,多媒体展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海报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教学导入: 提问:《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个小故事构成,你知道它讲述了建国70年以来哪几个历史性经典瞬间吗? 学生通读课本,回答:今天的课上我们会讲到了其中的哪些难忘的瞬间呢? 电影背后地故事,你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科技文化的成就。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章:从无到有 新课讲授 第一章【 从无到有】 1. 第二个单元《相遇》讲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地故事。为了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高远献身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地青春和爱情。高远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背后,的确有一批默默无闻的英雄。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 2.多媒体展示邓稼先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博士毕业后,邓稼先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核事业中。阅读材料并思考: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 ……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大国的核垄断……是为了防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材料三:聂荣臻认为,为了摆脱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原子弹,以便在我国遭受敌人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技术向前发展。 3.回到国内的邓稼先,来到了荒凉的戈壁(展示图片国内的情况,1959-1961的情况图标)他能待得下去吗?他不仅待得住,还在这样的环境下,研制出了原子弹(出示对比图),结合对比图思考:为何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 4.回顾这段历史,他们这样说: 材料一: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总统蓬皮杜 思考:你如何理解他们的话? 5. 《祖国》的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神州11号着陆的故事,中国人的太空之路走得有多艰难,大家知道吗? 第二章【圆梦航天】 在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时候,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但是随着爱国学子钱学森的归来,中国的原子弹很快插上了起飞的翅膀,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的地地导弹横空出世,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火箭专家。特斯拉的董事长马斯克在2012年发表了一条推特,纪念他101年的诞辰。钱是美国航天局NASA旗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五位创始人之一,JPL是人类推进空间探索的先驱之一。有了重量级的人物,再加上中国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成功发射。(多媒体展示卫星的图片) 见证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还有被钱学森点将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孙家栋。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让中国的航天走在世界前列,你能阅读课本,完成这张时间轴吗? 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世界领先,2007年,嫦娥一号完成绕月任务,当大家都欢呼雀跃之时,孙家栋则留下了眼泪,他为什么会哭? 我们把核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称为“两弹一星”,授予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功勋奖章。这些科学家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求学脚印遍布全球(多媒体展示两幅地图)。他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思考:科学家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5.中国航天从零开始,经历了几十年,已经成为航天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航天产业也进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一位美国宇航员这样说:“我看到一条长河从一个国家蜿蜒到另外一个国家,我看到巨大的森林,它们在大陆上不断绵延,我也看到海岸线接触到了不同的大洲,我想到两个词,一个是共同点,一个是互相依存性,我们确实是同一个世界的居民。”的确,科学家有祖国,但是科学无国界。科学成果应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享有的。让我们进入第三章。 第三章【科学无国界】 袁隆平和屠呦呦这两位中国科学家的成就,造福了整个世界,阅读课本:他们的成就是什么?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成就让世界震惊? 材料一: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下降42%,世卫组织非洲区域降幅达49%。 材料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材料三:“1959— 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饥饿、逃荒、浮肿病、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出现并呈增加趋势,都因为粮食的极度匮乏。” ——《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 第四章【走向世界】 1.《我和我的祖国》是建国70年的献礼影片,这一年,还出现了不少的优秀电影,比如《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等,全年电影票房总收入高达642亿元,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只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角。多媒体展示柱状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建国以来,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在1978年以后为什么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最大? 2. 为了展示建国70年来在文化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校决定举办建国70年来文化展,要求我班同学做一下准备工作: (1)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 (2)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呢? (3)每个方面打算展示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四、课堂小结 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和文化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什么让我们成长如此之快呢? 材料一:P92相关史事 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2.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从建国以来,每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句话。祖国需要,我就去做,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爱国就是艰苦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生物科技者来说,爱国就是为中国人民某福利,为世界人民谋福祉,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爱国就是传造出更多更好的的作品,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当时间走到2020年时,当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