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0: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继续用“四读法”学习两首古诗,借助表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了解清明节、重阳节的习俗。 3. 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描绘诗中的情景, 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用“四读法”学习两首古诗,借助表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了解清明节、重阳节的习俗。 教学难点: 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描绘诗中的情景, 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运用“四读”法学习了《元日》。了解宋朝人过春节的习俗,既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热闹,又感受到诗人王安石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家国情怀。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运用四读法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疏通诗意 1.读通古诗,读好节奏。 2.出示表格,完成表格。 诗题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节日风俗《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清明》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日就是春节,过节的时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诗中介绍的节日习俗有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两首诗又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过节的时间和节日的习俗又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诗句,找一找圈一圈完成这个表格。 ⑵学生分享填写的内容。 三、想象画面 1.古人是怎样过这两个节日的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还原古人过节的画面。 2.学生说《清明》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3. 同学们《元日》和《清明》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酒”。你觉得这两处“酒”的内涵一样吗?(《元日》人们喝的是欢快喜气,团聚热闹,开心温暖的酒。而《清明》人们喝的是消愁,思念,悲伤,难过的酒。) 4.真是无酒不成诗,诗人杜牧借酒表达了自己悲伤难过的心情。诗中还有哪些词能表达诗人的这种心情呢?(欲断魂,雨纷纷) 5.诗人借着这雨,这酒,抒发了清明节人们扫墓时那份悲痛的心情。你能把感受送进朗读中读好这首诗吗?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说画面)王维15岁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两年未见家乡和亲人,又逢重阳节,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更加的深重,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 7.远在他乡,身在异国的游子遇上传统节日,都强烈地感受到这首诗的力量,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配乐背诵) 8.学完这三首诗,你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预设:相同点都是七言诗,都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了节日的习俗;不同点是习俗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9.认识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这三个传统节日都有多少岁了?请看一段资料。 春节:春节从尧舜时期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不过原来不叫春节,被叫做“上日、 元日、正日、元旦”等好几个名字。1914年,民国政府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离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名字叫“寒食节”。 重阳节:“重阳节”这一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离现在也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小结:像这样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四、拓展升华 1.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和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呢?(学生汇报) 2.小结: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的习俗文化,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思想与情怀,代代相传。写传统节日的诗句还有很多,下面这些诗句写的是什么节日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2.我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一个节日就是一段回忆,一部文化史,课后让我们去探寻更多的传统节日,请看课后的活动提示:请同学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吧。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建议3到6个人一组,小组内商量想了解的节日。确定好后,问问长辈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个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最后把找到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表格,手抄报或思维导图等方式记录。下节课我们在组内交流和分享。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2.背诵并默写《清明》,注意行款整齐,工整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