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学期 春季
课题 蜜蜂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品析重点语句,感悟句子运用语言的准确。 2.学习法布尔的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默读课文,品析重点语句,感悟句子运用语言的准确。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默读课文,品析重点语句,感悟句子运用语言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欢迎大家回来,我是来自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的程建红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蜜蜂》,回忆上节课内容,法布尔围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能力做了一个实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实验写具体的?对呀,是从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三方面来介绍。 老师:法布尔写《蜜蜂》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准确,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吗?打开书认真找一找句子吧。 二、品读感悟 1.老师:请看小伙伴找到的句子,自己好好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课件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学生:“二十只左右、好像”都表示不确定的估计,“二十只左右”法布尔不知道准确的蜜蜂数,“好像”是法布尔推测蜜蜂在寻找回家的路,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 (2)老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词语“二十只左右、好像”体会出来法布尔用词的准确。这两个词语能去掉吗?请看去掉后的句子,对比读读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学生:去掉之后就变成准确的数字了,但是法布尔并不知道准确的蜜蜂数,所以加上“左右”更加准确。作者只是通过观察猜测蜜蜂是在寻找回家的方向,所以用上“好像”更加确切。 (3) 我们继续交流,请看这位同学找到了句子,自己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学生:“两点四十分”说明作者的女儿对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记录得准确,体现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 (4)老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词语“两点四十分”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两点四十分”一词能去掉吗?我们再来看去掉后的句子,再对比读读两个句子,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它们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学生:去掉后不能准确表示女儿观察蜜蜂的时间。因此,不可以去掉两点四十分。 (5)老师:由上面两组句子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作者法布尔用词特别准确。下面请看这幅图,你们能用上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蜜蜂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听听学习伙伴的回答。 学生: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学生: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学生:我认为第一个同学说得句子用词更准确,去掉大概后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蜜蜂飞得很低,可以减少阻力,加上大概后,表示作者的推测。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2.老师:看似模糊的词语,加到句子里却表示的特别准确。这就是法布尔的用词严谨。文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吗?我们大家继续找一找,看看哪位同学找句子的速度最快。找到句子了吗?我们来分享交流。 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其中“推测”就是猜测,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蜜蜂被装在纸袋里,完全看不见路,可能就找不到家,再次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老师: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法布尔什么心理?怀疑的心理。你能读出此句怀疑的语气吗?(小伙伴读)接着我们的分享,请看这位同学找到的句子。 学生: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将近,大约”都是不确定的时间,三刻钟,飞了四公里,途中还采了花粉,蜜蜂用的时间之短,飞行速度之快,让法布尔和小女儿都感到惊奇。 4.老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词语“将近、大约”体会到蜜蜂采花粉时间短,速度快。哪位小伙伴来读出法布尔和女儿的惊奇呢?(小伙伴读) 5.老师:还有同学找到了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生: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学生:词语“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告诉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再次体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6.老师: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能力,做了好多次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这就是法布尔的工作作风: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再次告诉我们法布尔做实验时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拓展延伸: 1.那我们在平时也一定做过小实验,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实验过程呢。先来说说你做过什么样小实验呢? a.学生:我做过把筷子放入水杯中,筷子发生了折射的实验。 b.学生:我做过把鸡蛋放在盐上立起来的实验。 c.学生:我做过把鸡蛋放在水中,再放盐,鸡蛋就会浮起来的实验。 2.老师:大家做过的实验真不少,回忆一下,你当时是怎么做的,能不能借助顺序词语:首先......然后......接着...... 最后......把实验过程连起来说清楚呢。 a.学生:我做筷子在水中折射的实验时,首先拿一个透明杯子,然后用透明杯子接多半杯水,接着把一根筷子放入水杯中,最后隔着水杯外面观察到筷子像折断了一样。 b.学生:我在做鸡蛋立起来的实验时,首先把盐倒在平整桌子上,然后拿出一个鸡蛋,接着把鸡蛋轻轻地放在盐的上方,最后鸡蛋就立起来了,我太高兴了,我的实验成功啦。 3.其实好多科学知识、实验结论来源于生活,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实验得出的,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一个苹果落下来,由此,他积极动手实验,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伟大科学家爱迪生通过观察和多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还有我们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英雄们停留空间站探索物理和生命的规律。神舟十三号三名宇航员要在空间站工作六个月,再一次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让世界明白我们就算不靠别人,自己同样可以玩得转这种顶级技术,为我们的航天英雄们点赞。 4.教师小结:是呀,无论是实验前的怀疑,实验过程中周密的考虑,还是实验结论的得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科学家是一个个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动手实践,亲自得出实验结论。课下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四、布置作业: 1.在吹好的气球上贴几块透明胶布,用针扎气球,气球居然不会爆,这是真的吗? 2.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用削尖的铅笔把它穿透,无论你扎几支铅笔,塑料袋居然滴水不漏,这是真的吗?课下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一下。下节课我们学习略读课文《小虾》,通过观察小虾,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呢?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