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3分, 共60分)
1—5:ABBDB 6—10:BDBDC 11—15:CADAC 16-20:ABDAB
详细参考答案:
1.A【解析】材料“当于民监”、“民,神之主也”、“存百姓”、“天下为主”这些资料都强调重视民、百姓、天下,可知研究主题是民本思想,故选A项;民主观念指平等、自由等观念,材料论及的是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排除B项;家国情怀指对家国的认同与热爱,材料论及的是民本,排除C项;天人关系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排除D项。
2.B【解析】据材料“倡导重欲、尚利、贵私”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力图摆脱封建道德束缚,实现个体幸福,即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故选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幸福内涵突破了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而非封建纲常伦理(三纲五常),排除C项;“动摇”说法错误,此时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
3.B【解析】“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表明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表明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统治地位没有动摇,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排除C项;阳明心学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排除D项。
4.D【解析】据材料“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
5.B
6.B
7.D【解析】据材料“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可知,古希腊民族善于思考、具有探究精神,对自然、社会、人进行了探索,不盲从,重视理性精神,故选D项;希腊民族探索人类思想、灵魂,关注人生目的即体现了人文精神,排除A项;个人主义泛滥是指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与材料中关注社会正义、公理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希腊民族探索人生的目的与价值即是对现实幸福的追求,排除C项。
8.B【解析】11世纪,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专门养市民阶级的法律学校,故选B项;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改变”说法错误,中世纪教育模式仍以宗教学校为主,排除C项;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与“教学内容以法律、数学为主”不符,排除D项。
9.D【解析】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不能说明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也不能说明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11.】C【解析】在印欧人的迁徙过程及其影响下,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许多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因此被称为“史诗般”的迁徙。故选C项。
12.A【解析】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在内迁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等民族进一步交融,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体现出了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上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人口迁移及区域开发,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为黄帝后裔”可知,D表述错误。故本题A项正确
13.D【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
14.A【解析】根据材料“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可知,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没有涉及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排除B项;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属于政治斗争领域,与材料中文化特色不符合,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鸡”既有湘菜风格,也有美国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中美文化交流,不体现冲突,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并非美国文化的输出,排除B项;国际分工体现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并非食物,排除D项。
16.A【解析】材料提及联合国难民署的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通过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干预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违背了人道主义性质,故选A项;“主导”夸大化,应为“干预”,排除B项;“缺乏有效监督”不合题意,与材料中“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相悖,排除C项;“行动效率低下”不合题意,与联合国难民署受到干预相悖,排除D项。
17.B【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丝绸之路 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城市敦煌、撒马尔罕,终点罗马都是丝绸之路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仅只提及中国出土的,不能代表是在中国生产的,排除C项;“直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8.D
19.A【解析】材料提到欧洲国家的茶园可以打保龄球、赛马、赌博等,这说明饮茶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娱乐生活。BCD都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与材料主旨不符。
20.B【解析】据材料“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可知,跨国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策略在于寻找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或偏好,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体现了不同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借鉴,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跨国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建立在正确的经营策略基础上的,排除C项;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在于出售商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40分)
21.(1)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评判是否曲直的价值标准,既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答到任意3点即6分)
原因: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相对封闭和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而兴修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③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④科举制度确立发展,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⑥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⑦国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动⑧优秀人才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答到任意3点即6分)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2分)
22.(1)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或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5分)
影响:阻碍或中断了一些地区独立的正常发展,带来灾难,同时客观上又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消极性2分,积极性4分,答道1点即2分,共6分)
出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推动了欧洲人的自主移民;欧洲殖民扩张推动;工业革命以来带来的工业增长的刺激(3分)
参考答案(略)
给分标准:称呼(2分)、论证(东西方互传例子各1个、文字表达逻辑清晰、论证充分,8分),总结升华2分,不得直接抄称呼。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03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A.民本思想 B.民主观念 C.家国情怀 D.天人关系
2.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他们的这些主张( )
A.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C.突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3.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5.郭应德先生在《阿拉伯中古史简编》一书中说:“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农业的兴旺和海上航行的繁盛,促成了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地理的研究,农田水利的兴办和国家财政经济的筹划,加速了数学研究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学术的发展得益于( )
A.哈里发政府对科研活动的奖励政策 B.阿拉伯帝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C.重视对其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新 D.阿拉伯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精神
6.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灌溉知识,能够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秸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表明当时苏美尔地区( )
A.形成成熟的象形文字 B.已进入文明时代 C.广泛地使用铁制工具 D.建立了集权国家
7.有学者指出:“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该学者认为古希腊文化( )
A.缺乏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泛滥 C.忽视现实幸福 D.重视理性精神
8.11世纪,意大利以博洛尼亚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法律学校,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教学内容以法律、数学为主,使用本地的民族语言教授,很受人民的欢迎。据此可知,法律学校的出现( )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中世纪教育模式 D.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
9.柬埔寨吴哥窟是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兴建于吴哥王朝时期。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这反映了( )
A.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B.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C.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D.东南亚文化受到印度文化影
10.下图体现的文明成就属于( )
A.古印度
B.阿拉伯
C.玛雅
D.古埃及
11.从公元前2千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是因为( )
A.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
C.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 D.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12.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1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1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写道:一位秘鲁学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这段材料描述了( )
A.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
C.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 D.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
15.二战之后,移居美国的湘籍厨师彭长贵创制“左宗棠鸡”,这道融合酸甜辣的湘菜迅速成为美式中餐的代表,风靡全美,并成为美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B.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
C.移民文化在交融发展 D.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
16.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B.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17.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18.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9..茶传入欧洲后,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B.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
C.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 D.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说明跨国公司( )
A.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B.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C.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D.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材料二 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材料三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6分)
(3)结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志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导致了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整理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材料二 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近代欧洲移民的原因。(3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丝绸之路示意图
)
2014年,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作“对话之路”,也有历史学家称它为“贸易互惠之路”、“民族交融之路”、“宗教传播之路”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丝绸之路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历史选必3第9课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