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复习卷
古诗词三首 乡下人家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3分)
稀疏(sū shū) 屋檐(yān yán) 绘画(huī huì)
花冠(guān guàn) 朴素(pú pǔ) 和谐(jiē xié)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zhù sù lí ba xī shǎo qīng tíng
jié gòu shùn xù tǎng ruò lì wài
三、辨字组词。(4分)
赖( ) 茅( ) 觅( ) 凤( )
懒( ) 矛( ) 览( ) 风( )
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3分)
一( )风景 一( )小河 一( )鸭子
一( )风光 一( )浓荫 一( )石狮
五、词语搭配。(4分)
归巢的 风光 成群地 进入梦乡
向晚的 鸟儿 大踏步地 吃起来
碧绿的 微风 天高地阔地 探出头
独特的 藤叶 甜甜蜜蜜地 走来走去
六、根据语境填写关联词语。(3分)
1.(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2.乡下人家,( )什么时候,( )什么季节,( )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 )仙人球没有美丽的外表,( )它非常的坚强。
七、按要求完成练习。(18分)
(一)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和整句的意思。(4分)
1.惟有蜻蜓蛱蝶飞
惟:
意思: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媪:
意思:
(二)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缩句)
2.乡下人家养鸡。(扩句)
3.纺织娘叫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4.它们难道没有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吗 (改为肯定句)
5.我估计可能这一次去游庐山。(修改病句)
(三)造句。(4分)
和谐:A.配合得适当。B.和睦协调。
1.用解释 A造句:
2.用解释B造句:
八、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14分)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 , , ,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 。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的诗句是“ , ”。
3.《乡下人家》描绘了和乡下人家关系最密切的几个画面,分别是瓜藤攀檐图、 轮放图、 、 出土图、 、月夜睡梦图,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自然和谐、朴实欢快。
(二)根据课文内容,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画“ ”,错误的说法后画“×”。(3分)
1.乡下人家门前种的花都是农村常见的,用“华丽”这个词语来形容,有点夸张。( )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笋的勃勃生机。( )
3.《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 )
九、阅读。(18分)
(一)课内阅读。 (7分)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 图。其中“ ”和尾句中的“ ”都说明了暮春季节。(3分)
2.“ ”、“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2分)
3.这首诗运用了 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1分)
4.“ ”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1分)
(二)课外阅读。(11分)
乡村的景色
乡村的景色美不胜收。
早晨,乡村格外宁静,一缕缕淡淡的晨雾像丝带一样飘在空中,使人感觉像是到了仙境。村子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小溪,要是站在高处望去,小溪就像是两条白色绸带。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常常会看见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戏水,它们还时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中去觅食。小溪两边全都是竹子。走进竹林,迎面送来的是一阵凉气,使人一下子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脑后。偶尔还会听见几声鸟叫,使竹林显得更加幽静。在小溪的远处,有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简直像一块大地毯。
傍晚,村庄的上空飘起袅袅炊烟,好像一个个身穿白纱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婀娜多姿。
夜晚,家家户户亮起朦胧的灯光就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啊,乡村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1.请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分)
2.短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乡村 (什么时间)的景色,写了 、 、 、 、 这些景物。 (3分)
3.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写一句话。(2分)
要是站在高处望去,小溪就像是两条白色绸带。
4.从画“ ”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分)
5.这篇短文的结构是( )(2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十、习作。(25分)
《乡下人家》一文中写了屋前瓜架、门前的花、屋后的竹、鸡、小河、晚饭的情景以及瓜架上的纺织娘。场景不同,特点也不一样。我也会用这种写法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