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知识梳理】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朝代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治理措施
秦朝 典客、典属国 1.北方:逐匈奴,修长城。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纲上P15) 2.南方:抚夷越,设三郡。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3.西南: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控制(纲上P15)
汉朝 大鸿胪 1.与匈奴:西汉初,采取和亲匈奴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纲上P21)→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2.与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纲上P21)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政策:屯戍政策:①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朝代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管理措施
隋朝 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司 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2.主客司 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3.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1.北方: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先后归附 2.岭南: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东南:加强与流求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机构: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担任
唐朝 1.北方:①唐太宗灭东突厥(纲上P33) ②设立安北、单于都护府 2.西北:①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纲上P33) ③先后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纲上P33) 3.东北:①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设立安东都护府 4.西南: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纲上P34) ②唐蕃数次会盟。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史称“长庆会盟”,遗物有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 ③册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5.南方:设立安南都护府 6.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宋朝 宋朝先后与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长期并立,各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朝代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管理措施
元朝 宣政院 1.东北、云南:设立行省、征发赋役 2.西北: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纲上P58) 3.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4.台湾:由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经略台湾(纲上P58) 5.特点: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纲上P58)
明朝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北方:①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 ②布置军镇: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③开放马市: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④隆庆和议: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通贡和互市 东北: ①派人招抚:派人到东北去招抚女真(纲上P74) ②设立机构:设立都司(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③册封首领: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纲上P74) 3.西北:设立机构:设立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4.西南:土司制度:设立土司 5.西藏:①敕封首领: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 ②设立机构:设立羁縻性质的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纲上P74) 6.机构: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增调军兵
清朝 理藩院 1.北方:政治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2.西北:①军事斗争: 1757年,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1757-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纲上P79) 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设立机构: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纲上P79) 3.青藏:①册封活佛: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②设立机构: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③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权(纲上P79) 4.西南:改土归流:自雍正时起,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管理 (改土归流意义: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统治;使大量汉人移入边地,促进边远山区的开发与民族交融,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东南:统一台湾:①军事斗争: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纲上P78) ②设立机构: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纲上P78)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秦汉 1.陆路 ①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中国丝织品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 ①从合蒲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予“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隋唐 1.陆路:与西域商路通畅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 ②唐朝: 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专研,到许多国家讲学(纲上P45) 2.海路:与外国交流活跃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发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来华 ②唐朝: 日本、新罗多次派遣唐使(井真成墓志拓片),将唐文化带回日本 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纲上P46)
宋元 ◆宋朝:1.陆路:交通阻隔 2.海路:转趋发达 ①恢复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朝:海陆通道畅通 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来华,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宋元:税收: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重要财源 市舶司:宋元及明处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
明清 ◆特点:1.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3.清朝对外交往增多,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表现:1.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纲上P73) ②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纲上P73) ③影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欧洲;给明朝带来较大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纲上P73) 2.倭寇 ①背景:明朝前期,中国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纲上P73) ②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纲上P74) 3.西方殖民者 ①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纲上P74) ②概况: 澳门: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租住权(纲上P74) 台湾:稍晚,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4.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①性质: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②内容: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①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纲上P81) ②应对:乾隆帝拒绝英国使团请求,采取闭关自守:仅保留广州一处,规定由官府特许“十三行”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补充)闭关自守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因);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直因);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2影响:(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侵略,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 (消极)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3启示:(1)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强盛;闭关锁国,延缓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进步,反之则会走向衰亡。(3)对于外国的东西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西夏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2.据元朝《元统元年进士录》统计,蒙古人进士25人,其家族中蒙汉通婚者20人;回人进士12人,其家族中回汉通婚者7人;畏兀儿人进士5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4人;西夏遗民唐兀进士7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7人。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 B.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
C.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D.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
3.美国学者罗威廉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里的“中国的世界模式”是指( )
A.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唐朝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租庸调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这说明唐朝( )
A.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推动对外交往 B.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有效治理
C.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据表可知,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
顺治元年 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
康熙四十七年 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
雍正年间 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
A.闭关锁国政策的突破 B.清朝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C.并非完全“闭目塞听”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6.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7.道光、咸丰年间,清代学者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辽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风,“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边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如龚自珍撰《西域置行省议》《蒙古图志》,魏源著《元史》。这一治史之风主要源于( )
A.中国传统边疆意识的延续 B.西方考古思想传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华夏认同意识加强
8.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皆设置机构加强民族管理。对此图中①②③填写正确的是( )
A.①四夷馆②鸿胪寺③理藩院 B.①四夷馆②大鸿胪③巡检司
C.①大鸿胪②鸿胪寺③宣政院 D.①鸿胪寺②大鸿胪③宣政院
9.如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如图),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C.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10.北宋时,南诏“专于农,无贵贱皆耕”。1004年,大理“开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读儒书者应举”,其国书曾以“乾贞”为年号;大理商人到广西贸易,热衷于购买《史记》《汉书》《本草》《千金方》等汉籍。这反映出( )
A.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的一致性 B.边疆地区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 D.北宋时期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11.1793年,清朝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西藏)地方政府文武官员及喇嘛一律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拣迭奏请中央任命,“令驻藏大臣随时查察,不得任令达赖相沿积习,仍以门第相高,彼此援引。”这一措施( )
A.防止了西藏宗教与世俗势力结合 B.清除了佛教对西藏政务的影响
C.降低了达赖喇嘛的政治宗教地位 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古代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是遵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处理对外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其涵盖的范围主要有东亚和东南亚等广大地区,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了1500年左右。
——摘编自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
材料二 在朝贡贸易制度下,朝贡国所“贡”之物与宗主国中国所“赐”礼品的价值经常是不等价的。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明知这是“亏本买卖”却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需要,目的在于维系宗主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以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
——摘编自蔡天新、黄花《明代的朝贡制度特征与海上贸易发展》材
材料三 朝贡贸易制度在清代后期开始走向解体并最终崩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这个体制本身来说,随着区域之间交往的密切,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这样一种日趋保守封闭的地区国际合作机制注定会被历史所洶汰。
——摘编自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朝贡贸易制度崩溃的背景及其启示。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禹贡》成书于先秦,书中将所知的地域划分为九个州,是我国最早描述地理分区的著作。下图是宋人所绘的《〈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其地理范围与先秦《禹贡》九州范围基本吻合,图中的两条主要河流分别是黄河和长江。图中九州名称不仅字体大于其他地理事物的名称,且标注也整齐划一,俨然有意凸显九州存在的一体性。九州组成了“天下”,而“天下”也涵盖了九州。
材料二 下图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一幅绘于北宋时期的《华夷图》。在图中,正上方中间刻有“华夷图”三字,中原地区位于中央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周边异族处于地图的边角。图中的文字标注较多,主要叙述周边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历史沿革。
材料三 万历年间,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带来《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的四个角分别是北半球图、南半球图、九重天图、天地仪图,向人们展示当时欧洲的宇宙天地观念。为了减轻中国人的抵触情绪,利玛窦将中国从图的偏角处移到大体中央的位置。明代的统治者,包括万历皇帝均目睹过《坤舆万国全图》,盖那时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真实形态已有所闻。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单长城:《从四幅古地图看“天下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和《华夷图》体现的天下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体现其它民族地区的特色,这反映出当时各民族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而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可知B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也提及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C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不同民族的进士数与汉人通婚情况可知,通婚有利于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提高了他们的汉文化水平,这是民族交融促进汉文化传播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选官制度也采用科举制,没有重大进步,排除A项;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B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也即材料所述“中国的世界模式”。“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指的是朝贡制度下周边国家要认同中国的宗主地位,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主权平等。“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指的是朝贡制度强调藩属国要以“藩邦”自居,谨守“臣节”,接受中华文化和礼仪,中国则为了“怀柔远人”,对朝贡国给予丰厚的回赐,承担维护地区秩序、保护藩属国等义务,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帝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对地方拥有领导权,地方听从中央。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海禁政策的内容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主要是满足生产者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租庸调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说明唐朝政府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有效治理,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关系,而非对外交往,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而非唐朝,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非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可知,清朝统治者,从设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再到西洋馆,说明中国对外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即当时并非完全“闭目塞听”,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非闭关锁国,排除A项;清朝外交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之间的交流,没有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由材料“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的记载,土司必须定期贡马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可以看出朝廷的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加强对土司的管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对吐司的管理仅为西南地区,未涉及到其他地区民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陆边疆一体化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清代学者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辽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风”“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边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可知,近代学者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关注西北史地,延续了传统的王朝统治经验和边疆意识,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考古思想的传入,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时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华夏认同是指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材料与华夏认同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C项正确;四夷馆是明朝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机构,理藩院设置于清朝,排除A项;巡检司在元朝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排除B项;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烙饼和蒸馍,据此可判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没有体现政府的改革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推动饮食结构的变化,而非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社会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专于农,无贵贱皆耕”“开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读儒书者应举”“购买《史记》《汉书》《本草》《千金方》等汉籍”可知,北宋时期,云南地区的南诏政权深受中原汉族农耕经济、儒家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影响,体现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的一致性特点,A项正确;此时的南诏并未受到北宋王朝的直接管辖,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平等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西藏地方政府文武官员及喇嘛一律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拣迭奏请清中央任命,可知代表清中央的驻藏大臣对西藏僧俗官员的任命有很大权力,这有利于加强清中央对西藏的治理,D项正确;A项“防止”、B项“清除”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AB项;当时西藏是政教合一制,达赖喇嘛具有很高的政治宗教地位,并未因此措施降低政治宗教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政治色彩浓厚;不平等性;覆盖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稳定性;存续时间长。(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中国国力衰微;西方殖民势力入侵;世界联系的加强。(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启示:一个国家主导的地区国际机制是建立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影响力)基础之上的;地区国际机制的发展与完善需与时俱进;应秉持开放态度;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3.(1)相同点:都体现了统一的意识。不同点《禹贡》将所知地区全部纳入九州区域,《华夷图》重点区分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区别。
(2)影响:传播了西方的地理知识、宇宙观念,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有利于思想解放;传播了西方地理测绘技术,推动了中国测绘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