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4张PPT)
板块二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一 诗词鉴赏
考点 题量 分值 题型概述 考查频次
形象意境 2小题 一般4分 左右 感知诗词景物、形象 体会诗词意境、情境 描写诗词画面 ★★★★★
情感主旨 体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理解诗词蕴含的哲理 ★★★★★
诗词语言 理解诗词词句含义 品析语言风格特点 ★★★★☆
表现手法 判断表现手法类型 分析评价诗词内容 ★★★☆☆
一、(2023·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彭泽
解 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 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真题先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A
A项,结合“孤帆带日斜”可知,“日斜”点明时间是傍晚,不是清晨,故A错误。
解析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驿楼之花香气四溢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官舍的柳树更添了几分翠色,驿楼处花朵香气四溢。“泛”指漫出,指花朵的香气如同水一般溢出驿楼,故“泛”字写出了驿楼花朵的香气蔓延而出、香气动人。
二、(2022·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 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B
“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上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
4.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三、(202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C
C项有误,“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解析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那些不识小松凌云之材的人不正是现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吗?
[考情总结]
1.2023年延续2022年的考查形式。
2.体裁和题型:①体裁上,2022年、2021年考查绝句,难度有所下降;②题型上,由2012—2020年的2道选择题变为2021年和2022年的1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这与高考题型一致,有趋近高考考查形式的特点。
3.考查形式:①以课外律诗和词为主,作者朝代多为唐、宋,且多与江西相关;②2012—2022年均为诗和词交替考查;③除2019年以对比形式考查2首即景(事)抒怀的七言律诗外,其余年份均以单篇形式考查。
考点1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
[题型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②,停轺③一望家。
魂随南翥④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注】 ①此诗是作者被贬途径大庾岭时所作。②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③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④翥(zhù):鸟向上飞举。
考点突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
B.颔联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这联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C.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这两句在写景中正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D.尾联用了西汉贾谊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
C
C项,“这两句在写景中,正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理解错误。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湖早春【注】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蘋茂盛的美丽图景。
C.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初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D
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常见问法]
1.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怎样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
内容理解题方法技巧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内容。
2.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的特点。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简短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解答古诗词“理解内容,把握主旨”类试题时,除了理解全诗(词)内容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易错点入手辨析各选项说法的正误:
1.内容把握错误:有的选项篡改了诗词的大意而导致理解错误,或者只说到诗词的表层内容,忽略了深层含义。
2.画面描述错误:选项把上下阕或前后部分的画面颠倒描述,或者部分画面内容描述错误。
3.感情分析错误:比如作者或诗歌中的人物感情应该是高兴或者积极的,而选项却说成是悲伤或者消极的。
考点2 品味语言 鉴赏技法
[题型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度过大庾岭诗人停下车来,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这
“一望”的“一”字,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B.颈联描写景色的渐变,来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
C.尾联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有了想要归隐,从此不问世事的打算。
D.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诗句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
C
C项“有了想要归隐,从此不问世事的打算”赏析不正确。尾联的意思是,诗人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回去,不敢像贾谊那样因被贬而有所怨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蘋、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B
B项错误。应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常见问法]
1.下列对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3.诗歌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以上题目属于景物描写的顺序或角度分析错误,考查形式主要有选项说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而诗词中并非如此;选项说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景,实际上诗词中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等等。
古诗词鉴赏客观题应对策略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会故意扩大(缩小)原意,往往把部分(整体)说成整体(部分),把特殊(一般)说成一般(特殊),把动态(静态)说成静态(动态)。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考生的思维定式,把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确的和错误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下结论,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各选项的表述结论,有时在诗歌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局部的特点说成是全体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等。
考点3 把握形象意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给内容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月交辉、无云无雷的山间静夜图;溪流湍急的清晨雨后图。
[常见问法]
1.诗歌(或××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3.诗歌(或××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找形象
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和画面。
2.析特点
抓住诗句关键词与细节,并结合常见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3.明情感
理解诗词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4.绘画面
发挥想象,紧扣诗词中的形象和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或生动描绘,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考点4 鉴赏表现手法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未直接写山雨,而是先以山间静谧的晴夜为烘托和铺垫,似无山雨,第三句再以溪水急流的侧面描写进一步表现雨势之大,结句点出“他山落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雨之迅疾和雨之猛烈。
[常见问法]
1.这首诗(或××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诗歌(或××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判断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思考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诗人选用这种手法的原因。
第四步:点明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考点5 体会诗词情感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爱国情怀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常见问法]
1.这首诗(词)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词)××句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情感把握题解题思路
1.抓住诗题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达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往往就能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故园情”一词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意象特点
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杨柳”“孤蓬”“浮云”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鸿雁”“月亮”多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唤起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梅花”象征坚强、高洁的品格。
考点6 赏析语言特色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常见问法]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句中××字的妙处。
2.请分析诗歌××句中“××”的表达作用。
3.简要分析××句的表达作用。(请赏析××句)
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
1.考虑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2.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
3.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诗歌运用修辞,往往能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2
3
4
5
6
7
8
1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忆昔【注】
陆 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 此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当时诗人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佑观,任闲职。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巩固训练
2
3
4
5
6
7
8
1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浆马首泣遗民”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泣”指宋军为他们流下了深切同情的眼泪。
B.“夜栖”和“昼上”,使一个不辞劳苦、将全部精力投入北伐准备工作的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共道功名方迫逐”,用“大家都认为”功名指日可待来展示诗人当年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颈联中“逡巡”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表现了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泣”指遗民们因在被占区受到屈辱,热切期望宋军收复失地而流下的眼泪。
(2)本诗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一个志士空怀报国雄心,壮志难酬的________心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②唐突③留余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二龙:指争战的双方。诗中指曹操和孙权。②鲸鲵:大鱼名,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对战的军队。③唐突:触犯。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照应标题描绘赤壁之战的紧张情势,“扫地空”写出了曹操的惨败之状。
B.第三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烈火张天映照云海的景象,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
C.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D.这首诗将怀古与送别融为一体,用怀古来贯穿全诗,借送别来突出怀古之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并未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2)“我欲因之壮心魄”指诗人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壮”大自己的“心”胆与气“魄”;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与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济世救民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与本词上阕所反映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从“燕”“晚花红片落庭莎”可以看出本词上阕所反映的季节是春天。
(2)本词的末句“酒醒人散得愁多”中的“愁”包含了对____________的感叹、美景难留的惋惜、聚散无常的惆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光易逝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 村①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 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此期间。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事事幽”统领全诗,颔联写出物态的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亲相近。
B.颈联对“老妻”和“稚子”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富足。
C.诗人颠沛半生,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儿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D.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充满生活情趣。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说明诗人的生活并不是富足的。
(2)“清江一曲抱村流”中“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整个村庄__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幽静静谧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小园(其一)①
陆 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注】 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绘了清丽宁静的田园风景,表现了作者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
B.本诗前两句写诗人自辟的小园景色。初春季节,小园中芳草萋萋,一直连接到邻家;沿着小径布满了枝繁叶茂的桑、柘。
C.本诗后两句写诗人躺着读陶渊明的诗,未读完,又趁着微雨去瓜地松土锄草。陶、陆这两位大诗人都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但两人田园生活的心境有所不同。
D.作者以日常生活入诗,虽不事雕琢,却能在平淡中显出醇美和隽永。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这是初夏季节而不是初春季节。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____________的表现。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心情闲适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
管 鉴①
与客赏海棠,忆去岁临川所赋,怅然有远宦②之叹。晚过楚塞作。
海棠花下春风里。曾拼③千场醉。如今老去谩情多。步绕芳丛无力、奈春何。
蜀乡不远长安远。相向空肠断。不如携客过西楼。却是江山如画、可消忧。
【注】 ①管鉴:字明仲,龙泉(今属浙江)人,徙临川(今江西抚州)。②宦:做官。③拼:跟随。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本词的背景,“与客赏海棠”中的“客”指词人的朋友。
B.上阕“醉”仅指词人在海棠花下喝得酩酊大醉;下阕“可消忧”是词人真实情感的表达。
C.词人在词中写曾经赏海棠和现在赏海棠的态度,这是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远宦之叹。
D.“相向空肠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意蕴相同。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海棠花下春风里。曾拼千场醉”大意是“春风吹拂,海棠花开正盛;曾经紧紧追随海棠花开,多少次为它而陶醉”。可知词人“醉”是因欣赏海棠而陶醉。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结合小序和词的内容,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老去、青春不再的慨叹,以及远离家乡、身在外地为官的乡思愁情。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赠别二首(其二)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乙】送沈子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 ①罟师:渔人,这里指船夫。②临圻:地名。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中的“到天明”点出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B.甲诗用精练流畅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余韵不尽。
C.乙诗首句中的“行客稀”正面衬托出送别之地的凄清,烘托出送别时的伤感气氛。
D.乙诗将抽象无形的感情写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正面衬托”错。“行客稀”,指行客已稀,以送别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请说说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相通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①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甲诗借物抒情,借流泪的蜡烛表现难舍难分的真挚情感;乙诗借景抒情,借无边春色表现对友人的恋恋不舍。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蜡烛有“惜别”之心,能够“替人垂泪”;春色有情,一路送友归去。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七夕①
苏 轼
风回仙驭②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③。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注】 ①原注:“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此为第二首。②仙驭:仙驾,指仙人骑的鹤。③世传牛郎、织女相见之夕必有微雨。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回”句写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快要出现。“云开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更阑”句具体描述五更时景象,月亮西沉,银河斜转。“阑”是将尽的意思。
C.“枕上”二句拟想牛郎、织女从梦中惊醒的情景,“疏雨”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D.“相逢”二句与“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句写法有相似之处,情感则有同有异。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写法有相似之处”错误。“相逢”二句运用的是白描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句运用的是烘托、对比的手法。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下阕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手法:想象和夸张。情感:对牛郎、织女的羡慕之情;对政治斗争(官场生活)的畏惧之情。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 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山水田园诗,甲诗首联的“过吾邻”,乙诗首联的“行到东溪”都交代了行踪。
B.甲诗尾联中的“节物新”表明有了春天的气息,乙诗尾联中的“住不
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
C.甲诗的首联写景叙事,乙诗的首联以叙事为主,虽平淡无奇却表现力强。
D.甲乙两诗的尾联,均直抒胸臆,甲诗表达出诗人希望人生的春天快点到来的情感;乙诗的尾联与首联,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甲诗尾联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的人生之春快点到来。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叠词,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诗颔联用叠词“漠漠”与“重重”,生动地写出了农家炊烟袅袅与牛的脚印重重叠叠的情景。乙诗颈联用“短短”,表现出蒲茸像被剪过一样齐整,“平平”表现溪水在无风时清澈而又平静的样子,更具有江南特征。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融、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客之江西
郑 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 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这里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堂:指父母。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记叙友人此行的使命是“泽国渺天涯”,去向是“乘轺奉紫泥”。
B.中间两联描写各有侧重,颔联主要侧重于行程,颈联主要侧重于玩赏。
C.颈联通过“草深”“莺断续”“花落”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
D.全诗写得轻快流丽,富有生机,也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诗的首联记叙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从这两句内容来看,友人是乘坐使者的车辆,拿着皇帝的诏书到江南去的。这样,其出使的使命就应该是“乘轺奉紫泥”,而去向是“泽国渺天涯”。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的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春潮涌动,江水浩渺,长江水位很高,看上去好像置身于水的世界一样;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萧萧暮雨,一叶孤舟漂浮在水面上。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湿西风水面烟”,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在“水面”上更呈迷蒙之美。
B.下阕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体现了词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C.“避人鸥鹭更翩翩”一句以动写静,以船行惊鸟衬托了荒野的寂静,似乎是景语,其实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寂寞。
D.本词笔法华美绚丽,为读者展开一幅空江烟雨图,又给人一种船在画中游的感觉。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笔法华美绚丽”说法错误,应为“清新俊逸”。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迎”字赋予了“山”和“帆”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帆船向着青山驶去,又离青山远去的景象,富有意趣。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全诗婉转曲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说法错误。宴会的丰盛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请你自选角度赏析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 ①一命:最低等的官职。②药栏:芍药的栅栏,这里泛指花栏。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诗人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颔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尾联反映了诗人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诗人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说法错误,实指做官的想法、心情多半消退了。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颈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用得好。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碛①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②,万里向安西。
汉月③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④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 ①碛(qì):沙石地,沙漠。②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③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④寻河:汉武帝时,张骞曾探寻黄河源头。这里运用典故,意喻西行极远。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来看,本诗与送别相关,是诗人在边塞送自己友人回京时所作。
B.首联中的“一身”和“万里”,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形单影只、边塞遥远的特点,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胆魄和勇气。
C.颈联采用夸张和运用典故的手法,既写出旅途的艰辛,又描写出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饱含着诗人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
D.诗人送别友人时想到了家人,在酒醉中写下家书,托李判官带给家人。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说法错误,应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汉月垂乡泪”和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修辞手法和抒发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杂诗三首(其二)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注】 ①来日:来的时候。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③著(zhuó)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
“友人”的思乡之情。
B.“应知”表现出作者了解乡事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C.文中的“寒梅”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D.这首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传神地表达了‘友人’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应是主人公“我”的思乡之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通读整首诗,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询问的虽然是故乡的梅花,实际上却是借故乡的梅花这一个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四句,描绘词人夜宿王氏茅屋中看到的凄凉破败的景象,既写屋内,又写屋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B.下阕在上阕环境描写铺垫的基础上,追忆一幕幕往事,抒发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C.全词语言通俗,用词精当,如以“翻”字形象逼真地写出蝙蝠与鸟类飞翔的不同,显示出词人高超的表现力。
D.这首词写景真切,抒情自然,情景交融,生动感人,是词人豪放之作的代表。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这首词并非“豪放之作”,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归隐派,别具风格。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结合内容,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身居荒村陋室,百无聊赖的孤寂之感;追忆往事,奔走于塞北江南,虽失意归来,头发花白,容颜苍老,辛酸之情跃然纸上;梦中醒来,虽失意仍不忘收复失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③尚闭关。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袁安:东汉大臣。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惊竹”有声,从听觉着笔,写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竹动的声响。
B.“雪满山”有色,从视觉着笔,写清晨开门看到大雪满山飘洒的情景。
C.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所抒发的感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D.尾联用“袁安高卧”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写清晨开门看到大雪满山飘洒的情景”表述错误,这句写的是诗人开门所见,应是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从动静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的情态,“深巷静”渲染雪夜深巷的清寂。“积素”二字摹写静态,描绘积雪覆盖地面、皑皑一片的情态,“广庭”渲染雪夜广庭的清寂。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③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③凫:野鸭。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彩。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不蕴含任何感彩”说法错误,应有怀乡的情思。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刘 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 ①刘过:南宋文学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好。②南楼:指武昌安远楼,词人二十年后的八月五日重登此楼,凝望中原,感慨今昔,作此词。③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登安远楼所见,“满”“寒”二字营造了萧疏、凄凉的氛围。
B.上阕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虚实相间,别起波澜。
C.“旧江山浑是新愁”写旧愁新恨,纷至沓来,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登楼眺望中原的无限感慨。
D.末三句写词人欲买花载酒,与少年同游,却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却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说法错误,实际是指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山河破败、中原不复的悲愤;对少年豪情已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痛。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过郑七山斋①
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②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③至,车马系迟回。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 ①此诗是诗人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拜访时所作。②谷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汉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世服其高”(《高士传》)。③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点明诗人去拜访郑七山斋的缘由,即两人都有饮酒的爱好。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薜萝茂盛、荷芰开花的眼前之景。
C.颈联中“日”“晚”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在山斋中逗留时间之久。
D.中间两联,诗人用工细的笔墨为读者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日图。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说法错误,只是客观的景物描写。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①首联引用典故,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同时也以郑璞的清高借指郑七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郑七的倾慕之情。②颔联、颈联通过对地上风物、空中景象的描写,展示出幽静、美好的山斋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山斋的喜爱之情。③尾联写钟鼓已经报暮,而车马迟迟未动,表现了诗人在山斋流连忘返、不愿与郑七分离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