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联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读并分析三千年前的诗歌《击壤歌》,从而引出“劳动”。 击壤歌 [ 先秦 ] 佚名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二、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一)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运用了(兴)的手法。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之掌握《诗经》六义文学常识,能准确辨别艺术手法,识记文学常识。 三、文本研读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任务是从以下四大方面来对比阅读《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 三、吟诵——感受语言韵律 (一)初读:鉴赏语言特色 女生读《芣苢》,男生读《插秧歌》。(老师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 (二)这两首诗的语言特色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四字一句,音韵和谐。 《插秧歌》:善用口语,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除第一句未压韵外,都压韵。 四、赏读——感受劳动画面 (一)导学案要求同学们把这两首诗的画面画下来,画得最多的是插秧,几乎没有人画芣苢的,为什么?(大家自由说) 欣赏同学画作:画得形神毕备。 作用:学习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大家知道什么是芣苢吗? 明确:“芣苢”(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子。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7-8月种子成熟后采收,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课件展示芣苢的图片) 作用:让学生认识芣苢,突破学生理解诗歌的难点。 (三)为何采芣苢? 明确:①可以做药材; ②为了祈求得子; ③可以充饥。 (四)何人采摘芣苢? 明确:女子采摘 (五)再读《芣苢》和《插秧歌》,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 1.分析《芣苢》 ⑴《芣苢》中的六个动词能否更换顺序?(合作探究) 作用:使诗意理解更准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之准确理解诗意。 明确:(通过思维导图把六个动词展示出来) 采:采摘也,从木从爪。一木一手,形象地表现采摘的动作,用手从树上采集。 有:是取得、获得,在诗歌中指采摘后有所收获的状态。 掇:拾取也,从手叕(zhuó)声。右边有四个又字。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从字形上看,“掇”字包含这么多手,我们可以想象遍地芣苢,妇女们捡都捡不过来,忙碌中透露着喜悦。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就是成把成把的抓取,劳动快了,频率高了,劳动者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中,氛围更加欢快。 袺:提起衣襟兜取果实,就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盛取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有”是总体描写,两个字合起来构成了一次劳动过程。妇女们一开始就呼朋引伴,拉开了劳动的序幕,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 (2)《芣苢》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运用了赋的手法,反复铺陈,将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引入《芣苢》吟诵小视频,并让学生边唱边表演采摘芣苢。 作用:展示不一样的诗歌吟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芣苢》体现了劳动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芣苢》中的六个动词展现了劳动时的不同动作姿势,体现了劳动者收获不断增加的喜悦之情。 2.分析《插秧歌》 (1)大家插过秧吗?你的体验是什么?(让一位插过秧的学生讲解插秧的过程,播放插秧的视频) 作用:让学生见识插秧过程,直观形象地感受插秧的过程,很有视觉冲击力。对没插过秧的学生来说是种了解,对体验过插秧的学生来说可勾起劳作的回忆。 (2)请用一个字来总结农夫一家的劳动状态 明确:忙。 (3)作者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农夫一家劳动的忙。 明确:前两句:白描、动作描写。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简单的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这种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的手法,就是白描。 三四句:比喻,外形相似、雨打声音及感觉相似,写出了插秧如作战,要抢占农时,以免耽误作物生长。 (出示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喻) 第三联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把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出来。有劳动的辛劳,也有劳动的快乐。 第四联通过语言,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忙碌的农人形象。 展示斗笠与蓑衣、铠甲兜鍪图片。 作用:突破比喻这一教学难点,学习成果展示。 3.总结《芣苢》和《插秧歌》的不同。 五、悟读——感悟劳动意义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描写劳动的诗歌数不胜数。说说编者为什么选择这两首古诗安排在这个单元?这对现当代的青年有怎么样的启示意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①《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 《插秧歌》是一支劳动的赞歌!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让我们从中读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和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体会劳动本身的滋味。 ②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学生自由谈,言之有理皆可) 核心素养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理解大单元教学的目标 六、拓展: (一))品读下面白居易的《观刈麦》这首诗歌,围绕你感触最深的诗句谈谈诗中劳动者的形象和诗歌作者形象。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明确:劳动者的形象:或举家忙碌或凄凉拾穗 诗歌作者的形象:自愧自疚。 作用:感受诗作与画作中劳动场景。 核心素养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鉴赏同类劳动诗歌。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拓展阅读古代劳动诗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劳奋斗的热情。 (二)你吃过藕片吗? (播放“采藕运藕”小视频,同学说说感想) 明确:我们今天舒适的生活背后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劳动付出。 作用:直观感受劳动的艰辛付出,致敬每一位平凡劳动者。 (三)什么是劳动? 明确:①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图片展示:贺州五高学生平时打扫卫生的照片) 核心素养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拓展阅读古代劳动诗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劳奋斗的热情。 ②劳动虽辛苦却很快乐; ③劳动可以实现人的价值。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芣苢》和《插秧歌》联读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一、文学常识
(一)《芣苢》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 305 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相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邯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喜:“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雕》“关关雕鸠,在河之洲。窈寐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洲中叫”起兴。
3.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泰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曹操父子、嵇康、陆机、陆云、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上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4.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
(二)《插秧歌》
1.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衰、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 15 年,忧愤而死。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休”。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师宗。杨万甲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2.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
①幽默谈谐,风趣活泼。
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
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失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大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当然,诚斋体也有缺点。他的诗取材琐细,较少反映社会现实,气魄、意境都欠阔大,也有一些浅薄无聊之作。但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二、写作背景
(一)《芣苢》
西周取代般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妇女采集车前子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列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二)《插秧歌》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他在《明发三衢》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三、字词梳理
易错字音--加点字注音
芣( )苢( ) 掇( ) 捋( )
祜( ) 撷( ) 兜( )鍪( )
半霎( ) 莳( ) 匝( )
四、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字词。
芣苢 采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薄言: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有: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袺:
撷:
2.这首诗运用了 手法,描绘了_ _的场景,表达了 _ 之情。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解释加点字词。
笠: 兜鍪:
蓑: 胛:
渠: 半霎:
折腰: 莳:
匝:
这首诗运用了 手法,描绘了_ _的场景,表达了 之情。
3.请品读下面这首诗歌,围绕你感触最深的诗句谈谈诗中劳动者的形象和诗歌作者形象。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中劳动者形象:
诗歌作者形象:
4.通过阅这两首诗歌,把自己感受最大的画面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