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2:2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 我们要熟悉“徘、徊”等 15 个生字,并精确掌握多音字“燕”的正确发音。
2) 深入探究作者如何通过月亮触发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和体验,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在作者内心留下独特的印记。
3) 紧紧把握文章中几处精妙的“对比”,理解并感悟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手法,从而深刻体验远离故土之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详细解读作者如何通过月亮联想到各种往事和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在作者心中引发出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故乡”情节的深厚内涵,真正感受和理解远离家乡的人所怀有的那份浓烈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心灵接触“诗中倩影之月”
1. 亘古至今,月亮始终是华夏儿女心灵的慰藉和美好憧憬的寄托。同学们,让我们分享一两句或一首描绘月亮的古诗,同时谈谈诗中所蕴藏的情感深度。几位同学踊跃表达后,我们相互进行点评,感受那月下的柔情蜜意。
2. 杜甫曾挥毫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国学泰斗季羡林更以此句为灵感,创作了一篇散文。今天,我们将一同踏入这篇散文的世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乡思之情。
3. 现在,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朗读课题《月是故乡明》,注意读出其中的抑扬顿挫,感受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
二、深化词语理解,梳理文章脉络
1. 呈现本课精彩词汇,检验预习效果
清光四溢,相映成趣,诗兴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无边无垠,碧波万顷,美妙绝伦,月光闪耀,上下空蒙,荷塘月色,良辰美景。我们将用这些词语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读音,并进行指正。
2. 请对比三组词,口中读词语,脑中想象画面,然后思考:这三组词都描写了月色,但是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 根据学生的汇报,我们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三组词分别描绘了童年时家乡的月色,中年时国外的月色,以及老年时燕园的月色。
4. 感受第一自然段中对月亮的深情厚爱,为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过渡打下基础。
三、凝望眼中的明月,感悟月中的情怀
出示任务要求:请同学们默读第3至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方法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圈出关键词,做批注。学生自读三分钟后,进行两分钟的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1. 抓具体事例,悟童年之乐
(1)在故乡的月夜中,哪些往事和经历令作者难忘?预设学生概括出的几件事:场院里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苇坑边看月亮、梦月亮。
(2)季老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有哪些感受?通过“乐此不疲”、“诗兴萌动”等词语,可以想象出作者对幼时故乡生活的快乐。指导朗读。
(3)小结:故乡苇坑里的那一轮小月亮,凝聚着作者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融在了作者最初的生命里,成为了作者魂牵梦萦的思念。
2. 对比美景,品味“他乡之月”
(1)抓数字,悟漂泊之艰辛。作者以“月”为线索,串联起一生的望月经历。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表示年龄变化的词语。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汇报漂泊之艰辛。
(2)梳理之后,除了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碧波万顷的大海上以及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的月亮。这些望月的经历让作者深感月亮的美妙绝伦,无论在哪里,月亮都能带给他无比的喜欢。作者通过对比和直抒胸臆的写法,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地点的月夜之美。他用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将月亮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假如我是作者,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我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景色,想到自己曾经的经历和感受。比如,在繁华的都市中,我会看到高楼大厦和霓虹灯,想到现代科技的发达和人类的智慧;在古老的乡村里,我会看到稻田和牛羊,想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纯朴。这些不同的景色和感受,通过对比和直抒胸臆的方式,可以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从“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童年岁月的美好和故土的难忘。季老在描述自己游历世界的经历时,也不忘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故土和童年时光,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的美好。为了更好地品味“燕园之月”,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想象自己身处燕园之中,感受那里的宁静和优美。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月亮所带来的美好和温暖。
过渡:虽然“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等景致早已名扬四海,但季老心中那段晶莹澄澈的美好回忆,却是源自于童年时期在故乡苇坑边仰望的明月。
1) 在作者所居住的朗润园里,月夜所展现的景色又是如何呢?那些文字使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它们通过对仗工整、节奏明快的四字词语,展现了季老散文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令人陶醉其中。
2) 此刻,让我们一同观看那荷塘月色的视频,让美景在眼前升华,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这良辰美景所带来的愉悦之情。
3) 在这良辰美景之下,季老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心中的那份“良辰美景”与“绝妙”所蕴含的赞美之情,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故乡月亮的深厚情感。
4) 当我们对比阅读“小”字时,不难发现季老笔下的故乡月亮是如此的平凡而亲切。这个“小”字凸显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仅是月亮,更是作者心中的一份情感寄托。
5) 当我们对比故乡苇坑图与各地月景图时,不禁要问:课文题目是“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作者要花费大量笔墨去描绘他乡的月亮呢?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正是为了更加突显故乡月亮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巧妙的文变与诗歌表达,再配以优雅的乐曲进行朗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他乡月夜的细致描绘。这种美感的描绘,恰恰构成了对故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的鲜明对比。作者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他对童年故乡的深切怀念。而“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的反复提及,更是如诗如画地渲染出浓烈的思乡之情,体现了季老朴实而真挚的写作风格,令人为之动容。
四、再诵“诗中月”,拓展延伸
1.回到题目,进入第二段。品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些诗句。(1)作者笔下的故乡有何特别之处?请学生交流对这些美景名胜的认知。(2)引用这些名胜名篇意在表达何种情感?预设:这些景点都是耳熟能详的,与之相比,季老家乡的月或许有些相形见绌,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旨在表达对家乡的深厚依恋。
2.拓展阅读以“月亮”为题材的思乡古诗,并将其与其他题材的思乡古诗进行对比阅读。请谈谈这些古诗是如何表达思乡情怀的?《杂诗》中,王维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故乡来人,只问梅花是否开放,这株寒梅便成为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为了“我”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岑参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岑参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流露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3.小结:故乡,那是游子心中永恒的牵挂,魂牵梦绕的所在。无论身处何方,游子的心始终守望着那方熟悉的土地,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季羡林先生曾借“小月亮”之形象,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杜甫则以“故乡明”之词语,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王维借“寒梅”之形象,岑参以“故园菊”之色彩,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些文人墨客,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抒发出对故乡那份浓厚的情感。
【作业布置】
作业超市:我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思乡与望月两大主题历来备受诗人钟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课后,我们邀请你踏上这趟文学之旅,搜集那些充满深情的望月与思乡古诗。读之,品味诗人笔下的细腻情感;品之,感受那遥远故土的温馨与思念;画之,将诗意融入画卷,让心中的情感流淌于笔墨之间。让我们一同徜徉于古诗的海洋,领略那千年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