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届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4 20:58: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5张PPT。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一、驳论文知识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批驳,揭示对方观点的荒谬(非事实,非真理)。 驳对方的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批驳对方的论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论据证明不了论点,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且介亭杂文集》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者介绍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毛泽东)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野草》《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哄骗。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检查预习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对方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速读课文 回答问题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讲读讨论:论敌的论据是什么?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驳论据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直接反驳2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明确:
信“地”
信“物”
信“国联”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
——自欺力 ——他信力3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4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5、提问: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间接
反驳我方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方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脊 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点:间接反驳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写驳论,要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击中要害。
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要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因为对方论据都是作者肯定的事实,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方论点自然不成立了。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找批驳的“突破口”作者正确的观点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大家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求神拜佛”——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概全 偷换概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五、梳理结构由以上可知,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第二部分(3-8):驳敌论,打靶子。
分两层:第三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一层(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二层(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失信力了.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4、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所有中国人有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的文人中国人:全体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的文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的文人品读语句,辨析下列加色词语的含义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
人的脂粉所诓骗6、这就是中国的“脊梁”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中国人少数顽固分子之外的中国人民脂粉指表面的文字、现象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的文人8、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你能说服他们吗?(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读书不如经商打电子游戏可以益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