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小结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人民版必修1(打包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小结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人民版必修1(打包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05 14:39:19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网络

重点讲解
一、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美、俄;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勾结为主;列强侵华范围局限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武力侵华为主要手段,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侵略特权,反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进行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侵华的主要国家中英、法、俄等国家势力下降,美、德、日等新兴国家势力上升;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反映出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
3.“一战”至“二战”期间:美、日两国逐渐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他们扶植代理人加强对中国的争夺,先是日本暂时独霸中国,后是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逐步确立起其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同时侵华政策上的变化是从扶植各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新军阀,但都是“以华制华”。
4.“二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军事经济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全球霸权,在中国表现为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孤立、封锁新中国。本时期是列强侵华的结束阶段。
二、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关系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贸易等一系列主权。同时,西方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清朝统治者开始被列强控制,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马关条约》中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辛丑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有利于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税收;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驻兵京津地区、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通过控制外务部,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三、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及原因
领导者
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
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民众
动员
甲午战争: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
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
战术
甲午战争: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
抗日战争: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国际
环境
甲午战争: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
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与援助
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结局为何都以失败而告终?
1.从主观上看: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
2.从客观上看:鸦片战争中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五、全面认识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侵华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商品市场,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
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1)破坏性:主观动机:奴役、掠夺中国。影响:政治: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经济附庸。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
(2)建设性: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旧制度和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结论: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富强。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六、“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侨民在居住地违法不受居住国法律管辖而交由外国领事处理的特权。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接受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外国人的特权之一,该权利最先由英国获得,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虽被迫宣布放弃此特权,但实际上直至解放后才彻底被清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依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此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七、租借地与今天外商租用中国土地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强行租借中国的沿海重要港口。租借地完全脱离中国的行政管理系统。在租借地,列强享有管理、驻军的特权,对当地居民实行殖民统治,从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婚丧嫁娶日常生活方面,均加以管制。列强还把租借地作为向中国扩张侵略的基地。今天外商租用中国土地,中国拥有全部行政管理权。外商的合法经营活动受中国政府保护。其合法经营的内涵是:外商必须遵守中国的法规,其经营业务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决不允许从事危害中国安全的非法活动,其目的是繁荣中国经济。这与19世纪末列强强占租借地有本质的区别。
八、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客观评价
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正确评价。首先要明确,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在抗战时期这个特殊阶段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坚持抗战,但又不放弃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始终抗日,但政策发生过动摇。
九、对日军投降的决定作用的认识
对敦促日本投降,往往认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忽视了中国人民自身的抗战。
知识点重现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为严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邓世昌。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宝岛回归祖国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六周之内,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
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指挥者是彭德怀。
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意义:(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政府称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日本天皇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 可知两国都在“不违反国际公法”的情况下,强调本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故C项说法正确,B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A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来。本题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
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
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事实正确,反映了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但是观点却是错误的,主张“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是错误的判断。本题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运动
3. 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
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
B.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故选B。ACD项似是而非,需要仔细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找到正确的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4.泰勒·丹涅特在《美国人在东亚》中写道:“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B、“树上的伙伴”包括日本
C、美国没有参与掠夺中国
D、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树上的伙伴”不包括日本,而是指英国和法国,美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美国当然也参与掠夺中国,不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还没有独立的侵华政策,即还没有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而只是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
5.美国记者史沫莱特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战役指的是1940年抗击日本侵略的百团大战,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故A 项错误、C项正确;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B项错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于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
6.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 B 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 C 项 错误; 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 如果是腐朽无 能,贪生怕死,那么他们怎么会殉国呢,故 D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7.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冀鲁边区河间、青县、沧县等地转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1940年春天,回民支队开往深南一带(河北省衡水市深县以南),在石德铁路沿线与敌周旋作战,率领回民支队在康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回民支队取得伏击战的胜利,对其作用评价恰当的是( )
A、有利于缓解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
B、反映了党正确领导下整风运动的积极影响
C、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
D、体现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军民既开展运动战,也开展有利条件下的阵地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根据地困难的相关信息。B错误,整风运动与共产党相关,材料中无法体现。D也是错误的,材料中反映的是游击战。因此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8.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
A.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 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故事不是说明战争的残酷与苦难,也不是说明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和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而是说明在特殊的条件之下中日士兵的人性超越了仇恨,也就是说明了残酷战争下人性是依然依存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残酷战争下的人性
9.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辛丑条约》的内容。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加剧,列强也开始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故而有了这些措施。因此D符合题意。A,B,C,的内容不符合题干内容,综上,本题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
10.(16分)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概括材料一中“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4分)
(2)据材料二,总结莫克·维卡所表达的主要观点。(4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4分)
【答案】
(1)反对派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有伤道德。(4分)
(2)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4分)
(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4分)
(4)保护鸦片走私;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可知英国议会的辩论焦点在于这场战争发生的缘由和目的上;可知反对派认为英国发动这次战争是出于为了维护鸦片的走私贸易所为,故是不道德的行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可知,认为鸦片战争的发动时中国犯的错误所致;据“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可知,为道德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行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前的局势主要是指中国的禁烟运动,而他们正是要利用这一运动是中国屈服,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以便于英国向中国出口商品,掠夺原料。
(4)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找到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其发动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还有一个,即为鸦片走私的合法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
课件10张PPT。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本单元:
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二要突出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
三要理解两个观点:和平崛起;中国人民坚贞不屈、团结一致,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个形态两个时期两对矛盾两大任务四条线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朝后期(1840—1911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A、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A、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B、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必修Ⅰ专题二)
B、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必修Ⅰ专题二、三;选修Ⅰ专题九)
C、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必修Ⅱ专题二)
D、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必修Ⅲ专题三、四第1课)
知识结构单元整合一、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比较
重点知识总结二、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不同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不同特征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59年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都未能付诸实践。
2.19世纪末期的义和团运动,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虽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的情绪,但是,也使广大的义和团团民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从而导致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民主共和只剩一个“空招牌”。从中可以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成为这场运动的先锋力量,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最后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概述
?列强侵略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背景
主要战争
侵华方式
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工业革命完成
开辟国际市场
鸦片战争
商品输出
(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中国边疆危机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 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
左宗棠收复新疆
(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略)
义和团运动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侵华
军事侵略
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内容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4.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5.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6.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7.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本专题第1目“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侧重于说明列强以军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说明列强以政治手段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其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结果,旨在说明由于外国的入侵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第2目“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选取了“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军民的斗争是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原因。第3目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暴行;以及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过程,烘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和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
[重点突破]
1、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一种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试给合史实评论这一观点。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其性质是英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
(2)鸦片战争的主观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3)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是使中国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只看到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客观影响,而忽视了它的主观目的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2、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侵略加剧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3、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原因:
⑴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
⑵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⑶中共的主导作用;
⑷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4、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中国收回了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