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08:0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第一子目介绍了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第二、三子目介绍了明朝在中后期国力渐衰,不断受到外来势力冲击的史实。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明中后期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其中,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历史故事较感兴趣,他们对郑和、戚继光等人物不陌生,但对他们的具体事迹和英雄精神不甚了解,让学生感受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需要所种途径烘托。 通过提供史料及对比哥伦布远洋航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战争,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和国力强衰对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爱国、自豪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过程,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榜葛剌进麒麟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作用;通过《倭寇图卷》了解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侵略和戚家军抗倭的史实,培养唯物史观。 3.通过分析史料及东西方航海的对比,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和特点,形成史料实证的素养。 4.通过感受郑和的大无畏精神、戚继光淡泊名利的品格,培养家国情怀。 5.通过明朝国力的变化及对应的外交局面,新时代以来的海防建设,培养海防意识,理解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抗倭的性质与意义 教学难点: 1.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展示图片《榜葛剌进麒麟图》并提问:图片上的动物是什么?原产地在哪里?(教学预设:长颈鹿,非洲) 2.讲解图片并提问:榜葛剌进贡麒麟图描绘的是明朝永乐年间进贡麒麟的场景。原产于非洲的长颈鹿为何会在明朝飘扬过海来到中国呢? 3.PPT出示课程标准、本课核心任务和目录:今天的核心任务是以海洋为主线,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图片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和核心任务。)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海之昌: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1.提问:回顾所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远行?他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教学预设: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等;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出示图片并提问:泰国三宝公寺、中国云南三宝楼、印尼三宝庙,三宝为何意?为何各国以此命名? 3.出示人物扫描并讲解: 4.知识拓展: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扫描和知识拓展,对郑和这一历史人物以及“西洋”的范围有大致了解,为接下来学习郑和七下西洋做铺垫。) 5.探究目的:出示史料并提问: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预设: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6.思考条件: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材料并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教学预设: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明成祖的鼎力支持;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在不同史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7.概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时间、次数、在位皇帝、装载物品、到达地区 8.知识拓展:出示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提问:对比中外航海活动,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教学预设:时间长、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9.总结影响:出示材料并提问:根据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教学预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要一分为二、辩证、批判地去思考问题) 【教学过渡】郑和曾劝诫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取之于海。海禁政策后,危险悄然而至,我们就此进入第二篇章。 【目标导学二】海之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看图学史:出示《倭寇图卷》并提问:请用一句话概括图片中所描绘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研读,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2.名词解释:出示图片,并解释“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3.人物扫描:出示戚继光的图片和戚家军“鸳鸯阵”图片。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誉为“戚家军”。 4.知识拓展:播放视频《鸳鸯阵》 5.抗倭过程:出示地图并提问:结合地图与教材P73-74,简述戚继光抗倭经过。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学史,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6.人物评价:出示戚继光所写的诗,并提问:阅读材料,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及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渡】抗倭成功了,可是当时的世界,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序幕,西方殖民者的足迹开始威胁到中国的海岸线。我们就此进入第三篇章。 【目标导学三】海之殇: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1.出示年代尺:欧洲殖民者侵略澳门的历史经过 2.播放《七子之歌》,出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和史实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年代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澳门被侵略的过程;通过音频、图片和文字的呈现,让学生感受澳门回归的骄傲和自豪,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过渡】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都是对外交往的方式之一,从中,你是否有所启发?是的,国家实力决定对外关系,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重视海防,树立海防意识。 【目标导学四】海之光:铸海洋强国,扬科创之帆 1.出示自我国建国以来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成就并讲解:闭关所过是过去式,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的海洋建设从第一支海军、到第一艘核潜艇、再到三艘航空母舰,大国重器提醒世界: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中国,正在路上……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新时代以来的海防建设,让学生感受我国海军力量的强调,培养海防意识,理解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三、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与亚非国家和平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海洋的的危险悄然而至,引发了主要的两场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中国澳门的居住主权。因此,国家实力决定对外关系,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重视海防,树立海防意识。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手绘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作业要求:1.要素清晰。 2.体现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3.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六、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在教学的过程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