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08: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及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等史实,理解清政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努力,培养以正确的民族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清朝疆域图(1820年)》《平定准噶尔图卷》《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增强历史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中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西北边疆的巩固。 教学难点: 理解清前期疆域形成原因和认识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重点学习清朝前期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史实,并体会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幻灯片出示本课框架图)。 清朝是第二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与其他汉族政权不同的问题。(课件出示康熙初年的相关材料,并提出问题)一起来看一段材料,分析当时清初统治者面临着哪些问题?材料中提到了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边疆也有问题待解决。一句话概括:国虽立而未稳,国虽建而未统。清初的统治者面临着两个大问题:第一,怎么维护稳定?第二,怎么巩固统一?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整体把握。通过材料,激发学生去探知清政府是如何管理边疆地区的。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过渡:找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通过翻阅史册能不能找到一些治国经验呢? 二、翻阅史册——探求治国之策 教师幻灯片出示材料: 材料一: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元】许衡撰《鲁斋遗书》 教师点拨:元朝的许衡撰说观察过去完全统治中原的朝代,必行汉法,可以存在很久。我们找到了什么经验啊?(“行汉法”。)那经验行不行,还得要看效果,实践出真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清初的统治者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材料和图片。 材料二:1.录用旧明朝官吏。(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 2.主张恢复科举考试。(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 心得矣)。 —《清代历朝实录》 图片:康熙在孔庙题的万世师表牌匾 请学生阅读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谈谈满族统治者对孔子采取什么态度?(生答:尊孔。) (2)满洲统治者的这种态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清政府通过尊孔活动笼络了民心,以此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对人口众多、社会进步的汉族文化思想充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汉族地主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同。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四方制夷——捍卫国家主权 过渡:中原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继续在史料之中去寻找清朝前期巩固与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吧。(课件出示划分四个部分包括东南、西南、西北及东北的清朝疆域图)教师简单讲述:清初的基本情况(四个方位都有着不同的不稳定因素,在东南和东北方位分别有来自荷兰和沙俄的外来侵略。) 1.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课件展示郑成功致荷军揆一招降书)教师讲述: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写给荷军殖民长官揆一写了招降书表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同学们用所学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观点“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2)教师出示《郑成功收复台湾》图,请学生看图并与家人口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3)提出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何历史意义? (4)(课件展示康熙派人宣示招抚之意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的史料)但郑成功自认是明朝人,坚持抗清。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想要台独。当时清朝统治者什么态度?通过康熙的态度引出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过程。 (5)思考:比较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本质区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高学生运用史实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雅克萨之战 台湾问题解决后,康熙直接把眼光到了东北。东北面临什么问题?沙俄的入侵。简单讲述沙俄的发展史,引导学生认识到雅克萨之战是沙俄的侵略导致的,中国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1)请学生总结雅克萨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 (2)对比郑成功的招降书和雅克萨之战,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我们是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清廷对东北地区边境问题的有效管辖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的态度。 过渡:台湾问题解决后,康熙直接把眼光到了东北。东北面临什么问题?沙俄的入侵。清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抗击了外来侵略,但还有民族问题没有解决。观察清初形势图,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四、边疆治理——维护民族团结 1.巩固西北边疆 (1)(课件出示《清初形势图》)教师简单讲述清初主要面临的民族政权威胁。 (2)(课件出示《康熙平定噶尔丹得胜图》及《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得胜图》)教师简单讲述: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基本情况,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情况。让学生从图画中感知历史。接着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归纳清朝统治者对新疆的管理措施。 (3)在这片土地上还出现了西迁的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清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播放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视频) (4)回顾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领土的史实。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清初统治者治理措施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分裂祖国、欺压人民的叛乱不得民心,维护国家统一的康熙、乾隆的平定叛乱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土尔扈特部东归,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与酷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将永远光耀史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 (1)康熙年间,镇守古北口关隘的大将上奏折请求皇帝重修长城以抵御外敌。(课件展示康熙的回复。)清朝统治者认为治国关键在得民心。虽然可以用武力征服,但是武力只是暂时的。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2)一座喇嘛庙胜过十万兵,修建了有12座庙宇的承德避暑山庄。我们一起观察下教材知识拓展里的庙宇是什么建筑风格?不要光惊叹于他的壮美,还要思考为什么它就能抵过十万兵?它和普通的庙宇哪里不一样?能否找到证据?皇帝在这接待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的政教首领,还要定期围猎并赏赐少数民族首领。各个首领住在这的时候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实际上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尊重。所以它们绝不是普通的建筑,见证了民族团结。 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态度有何不同?明朝主要是以抵御防守为主,而清朝统治者则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达到团结少数民族笼络民心的作用,这种政策我们称之为怀柔政策。 (3)请你用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4)教师简单讲述:祖孙四代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的?清廷与西藏地区的关系(①顺治帝隆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②康熙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③1727年,雍正帝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④1793年,乾隆帝,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设计意图:对比明清两代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怀柔政策对加强西藏管理发挥了作用。理解清廷对西藏的有效管辖的意义。 五、四海平定——清朝的疆域 过渡:清政府理念上的正确加上措施上的得当,是不是就解决了边疆的民族问题?我们刚才梳理了一些史实,试着得出一些历史结论。 对待西北和西藏地区的策略一不一样?既有和平交往又有武力征服。平定大小和卓时区别对待,只抓谁?说明处理民族问题手段是灵活多样。政策是恰当的。恰当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土尔扈特部自愿回归说明祖国强大的向心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出示“清朝疆域图”,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指出清朝的疆域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填空清朝的疆域,既让学生注意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的有机结合,又增强了学生对清朝前期辽阔疆域的切身感受。 以史鉴今: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今天,台湾还没有统一,还有一些“台独”、“疆独”、“藏独”分子在进行危害祖国统一的活动,还有“钓鱼岛之争”、南海争端,对这些分裂祖国的不法分子,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想怎样抨击他们呢? 设计意图:以史鉴今,让学生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心,明白各民族之间团结一致,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统一是每位中国人的时代使命。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课堂小结: 至清代,中国最终形成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又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也成为几十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地上哺育出来的儿女,血浓于水,同脉同质,荣辱与共。我们的民族,一个也不能少。无论是台湾,西藏、新疆还是东北,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血脉相连,同根同种,休戚与共。我们的祖国,一点也不能少。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捍卫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