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②了解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兴盛; ③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材料分析,知道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 ②通过教师讲解,拓展课外知识,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发展; ③通过图表分析,认识人口的增长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本,农业发展才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整个封建制度才会得以保证顺利进行,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对于人口增长的利弊加以讨论,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江宁、佛山的手工业工场的性质;人口增长的利弊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展示《盛世滋生图》卷轴动画,并讲解:这幅图名叫《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历史价值。再现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是中国康乾盛世的一个缩影。 教师讲解完后提问:1.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2.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盛世吗? 【图文析史】之后,教师展示清朝前期的GDP总量数据图和清朝人口柱状图。并引导学生分析清朝经济总量和人口特点,并提问,为什么清朝前期经济居世界首位,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爆炸的情况呢? 一、盛世基业——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清朝入主中原后,面对的是怎样的现状? (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清实录·世祖实录》 (江南)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 (河南)满目榛芜,人丁稀少。 (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明清史料》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总结: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社会动荡使田地荒芜,圈地令雪上加霜,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之后,展示材料,进一步提问:为此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一: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乾隆帝 材料二: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清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垦荒政策。 2.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教师展示以下材料,并提问: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并依次从材料中分析知识点。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粮食产量增加 材料一: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二: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白寿彝《中国通史》 表现2: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材料三:双季稻只要不误农时,把握好“早晚节气”“自然两次成熟”。“苏民精于农事”因而,“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 材料四: 乾隆年间,各省政府纷纷劝种番薯、玉米……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表现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材料五: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六:(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表现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清初农业新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 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们找一找图片有哪些店铺?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在强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主要表现为七个行业,特别是和丝绸、瓷器相关的产业,发展更加迅猛,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的经营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2.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工场 教师展示两张图片和材料并提问:1.两幅图有什么不同?2.手工业工场有什么特点?3.工场主李扁担、李东阳和织工们人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布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业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手工业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 ,人数多。我们把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称为“雇佣关系”。 3.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展示以下材料,并提问: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并依次从材料中得出。 材料一: ①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材料二: ②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材料三: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洋货、皮货、绸缎、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有“贸易之盛,甲于天下”的美名。——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③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些城市的商业很繁荣? 在以上内容讲解之后,教师提问:农产品、手工产品运送到集市买卖后,转换成金银货币,如何解决随身携带不方便、不安全的问题?引出票号。并通过视频了解票号,以此引出商帮。并得出商业繁荣的第四个表现。 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三、盛世反思——饥饿的盛世 1.人口反思 教师展示图表和材料并提问: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但人口快速增长一定是好现象吗? 材料一: 材料二: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的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材料三: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不得不起来抗争……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出,人口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②环境破坏,水土流失③衍生社会问题与危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并继续追问,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2.民生反思 之后教师展示材料,进一步带领学生反思,清朝前期经济总量领先,但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吗? 材料一: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千恩万谢。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争抢,然后煮水喝掉。”“不管是在舟山还是逆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村庄大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栋小楼,但也不是像英国绅士那样的别墅,或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事实上,触目所及都是贫困落后的现象。”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所见所闻 让学生深刻理解,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确是史实,农业有了新气象,国家重视治河,垦田面积扩大,商业异常繁荣,但是,经济发展要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实实在在提高,否则那些发展与百姓就没什么关系。农民没有因为所谓“康乾盛世”走向富裕,而是越来越贫困,并且,乾隆年间腐败蔓延,农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同时更加麻木不仁,在近代一系列的外都入侵中,他们基本都是看客。 3.国力反思 教师进一步提问:清朝前期经济总量领先,但国力增强了吗?并展示一系列图片。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总结。当中国古代史进入最后一个“康乾盛世”之时,遥远的西方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古老而迟暮的农业文明的中国终将落伍于世界!正因如此,才会导致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