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知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了解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兴盛;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学习重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3.学习难点:如何理解江宁、佛山的手工业工场的性质;人口增长的利弊
学习方法
1.材料分析。通过阅读史料,观察图表,观看视频,提炼材料关键词、句,理解史料内容,概括总结信息。 2.时空对比中,在空间和时间上对比古今中外,形成世界史观。
学习方式和环节
一、盛世基业——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材料分析、概括归纳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图表解读,突破难点 三、盛世反思——饥饿的盛世:总结归纳,思维提升
课前学习任务
预习课本并完成以下表格。 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措施 表现 影响 手工业表现 商业表现 人口表现 影响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材料一: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二: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双季稻只要不误农时,把握好“早晚节气”“自然两次成熟”。“苏民精于农事”因而,“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 材料四: 乾隆年间,各省政府纷纷劝种番薯、玉米……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材料五: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六:(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上述图表和材料,说一说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习任务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洋货、皮货、绸缎、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有“贸易之盛,甲于天下”的美名。——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习任务三】 材料一: 材料二: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的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材料三: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不得不起来抗争……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有什么弊端?
推荐的学习资源
1.相关史事 ①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②清代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康熙时期,国库充盈。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2.推荐书目: ①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②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③钱穆,《中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