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诗歌,掌握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2.通过举例中国和新罗文化互鉴的成果,了解相互往来的学习和交流。 3.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唐朝与外国交流频繁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1. 理解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本课通过之前对唐朝的学习,我们知道唐朝有繁荣的经济,有强盛的国力,也有辉煌的诗歌文化。王维曾经写下“九天阊阖开宫殿 , 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唐朝宫门大开,接受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诗歌是重要的文献资料,今天让我们共读三首诗歌,探秘唐朝对外交流的发展情况。聆听教师介绍,带着设问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诗歌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一.结缘之诗——唐与日本 (一)鉴真东渡 1.诵读《绣袈裟衣缘》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感动了时任扬州寺住持的鉴真,决定东渡日本,共结来缘。而东渡传教的路,必然伴随着艰险。 2.播放鉴真东渡视频 3.提问:①鉴真经历了几次东渡? ②鉴真的哪些经历使你印象深刻? ③东渡的路这么艰难,为什么他还是坚持要去? (二)遣唐使 1.介绍遣唐使的定义 2.补充图片阿倍仲麻吕像和《弘法大师行状绘词》,进一步了解遣唐使。 3.结合材料,分析遣唐使传回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4.思考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有什么共同意义? 观看视频,阅读书本,感受鉴真身上体现出的精神。 知道遣唐使来华的原因。 结合图片,说出日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方方面面。理解唐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思考得出中日往来对双方都有利。 通过鉴真的具体事迹,了解其性格特征,和他作为僧人、中国人的双重使命。结合唐招提寺的建筑,理解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对比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当时的日本对唐朝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国家的强大是外交的关键”的认识。送别之诗——唐与新罗 1.诵读《送别崔致》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2.出示材料“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旧唐书》 3.结合课本,说说唐与所罗产生了哪些交流呢? 结合课本,分析出唐与新罗互鉴的内容。通过图示,了解唐朝 与新罗进行了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三.启程之诗——唐与天竺 1.诵读《题尼莲河七言》 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 2.分析玄奘西行路线 3.对比《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的不同之处。 4.小组讨论:①玄奘西行的意义? ②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结合玄奘西行路线图,认识西行所经历的地区。感受玄奘所体现的精神。 落实课本知识, 了解《大唐西域记》的内容与影响。跨学科的融合,结合地理所学的环境变化,进行时空观念的 历史核心素养培养。 认识史料的多样性。同时感受玄奘西行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更好地理解玄奘身上的勇气,以及求佛法的坚定意志。 四.谱写时代新诗篇 出示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提问: 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诗篇,根据本课所学,你能否为中国的对外交往提一条建议?结合本课唐对外交往的史实,启发思考新时代大国外交策略:如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长处等等。 提升思维含量,学习唐的对外交流、感受文化自信的同时,从古鉴今,落实核心素养,内化家国情怀。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