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冲击与反应——工业革命下人类社会的嬗变
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学生可以综合比较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了解到人们的生产生产方式是各自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决定的结论,并了解到社会生产力的变迁推动社会制度的变迁。 2.史料实证: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和阅读,罗列、组织相关史实说明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3.历史解释: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从短期、长期的角度,把握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对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
教学难点: 1. 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 2. 总结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两组分类别来自印象画派和巴比松画派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工业革命下艺术的嬗变,引出主题《冲击与反应——工业革命下人类社会的嬗变》。 二、知识聚焦——“工业齿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任务1:完成知识梳理,掌握梳理技巧。 1.工业革命背景、原因类的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工业革命背景,提供两种分类方式:按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分类;按六个具体点分类,强调两种分类方式对记忆的便利性。 2.工业革命内容类的梳理。 教师提醒学生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学生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和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 教师强调垄断组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形成。 三、重点探究——“工业齿轮转动带来了什么” 任务2 完成重点突破,开展综合分析。 1.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1.1 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社会分化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狄更斯《双城记》的摘编材料,创设问题探究情景,聚焦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之上。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著, 罗稷南译《双城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研究》的摘编材料。 手工工坊中那些作坊主和帮工学徒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时间由帮工自己随意掌握。雇主和雇工之间也不是截然分离的,因为雇工既可能与雇主的女儿结婚,继承作坊,也可能离开雇主,独立开一间手工作坊。……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工人就失去了成为资产者的可能,因为开创工厂需要一定资本,这绝不是每一个工人都能做到的……在工厂制度之下,厂主就是厂主,而工人则永远是工人,他们之间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是思想观念、言谈举止,还是饮食服饰、生活环境都迥然不同。……厂主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固定在某一处,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研究》 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前后雇主与雇工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通过工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对比,学生获知工业革命使得雇主与雇工的关系的转变的可能丧失,出现了阶级分化。也即同样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之下,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社会分化的速度,在工商业资本主义时代,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冲突相对缓和,而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冲突激烈,当然反抗也更为剧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工人斗争运动的证据。 学生知识回顾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等相关史实。 1.2工业革命推动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教师指出在雇工与雇主相互转化可能性较高的阶段,人们无法深刻意识到资本主义存在的剥削,那么人们又是在什么时候觉醒?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1867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得出一个结论: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阶级分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1.3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表述,了解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使全新的社会形态的建立成为可能。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学生通过回顾新中国和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工业化史实——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1953年,中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6年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了解到工业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任务3 构建知识体系,运用分析技巧。 2.工业革命的其他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工业革命带来的其他问题,如阶级压迫、贫富分化、童工问题、环境污染等,并找出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 冲击表现反应表现社会阶级分化,阶级压迫、剥削明显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深化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工业,助力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贫富分化、贫困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童工问题、受教育问题完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与教育环境环境问题、健康问题改善城市、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交通问题建立健全交通体系
综合上述探究内容,学生得出结论——从长远来看,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四、重点探究——“工业时代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教师将工业革命放置在科技发展这一背景下进行总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就要看人们如何去应用。我们已经要合理发展科技,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任务4 完成课后习题,提升能力素养。 学生阅读材料,在课后结合历史所学中任意一个时期,具体阐释说明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在总结提升作业当中进一步感知科技的力量。 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温故而知新。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 ——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