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目标
1.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 了解一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3.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 认识一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教学难点: 1. 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格局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战争自古以来一直都在进行,但是为什么20世纪初会爆发全球性世界大战呢? 设计意图:问题引入,吸引学生兴趣,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新课: 材料:《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历史地图)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思考以上地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大致描述列强占有海外殖民地相关情况。 教师活动: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他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大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拉丁美洲国家仍未获得彻底独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形成了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和奴役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材料:《1870年和1913年英美德法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1913-1914英俄美德法占有殖民地》 问题设计:这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其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析出各国经济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不同所反映的倒挂现象,进而分析其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活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生产力迅速提高,成为欧洲经济第一大国,实力赶超了英法,但在一战爆发前,英国占有55个殖民地,法国占有29个,德国却仅仅只有10个,远远少于英法等国。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过渡:在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同盟。 问题设计:根据教材概括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学生活动: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德国将英国视为日渐衰落的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与霸权,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法德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教师活动:出于各自的利益,欧洲六个大国之间结成了两大敌对军事集团(通过地图展示):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协约国。它们加紧扩军备战、制造危机,使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讲述: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1914年一个偶然事件最终引发了一战。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两大军事集团利用这一机会,推波助澜。奥匈帝国提出了包含几个苛刻条件的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几乎接受了所有条件,但拒绝了奥匈官员在塞尔维亚领土上参与该案的要求。奥匈帝国断绝同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了报复,于7月30日命令全国总动员。德国于8月1号向俄国宣战,并于8月3号向法国宣战,并入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全面爆发。 问题设计:为什么说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1.从战争的起因看,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2.从战争的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讲述: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军队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在地图上落实大战的对阵双方及对应战线。 活动设计:大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梳理一战进程的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梳理表格并回答 讲述:①第一阶段: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此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两次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战。③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参战的形式是以工代战。中国的参展意图是收回战争中日本从德国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项权益。中国劳工的参加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讲述:一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 00万,另有2 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生残疾,饿死、病死者大约1 000万。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而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一战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中国五四运动为了反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五四运动,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战成为一股浪潮。 另外,一战后建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问题设计:有历史学家认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活动:通过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等确立的条款,从而归纳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教师活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规定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2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3裁减战败国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4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正如漫画所反映,德国民众认为德国遭到了战胜国的宰割,表示强烈不满与复仇情绪。 巴黎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另外凡华体系中对中国山东的处理也不公正,巴黎和会时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这些都体现出强权政治的特征。 为了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国家成立了国联。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6 问题设计:那实际战后世界和平有没有实现?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国联形成决议采取“全体一致”原则,这使他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讲述: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没有制裁日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在经济上制裁意大利,但未制裁石油。国联是英法维护自己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总结升华:一战已过去一百余年,销烟散尽,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