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统编版)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科学技术、社会阶级等领域的新变化并做出合理解释。 2. 使学生能够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实质及社会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问题。
教学难点: 1. 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实质,以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现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美国民众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图[footnoteRef:0] [0: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16页。] 设计意图:通过“为什么提倡自由贸易的美国会施行对经济严格管管控的配给制度 ”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会有怎样的调整?”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引入本课教学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环节一:经济政策的调整 情境1:教师展示下列图片[footnoteRef:1] [1: 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学习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20年,第87,93页;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2历史学习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21年,第49页。] 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艾哈德结合德国实际,发展了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采用米勒-阿尔马克教授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问题2:结合材料一,概括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二战生死存亡的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冲击是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呈现出“以市场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新特点,一方面继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笔者试图通过艾哈德对德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为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这一特征。 情境2:教师展示表一、表二与材料二。 材料二:撒切尔主义代表了多种概念:削减税收、自由市场、自由企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私有化……但最能代表撒切尔主义的实质的是“打破国家干预”。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下)》 设计意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增长,但在七十年代则出现了新的经济问题。笔者试图通过表一、表二中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现象与面临的经济新困境,并通过撒切尔夫人对经济政策的再调整探讨解决困境的尝试。 情境3:教师展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的组织标识。 设计意图:教师引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图标引导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各国为了加强在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环节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情境4:教师展示材料三与相关图片[footnoteRef:2] [2: 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学习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20年,第106,108页;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17页;[美]N. 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封面。]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问题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科技革命的相关内容较为繁琐,学生只需要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内容,明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影响即可。笔者在情境4中使用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相对枯燥的科技史内容,重点探讨科技革命的历史影响。 情境5:教师展示表四与材料四 材料四:战后西欧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发展变化,促进了西欧阶级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中产阶级的人数大量增加,成为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 ——吴于廑、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问题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出现哪些新变化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随之出现了新变化。笔者试图通过真实情境5中的相关数据使学生总结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动情况,并通过问题4的引导探究新变化背后的成因。 环节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情境6:教师展示福利国家定义、材料五与表五。 材料五:自由社会如果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无法挽救少数富人。 ——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 问题5:结合定义,“福利国家”的建立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六: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 设计意图:福利国家的建立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随着七十年代滞涨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不同程度削减福利的措施,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新平衡。福利国家的两面性及其演变应当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之一。笔者选取美国作为典型案例以肯尼迪、尼克松等人对福利国家的看法与改革出发落实教学目标。 情境7:教师展示材料七、八与图。[footnoteRef:3] [3: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19,120页。] 材料七:社会福利是社会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每个工人,通过纳税后工资而取得的劳动力价格,一般都低于他的劳动力价值。因此,所有个别劳动力价格的总和,小于社会劳动力的总价值。这两者之间差额的很大一部分,通过税收等方式集中到国家手中,由国家以社会福利的形式进行再分配。对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社会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同工资的增长一样,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由此可见,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问题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实质 材料八:美国《1964 年民权法》规定:任何人均有权在公共场所或地方享有自由,不得因种族、肤色、宗教或出身国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隔离。 美国《1965年选举权法》规定:为保证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因种族和肤色而被否认和剥夺,在任何联邦、州或地方选举中,任何公民的选举权都不得由于未能符合州内的测试或其他要求而被否认。 ——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设计意图: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它的本质是国家通过税收进行的再分配。在资本主义国家,福利会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只是改变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能克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因此,在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社会运动。笔者选取黑人民权运动作为讲解的案例,并简单介绍妇女运动与学生运动。 设计意图: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总结,串联知识线索,突出学习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