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况,进而认识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况,进而认识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教学难点: 1.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的发展格局。其余两部分则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例,详细介绍了对应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是对第一部分——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具体和深化。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梳理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可上网查阅资料,并附上国家发展战略的简单介绍) 【讲授新知】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区域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区域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在学生作答后进行简单总结,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它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国情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接着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后”以及“新时期”三个小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三个阶段我国所采用的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之间存在差距,呈现出“东早西晚,东高西低”的特点。 接着重点讲解新时期的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呈现“我国四大地区分布图”使学生形成对四大地区的区域认知,再呈现我国地形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人口城市分布图、交通图等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四大区域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活动探究1】 分析四大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完成下列表格: 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 地区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 地区能源、矿产丰富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患、风沙危害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西部 地区国境线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东北 地区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海运便利,铁路发达;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重工业基地科技投入不足,工业单一,污染严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轻型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四大地区互补发展
接 着教师进行我国四大区域发展战略总结: 东部地区的发展重点为“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重点发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为“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为“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东北地区的发展重点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最后呈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图”,使学生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有较深的时空认识,进而深化该部分知识。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背景 课件出示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说出长江经济带的位置和范围;出示全国人口和生产总值数据,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说出长江经济带的地位。教师总结归纳: 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 地位: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出示长江经济带位置和范围示意图,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小组讨论,通过补全表格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区位条件、发展途径及发展目标。 学生完成表格后,先请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最后引导归纳,结论如下: 战略定位区位途径目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水清、天蓝、地绿、产业优的生态廊道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形成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梳理: “一轴”长江黄金水道“两翼”沪瑞、沪蓉“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活动探究2】 通过图片呈现出长江经济带生态“西部山区”、“中东部平原区”、“长江下游地区”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不同地形区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地形区问题具体措施西部山区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坡耕地和石漠荒山的治理中东部平原区洪涝灾害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疏浚水道,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下游地区水污染严格立法、科学治污,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齐抓并举,坚持“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治理水污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区域的发展背景 通过呈现“京津冀地形分布图”、“京津冀交通分布图”以及“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京津冀区域的发展背景。 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地理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交通:交通网密集,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运条件便利。 人口: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但人口分布不均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容 教师向学生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区域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区位优势进行讨论,划分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职能,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接着通过视频材料加深学生对雄安新区的了解和认识。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在2018年11月30日举行的“2018长江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徐宪平认为,“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据此完成1~3题。 1.长江经济带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在于( ) A.腹地广阔 B.交通便利 C.资源丰富 D.历史悠久 2.“长江病了”的“根子”主要是( ) A.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B.自然灾害多样频发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长江经济带今后发展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是( ) ①交通运输建设 ②生态环境保护 ③经济发展 ④自然灾害治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A 2.D 3.C 【知识小结】带着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主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