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 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3. 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4. 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及其表现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3)表现: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具体表现:
思考:我国生态脆弱区地区在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处于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与贫困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及其表现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
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
②石漠化: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及其问题
案例: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
1.概念: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2.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
危害: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a.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
b.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c.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d.生物多样性减少;
e.生态环境恶化。
山穷、水枯、林衰、土瘦
治理措施:
a退耕还林还草; b植树造林;
c保护自然植被; d建立自然保护区;
e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f实施生态移民等。
3.危害及措施
案例: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区域认知: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
北方农牧交错带基本沿大兴安岭--长城分布;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 P24《教材》
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
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呈带状分布,东部宽,西部窄。
P24《教材》
大兴安岭
张家口
古长城
兰州
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一)自然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
土地退化
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降水较多
适宜农耕的条件好
农区向牧区扩展
降水较少
农作物减产
扩大耕地面积(向西向北扩展)
农作物长势
较差
土壤保护作用减弱
加重土壤侵蚀
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退化
为了维持生计
大风暴雨
土壤肥力下降
灌溉用水增加不合理灌溉方式
土壤盐碱化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②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人口激增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工程建设
【知识归纳】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看物质条件:沙源是否丰富(外来沙源或本地沙源);
②看气候条件:气候干燥(干旱),降水少;
③看动力条件:风力大,多风沙活动(风力大小可根据气候和当地特殊的地形状况具体分析);
④看植被情况:植被覆盖率低,易形成风沙活动。
风沙活动形成条件分析
知识拓展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是明确的界线
C.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3.图中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学案》p25
C
C
分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活动探究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千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分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活动探究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 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1)牲畜品种变单一后,会使牲畜食草变得单一,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增大草场压力,可能引起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
(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可能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过牧现象,出现荒漠化,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分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活动探究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图示明显地描给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思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办法: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
2.构筑防护体系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发特色农业和农牧产品加工业,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构筑防护体系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农田防护网
防沙林带
封沙育草
草方格沙障
黄土高原打坝淤地
黄土高原植树种草
草方格沙障对防治荒漠化的具体作用?
①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
②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紫花苜蓿,这也是种产量很高的牧草,它的根部粗壮,枝叶生长繁茂,每年也能收割几次,所以产量非常的高。紫花苜蓿有着牧草之王的称号,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合理规划草场载畜量;调整牲畜结构,草库伦是草场围栏的一种形式。蒙古语,意为“草圈子”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其他措施: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水资源;
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土地退化的主要成因
人口增长的压力
降水变率大且多大风天气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土地使用结构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调整生产结构和数量
构筑防护体系
综合治理措施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针对训练]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及戈壁景观示意图。盆地的沙漠边缘分布着大面积戈壁。20世纪中期以来,绿洲面积萎缩加速,许多绿洲废弃。据此完成1~2题。
1.与古绿洲相比,现代绿洲分布向 ( )
①盆地边缘移动 ②河流上游移动 ③盆地中心移动 ④河流下游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治理沙漠可以变绿洲,戈壁却难以治理。与沙漠相比,戈壁治理难度更大的原因是( )
A.降水稀少,气候极干旱 B.基岩裸露,地势低平
C.地下水缺乏,水源不足 D.颗粒大,保水能力差
A
D
《学案》p26
[典例导析]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B
C
《学案》p27
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1.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2.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大幅提高。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分析
3.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土地资源短缺
土壤盐碱化
全球变暖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水土流失
太行山脉
秦岭
日月山
长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蒸发旺盛的地区,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断向地表集聚而导致土壤退化的过程,也称盐渍化。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覆盖
农业生物措施
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
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
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
土体脱盐
咸水淡化
控制耕作
层盐分含量
巩固水盐
调节效果
草原退化
土地沙漠化
土壤盐碱化
红色荒漠化
石漠化
黑土退化
水土流失
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①黄士土质疏松 ②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③地表植被稀少,缺乏保护(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①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大 ②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③不合理的开垦、耕作、放牧 ④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②工程措施:坡耕地改水平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挡土坝、鱼鳞坑及混凝土工程;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改变牲畜放养方式,合理放牧\划区轮牧;改进耕作方式。
④农业技术措施:间作套种、高沟垄种等耕作手段,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其他措施:禁止乱砍滥伐,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等。
土地荒漠化 (1)自然原因: ①大风天数多而且集中 ②深居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①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植物固沙,恢复天然植被,草方格防沙治沙,营造“三北防护林”; ②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载畜量,合理放牧,划区轮牧/休牧育草;
③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林、牧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开发新能源
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农耕区:改进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培育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工业区: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工、矿建设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土地石漠化 (1)自然原因:①地形崎岖,坡度陡;②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季;③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土层薄。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陡坡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结构; ③过度开垦与过度放牧;④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开矿、建厂、修路等各种建设破坏植被。 ①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②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禁陡坡开垦和过度砍伐; ③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④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⑤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 ⑥实施生态移民;⑦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
⑧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土壤盐碱化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集聚;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的海水入侵(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分增加 (1)水利改良措施:①科学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②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使表层土壤脱盐。③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水,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④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进行围垦养殖。
(2)农业改良措施: ①改良耕作,采取轮作、间种套种等措施; ②地膜覆盖(作物秸秆覆盖),抑制蒸发返盐。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碱、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种草。
植被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海岸(沿海地区);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食品、工业原料、药材、旅游场所、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森林破坏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等。 (2)人为原因:①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恢复更新的能力; ②调整农业结构,如原始植被改成经济型植被。 ①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监测。
③严禁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开垦。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计划开采,采育结合、调整林区经济结构;
⑥植树造林,建设人工林;
⑦建立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湿地萎缩 1.自然原因:气候变化、沉积物长期积累 2.人为原因:大量引水灌溉、围湖造田、环境污染 ①禁止围垦,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侧重“封育和保护”),保护性开发,减少引水灌溉,控制水污染(侧重保护性的开发方法); 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完善法律法规,国际合作,签署湿地公约(侧重经济结构、环保意识、法律政策,这三点是很多环境问题共有的措施)
生物多样性减少/锐减 (1)自然原因:物种本身发展、消亡的过程 (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破坏生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栖息地环境污染等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滥捕滥猎,②实行休渔期制度,采育结合,保护性开发,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④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等
水资源短缺 (1)自然原因: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河流:河流短小,径流量小(2)人为原因:用水量大: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小,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1)开发水源(开源):修坝蓄水,修筑蓄水池;跨流域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
(2)节水(节流):提高灌溉效率(农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工业节水)加强宣传,加强居民节水意识,节约生活用水(生活节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法律法规
(3)生态环境建设(目的在于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强环境对水的调蓄能力):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等
耕地问题 (1)耕地污染:重金属、地膜(2)不合理耕作,耕层变薄,耕地退化;过度耕作 (3)草场资源超载 (4)城市化、交通建设占用耕地; 1.完善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数量的方面)
2.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提高单产(耕地质量的方面)3.防治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退化(耕地保护的方面)
4.提高土地利用率,禁止闲置耕地(耕地利用的方面)5.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方面)
全球变暖 自然:1、地球处于温暖期;2、火山活动; 人为原因(重要):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温室气体排放,砍伐森林等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国际合作等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太阳活动 减少氟氯烃的使用,开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替代物,加强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