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学习目标:
1.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取人地和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
【材 料】
【思考题】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家却是澳大利亚(图2.1)!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
位置
土地
气候
资源
自然
条件
区域发展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资源:土地、水、生物、气候、矿产等。
目录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古印度
中国
古巴比伦
古埃及
a.位置:
地处北温带、河流中下流平原地区
b.气候:
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c.地形:
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
便于聚落定居。
d.土壤:
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e.水源:
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
在古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
严寒
湿热
干旱
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也较好。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条件不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发展现代化农业
发达的外向型经济
充分利用本国区位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不利条件:国土面积小;国内市场狭小; 矿产资源不足。
有利条件:劳动力素质高;较高的科技水平,资金雄厚;优良的港湾,海运便利。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
日本工业布局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占比
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百分比
日本国内
国外进口
日本
其他国家和地区
日本虽资源匮乏,但大量进口原材料,依托本国发达的加工业加工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3.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1)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变化明显,河流在山区流速快,进入平原流速变慢;
易发生旱涝灾害;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
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
1.西边为宽而浅的外江
2.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鱼嘴: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
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
枯水期, 六成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丰水期,岷江径流量大,有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排沙),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宝瓶口:约束进入成都的水量。
思考2: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作用。
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与此同时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飞沙堰”。
飞沙堰的排沙功能
“深淘滩”: 保持河道深度,使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
“低作堰”: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起到排沙、泄洪的作用。
“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内江河道。“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
“低作堰”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气候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总结: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P18《学案》针对训练
地中海东岸的小国以色列,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然而以色列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成为世界重要的鲜花出口国,其鲜花主要销往西欧。据此完成1~3题。
1.以色列实现“让沙漠开满鲜花”,对自然条件改造合理的是( )
A.山区地形改造成梯田 B.大棚温室改造热量
C.修建水利工程和技术措施改造水源 D.沙漠变肥沃的土壤
2.冬季是以色列鲜花的销售旺季。该季节,以色列种植鲜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气温较高 B.地形平坦 C.昼夜温差大 D.光照充足
3.目前,以色列鲜花总产量一半以上来自新培育的品种。主要是因为以色列拥有( )
A.发达的经济实力 B.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
C.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D.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
C
A
B
3.早期“口袋房”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A.隔热效果好 B.材料来源多
C.坚固耐侵蚀 D.建造速度快
4.“口袋房”形式的民居主要优势是( )
A.抵御野兽侵袭 B.增加室内光照
C.冬季防风保温 D.外形奇特美观
(2022·大庆检测)“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形象地说出了我国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特征。早期的“口袋房”屋顶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甚至墙壁也多用树干加工后排列砌成;多间北房在最东一间开门,房屋形似口袋;其北屋内南、西、北三面筑有“匚”字形大土坯炕,叫作“万字炕”。下图为满族传统民居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随堂训练
B
C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太阳能资源
金属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煤炭资源
水资源
能源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
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
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能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沙特阿拉伯:石油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主要经济来源。“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
图瓦卢: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几乎没有天然资源;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图瓦卢地势极低,海拔最高4.5米,是世界第二小岛国。
对比沙特阿拉伯与图瓦卢自然资源概况及其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原因。
一种重要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
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思考: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随着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澳大利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大幅提高了澳大利亚的人均财富。
金砖五国
金砖五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储藏分布与组合较好的国家,也是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较迅速。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已是工业化国家的荷兰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忽视了其他工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一段时期增长乏力。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瑞士是欧洲内陆山国,海拔较高,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和耕地。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成为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1.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
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石油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改造
自然
地理
位置
自然
要素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物质基础
支撑作用
开发利用方式
知识小结
1.什么是“资源诅咒”?
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工业化速度反而比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更慢,工业化水平更低,经济增长更慢。
2.为什么会出现“资源诅咒”?
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和贸易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多,从而分配给制造业部门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少。长期以往,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在国际市场中,初级产品的价格低于工业产品,再加上许多国家对初级产品进口实施保护政策。因此,以开发自然资源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诅咒 P22教材
自然资源只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不起决定作用!
[针对训练]《学案》p20
钾盐是农业用肥的主要原料和重要化工原料。老挝拥有大型内陆埋藏型钾盐矿。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某钾盐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的矿产资源项目。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了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下图示意该项目矿区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老挝未能独自实现钾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
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小 B.科技水平低
C.交通条件差 D.劳动力不足
2.该项目实现一体化生产对当地的主要有利影
响是( )
A.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B. 避免矿区环境污染
C.加强企业分工协作 D.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B
D
课堂活动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图2.7)。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1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 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
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较大,为山西省煤炭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促进了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山西省经济发展。
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煤炭产量增加,经济增速快;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缓慢,山西省的经济增速与煤炭资源开发量呈正相关。
课堂活动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我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0%—15%。
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西气东输三、四、五线,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提高调峰储备能力。
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与相邻省、自治区相比,山西省煤炭开采比较优势下降。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
2.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的煤炭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减少矿物燃料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使煤炭消费量有所下降;国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了能源的消费;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对煤炭市场的冲击,将大大减少煤炭用量;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和完善,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山西省煤炭开采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山西省水资源缺乏,不能满足煤炭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煤炭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