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鲁教版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活动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一鲁教版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活动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0-04 21: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
※目标预览※
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各种地表形态的方法。
2.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3.掌握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要领和绘制方法。
※课堂生成※
【探究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一 教材P72图3-4-1 缓坡与陡坡,图3-4-2 山脊与山谷,图3-4-3 鞍部与陡崖。
材料二 教材P73图3-4-4 地形景观与等高线。
1.怎样用等高线表示缓坡和陡坡、山脊和山谷、鞍部和陡崖?
【规律总结】
1.不同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列表如下:
地形地貌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景观图
缓坡与陡坡 缓坡 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
陡坡 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
山脊与山谷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
鞍部与陡崖 鞍部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典型例题1】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m),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探究2】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类型 判断依据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面广阔平坦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为“V”字形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地面有起伏,相对高度较小,一般在100米以下,坡度较为和缓
盆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内小外大,中部稀疏,边缘密集
高原 地面坦荡开阔,海拔较高,但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边缘密集、中部稀疏
沙丘 各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很小,地势比较平坦,等高线的小圆孤指示迎风坡
岭谷相间 山岭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岭和山谷相间分布
【典型例题2】读“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
  A.40  C.592.图中反映的地貌类型是(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沙丘
【探究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如何绘制剖面图的水平基线?
 
2.确定垂直比例尺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典型例题3】读“某沿海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E点的海拔为(  )
  A.-10~0米 B.0~10米
  C.10~20米 D.-10~10米
2.图2中地形剖面图与图1中相对应的剖面线是(  )
  A.PE线 B.EF线
  C.MP线 D.LN线
※小结反思※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基本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及判读方法是基本的考查点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方法是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剖面线的确定,纵坐标比例尺的选择和特殊点的选择都是试题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