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素养目标】
1.搜集史料和图片,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2.利用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水陆交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产生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和交通方面的成就,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直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施、对将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道的发展;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2.难点:交通与社会受迂。突出交通的改进对置家发晨、城市受迁和信患传速的影响;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时空坐标】
【单元线索】线索归纳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交通与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线索1 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与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将人员和物品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安全地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不断推动水、陆、空交通的发展。
线索2 交通的发展与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
【知识梳理】整合归纳
一、中国从古至今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
1.远古时期: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2.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1)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2)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15千米设一驿站。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容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等。
(3)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传达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铺的驿马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3.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4.现代:电报、电话,其特点是速度快。
5.当代: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二、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1)缓慢的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决定的,国家不能独立,被列强控制。②中国修筑铁路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③传统守旧的观念和思想的阻碍。④长期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铁路建设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发展的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3.影响
(1)近代交通变化显著。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信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交通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路途时间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新式交通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专题训练】
1.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连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表明( )
A.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西方垄断了中国近代运输
2.1902年6月21日,晚清大臣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提出“各国内港行船,均本国人办理,外人不得侵越,中国何独不然。如各国民人欲行小轮,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该公司(合股公司)归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些提议( )
A.助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确保了内河航运主权的完整
C.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的权利 D.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3.从1848年起,英国的火车时速达到80公里/小时,乘客从伦敦到格拉斯哥只需12小时。英国报纸吹嘘幸运的商人可以在伦敦吃早餐,在伯明翰吃商务午餐,然后再回到伦敦吃晚餐,所有这些都能在同一天内完成。这可以用来说明,交通的改善( )
A.促进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为经济和民生提供助力
C.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D.得益于长途贸易的发展
4.1969年,北京人口增多,政府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建成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通后老百姓积极体验地铁。1978年后,中国地铁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建成多条地铁干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说明地铁建设( )
A.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B.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C.符合人们出行需求 D.推动国际贸易繁荣
5.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6.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东汉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据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B.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C.驰道仅为皇帝专用 D.构建起庞大交通网
7.1860 年以后,上海等城市相继引入了西式马车,但其车费较贵,普通百姓很难消费得起,因此又引入了一种更轻便的人力车——“东洋车”。1874年7月24日,《申报》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制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这可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城市运输业的平民化 B.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
C.传统交通工具的没落 D.开启了交通变革的序幕
8.根据1907年美国纽约市交通调查显示,当时马车的行驶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1.5英里,而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只有6英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B.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C.传统交通工具仍占据城市主导地位 D.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的突出
9.下表为1874年《申报》中关于铁路的报道。由此可知,《申报》意在( )
标题 内容
《吴淞口建造火车铁路以达上谕论》 “泰西诸国火轮舟车……尤为便于商旅,盖货物之流通更速”
《火轮车为福国之举》 以铁路对美国西部开发的作用为例分析其“有益于国”的功能,要求中国试行
《论机器》 让中国的“在上有权之人”亲见铁路利益的必要性,并进而“购用之”“制造之”
A.强调维护铁路利权 B.通过舆论推动交通近代化
C.支持铁路国有政策 D.抵制西方对华的瓜分狂潮
10.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11.如表为安徽省某地城乡交通工具的演变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要交通工具
20世纪80年代 自行车、马车、驴车等
20世纪90年代 摩托车、内燃机三轮车、自行车等
21世纪第一个十年 城乡公交车、电动自行车等
2010年以来 私人轿车、城乡公交、电动自行车等
A.农村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B.改革开放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C.市场经济推动交通现代化 D.汽车成为民众出行最主要的工具
12.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之间多个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限制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交通发展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
13.1895—1911年,中国一度出现铁路建设潮。新建的8200公里铁路里程中,中国人投资自建的铁路里程有1200公里,只占14%;而高达40%的铁路里程依靠外国贷款才得以兴建。这说明当时的铁路建设潮( )
A.满足了洋务企业需要 B.主要由列强资本输出驱动
C.缘于清末新政的推行 D.利于我国铁路主权的回收
14.中国古代漕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 2019年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山西会馆”匾额 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清代北运河漕运图》
⑥《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任意选取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铁路干线津浦路的修建经过了十分曲折的过程。
1896年 容闳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提出借助美国资本修建津镇铁路,得到清政府批准。
1898年1月 容闺曾向总理衙门请示筹办津镇铁路,因为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反对而搁置下来。
1898年3月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拒绝非德国修建的铁路经过山东。清政府要求将津镇铁路改道河南,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容阈被迫放弃津镇铁路计划。
1898年8月 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提出津镇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德国也提出同样的要求。
1899年1月 清政府派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为津镇铁路督办。5月18日,许景澄与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草签了《津镇铁路借款合同》,借款740万英镑,合同规定北段由德商承办,南段由英商承办。后因义和团运动爆发,合同被搁置。
1908年1月 清政府外务部与德国、英国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该合同首先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
1912年11月 随着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1968年9月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津浦线与沪宁线贯通运营,津浦铁路成为了京沪铁路的一部分。
2019年4月 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入选理由:中国近代完成的继京汉铁路之后第二条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铁路,也是清代修建速度最快的铁路(仅耗时38个月);由英、德分段修建的铁路,南北段呈现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津浦铁路修建过程和历史价值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看出轮船的进入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关,近代铁路的开通是靠清政府举债和丧失路权相关联的,公路又是在租界出现的,所以晚清中国的交通呈现出鲜明的殖民化色彩,晚清中国交通的发展逐渐丧失独立性,被列强控制,A项正确;外国侵略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表明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是否缓慢,排除C项;D项“垄断了”过于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主张外国在中国内港行船,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并且由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排除A项;中国内河航运主权的丧失始于《天津条约》的签订,这些提议意在收回内河航运权,“确保了”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提议和规定并不能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英国的火车时速达到80公里/小时,乘客从伦敦到格拉斯哥只需12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火车出现,交通改善提高了旅行的速度,还大大提高了通讯的速度,为经济和民生提供助力,B项正确;材料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无关,排除A项;交通改善并不会提高生产效率,排除C项;交通改善有利于长途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得益于其发展,逻辑关系颠倒,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9年,北京人口增多,政府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建成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通后老百姓积极体验地铁。1978年后,中国地铁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建成多条地铁干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说明地铁是为了改善城市出行状况,C项正确;地铁建设导致财政赤字严重,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地铁的修建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排除B项;地铁主要是国内城市,不直接涉及国际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交通建设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制度对秦朝交通建设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交通建设主要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道路管理制度森严,交通使用是皇帝专有或皇权优先的,B项正确;秦汉时期已建立驰道,不能说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排除A项;“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诸侯也可以在驰道上行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建立的交通网,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的人力车盛行,可知人力车成为上海的重要交通工具,反映出城市运输业的平民化,A项正确;人力车不是以机器为动力的,不是近代化交通工具,不能体现上海开启交通近代化,也不能说明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排除BD项;材料未涉及传统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美国)。据材料“美国纽约市交通调查显示,当时马车的行驶速度平均为每小时 11.5英里,而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只有6英里”及所学知识可知,汽车以内燃机驱动,其速度应该快于马车的速度,但由于当时纽约主要以传统交通工具为主,汽车没有专门的道路,也受到了传统交通工具的阻碍,所以汽车的速度反而低于马车,所以材料整体反映了传统交通工具仍占据城市主导地位,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此时期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支撑,排除A项;汽车以内燃机驱动,其速度低于马车,并非因为汽车的问题,而是传统交通工具和道路问题,排除B项;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方面,仅通过汽车的速度低于马车,不能反映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申报》中关于铁路的报道认为,西方国家使用火轮舟车使得货物流通更加迅速,铁路对美国西部大开发作用很大,铁路带来益处,主张引入,由此可知,《申报》通过大量报道,强调铁路对于国家的价值,并希望在国内推广,表明其希望通过舆论推动交通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铁路利权被外国占据,排除A项;材料是要求上层重视铁路,强调铁路对国家有用,而非强调铁路国有,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导致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这说明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铁路发展对近代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铁路发展确实会促进江西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开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发展对江西经济格局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材料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某地交通工具的变革,一是由人力、畜力转为机器动力,二是私人交通工具增多,两者结合可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人们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出现了新变化,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B项正确;材料体现城乡交通工具的演变,不单单反映农村的情况,且“开始”没有时间体现,排除A项;交通现代化不仅包括公众出行方面,还包括道路修建、货物运输等,且改革开放最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民众出行使用汽车,不能断定汽车是最主要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可知各地之间都能够快速到达,说明区域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不属于新型交通工具,排除A项;“彻底突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交通发展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人们的竞争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新建铁路有40%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或影响,这说明当时的铁路建设潮实际上是由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所驱动的,B项正确;这--时期中国的绝大多数路权由列强掌握,无法满足洋务企业的物流需要,排除A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铁路建设潮兴起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九成的新建铁路受列强影响或控制,这不利于收回铁路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4.价值:《读史方舆纪要》是私人著述的文献史料,指出了张家湾地区是南来北往货物集散地,在古代京杭大运河中具有重要地位;《钦定日下旧闻考》是基于考证增补编修的官修著作,权威性强,描述了清朝时期张家湾经济的繁盛;《通州志》是地方史志,更直接描述了清朝时期张家湾在漕运中的地位;“山西会馆”石匾,是研究张家湾历史的实物史料,反映了张家湾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清代北运河漕运图,是研究张家湾历史的图像史料,反映了张家湾在京杭大运河北部的重要地位;《潞河督运图》,是当时人绘制的图像史料,能够直观反映通州潞河沿岸商品经济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
通过上述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可以分析出张家湾古镇重建的原因。作为清朝时期南来北往货物集散之地和南来漕粮入京的转运之地,张家湾见证了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的兴盛,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
15.评述:津浦路从提出方案,到修路借款合同签订,一开始就遭到封建官员反对和义和团运动发生而搁置,后又因帝国主义争夺利权而拖延。在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下,最后与英德签订合同,然后只用了4年时间就建成通车。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中国近代化是在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艰难发展。津浦路的修建过程让我们认识到,维护国权,必须集合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权。从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理由可以看到,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我国的近代化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列强对中国的利权的侵略,列强在铁路修筑权上既勾结又矛盾,并积极争取在华特权。另一方面,津浦路的修建采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所以进程也快,4年就完成通车。由英、德分段修建的铁路,南北段呈现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还具有一定的建筑等史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