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市和城市 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市和城市 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和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学习重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时空观念】
【基础知识】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村落的产生
(1)原因:农业出现,筑屋定居
(2)代表: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构成: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服务场所
(4)影响: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③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生产力进步(根本原因);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过程
(1)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2)形成: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特点:商业较繁荣;地理位置优越,多集中在水陆交通要道,交通便利;规模较大;有经济和政治功能。
4.影响:
(1)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2)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早期城市化进程。
5.中国古代的集镇
(1)北魏时期出于军事的目的设置镇,此后的隋、唐、五代,镇也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2)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这些集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是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3)元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①兴起的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增加迅速。
②历程: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专门分工。
③代表: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明清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
④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城市的产生
发展与特征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中国 构成 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发展 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西方 古代 希腊 罗马 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中古 欧洲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3.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产生和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其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易于实现资源的高度集中。
(2)城市的防御性设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保护性场所,水利工程、道路等的完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古代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支柱。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民居: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民居
(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在南方,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多在北方,后发展为地上建筑。
类别 原因 特点
穴居 北方气候干凉,冬冷夏热 黄河流域多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由横穴演进为竖穴,再到半地穴式建筑,最后再向抬梁式木构建筑发展
巢居 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丰富,野兽较多 主要是住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洪防潮
(2)从先秦以来,中国早期民居的特点: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
①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5.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律
(1)城市功能:由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地,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2)商业活动: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坊市分开,严格管理;唐以后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出现早市、夜市。
(3)规划理念:受礼制的影响,布局工整,中轴对称;突出王权,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4)城市布局:商业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随着唐宋时期工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到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5)数量规模: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6)地区分布:城市的地区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
(7)城市地位: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8)价值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思考: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1)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2)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习题练习】
1.考古学上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围绕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中心聚落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
A.等级秩序分明 B.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C.建筑技术发展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清朝前期,长江流域出现了两大工商业中心:苏州和汉口。苏州有芜湖、扬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与之竞争,而西部却存在汉口一家独大局面,出现“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局面。这表明清代汉口( )
A.城市工商业全国领先 B.战略地位优于苏州
C.有独特区位商业优势 D.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3.下图是建于明清时期赣南某一客家围屋平面示意图。围屋集家、祠、堡、晒场于一体,建筑左右对称。祖厅是供奉祖先灵位、祭祖、婚庆丧礼的神圣场所,一般设置在围屋的核心位置。这一布局体现了( )
A.聚族而居的向心性 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
C.宗法制度的传承性 D.兵农合一的防御性
4.雅典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也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而建的。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据此可知,该建筑( )
A.表明雅典强调个人权力 B.折射出希腊城邦之间战争频繁
C.体现出明显的人文精神 D.凸显出民主政治具有稳定根基
5.据统计,唐朝的长安城人口密度大约为11905人/平方千米,有明确记载的疫灾共5次。北宋时期的开封城人口密度大约为10943人/平方千米,有明确记载的疫灾共14次。这主要基于( )
A.城市地理位置差异 B.居民卫生习惯差异
C.城市管理模式差异 D.都城人口规模差异
6.如图为在汉代的基础上改建的北魏都城洛阳,城中心有很大的宫殿区,有网格状的街道以及不同的区划。城市分成两部分,包括仅限官员活动的政治区域和由政府管理的市场与居民区。据此可知,北魏( )
A.城市营建开始形成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重视
C.城市实行市坊分离制度 D.佛教发展决定都城规划
7.南宋时期,类似如图的城市“图经”“地经”大量问世,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广受时人欢迎。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推动旅游发展 B.雕版印刷技术精湛
C.江南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D.民众安逸享乐的生活
8.东晋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始宁别业是土族庄园的典型代表,下图为其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士族庄园( )
A.深受佛道盛行的影响 B.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C.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D.自给自足特征显著
9.如图是古罗马莱奥尼门改造前后的平面图。左边是原来的大门(公元前1世纪中叶),右边是重建后的大门(公元1世纪下半叶)。重建后的莱奥尼门的建筑特色主要是( )
A.希腊柱式和拱券相结合 B.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
C.彰显了明显的等级色彩 D.延续了北美民居的理念
10.如图是二里头遗址图。该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遗址。这种规划传承至明清时期。这一规划旨在凸显( )
A.因地制宜 B.方正规矩 C.王权至上 D.中轴对称
11.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在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业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这反映了当时( )
A.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B.工商业繁荣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自然经济已解体
12.今河南新郑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唯一一座经过武力征伐而改朝换代的都城,在考古遗存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春秋郑都布局示意图 图2战国韩都布局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1、图2反映的城市演变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据材料“已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中心聚落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中心聚落,出现了宗教文化,政治中心,还有城墙,这都体现早期国家初具雏形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无法说明等级秩序分明,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建设有城墙,但没有涉及具体的建筑技术,不能体现建筑技术发展,排除C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强调早期中华文明中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而材料只提到陶寺遗址,没有体现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苏州和汉口。苏州有芜湖、扬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与之竞争,而西部却存在汉口一家独大局面,出现‘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局面。”可知,苏州因为有芜湖、扬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与之竞争,相比之下汉口在长江中游无竞争对手,因此出现“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的局面,这说汉口有着独特的区位商业优势,C项正确;城市工商业全国领先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战略地位不能说谁优谁劣,排除B项;开始瓦解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围屋集家、祠、堡、晒场于一体,建筑左右对称。祖厅是供奉祖先灵位、祭祖、婚庆丧礼的神圣场所,一般设置在围屋的核心位置”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体现了聚族而居的向心性特点,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建筑布局的特征,与农耕经济的封闭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宗法制度的传承性,况且宗法制度早已瓦解,排除C项;客家人以务农为主,整体上不具有“兵”的身份,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体现的是雅典帕提农神庙的建筑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凸显人文精神,C项正确;古希腊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突出集体,非个人,排除A项;该建筑无法说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情况,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在民主方式、民主范围、民主性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非具有稳定根基,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宋朝(中国)。由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长安有明确记载的疫灾共发生5次,北宋时期的开封有明确记载的疫灾共发生14次,很明显,北宋疫灾次数比唐朝明显增多,这主要基于北宋开封的人口大大增加,唐都长安有大约80万人口,而北宋时期的开封有大约130万人口,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疫灾的次数就容易增多,D项正确;城市地理位置差异属于客观因素,不是造成北宋开封疫灾次数明显增多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居民卫生习惯差异不是造成北宋开封疫灾次数明显增多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人口密度的变化,并未涉及城市管理模式,无法说明城市管理模式差异是造成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城市分成两部分,包括仅限官员活动的政治区域和由政府管理的市场与居民区”可知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将政治区域和市场、居民区分开,说明实行的是市坊分离制度,C项正确;“开始形成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城市营建制度在北魏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体现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视,排除B项;佛教发展影响,而非决定都城规划,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南宋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城市“图经”“地经”,为时人旅游提供了向导和服务作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经济繁荣推动旅游发展,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雕版印刷技术的精湛,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城市“图经”“地经”主要是民众旅游提供了向导和服务作用,不能反映民众安逸享乐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士族庄园中,有农田、手工业作坊、畜牧、居住区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所需,据此可判断,在东晋士族庄园中,体现出了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族庄园的空间结构,没有体现佛道盛行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自给自足的特点,而非布局合理与否,排除B项;材料中的庄园结构,以生活为主,而非军事防御,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罗马。通过两幅插图,我们得出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融为一体,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两个大拱门,上面各有一个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即希腊柱式和拱券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中建筑设计无法体现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排除B项;建筑设计的等级性往往体现为建筑布局主次分明,有正厅与偏厅等区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北美民居的特色是圆形帐篷,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见证了夏朝的存在,城市布局分为祭祀区、宫殿区、手工业区等,其中宫殿区位于城市中央,这突出了王权至上,C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夏朝城市布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材料中城市布局突出宫殿区,排除A项;方正规矩是城市布局的特点,不是目的,排除B项;中轴对称是城市布局的特点,不是目的,题干问的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明清时期兴起的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业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可知工商业繁荣发展促进其兴起,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的问题,排除A项;1992年之后我国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840年受到西方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才逐渐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2.从城市军事性质的角度作答:城市面积缩小,河流屏障作用凸显,体现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城市军事防御色彩增强。
从城市布局角度作答:原城市逐渐分为东、西两城,墓葬区消失,体现了城市布局更为规整。
从城市职能角度作答:手工业作坊数量增多,体现了当时工商业发展,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从城市规划角度作答:图5宫殿区、国朝和官署相对集中,体现了城市规划适应了王权加强的需要。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