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边城(节选)》 教学设计(第1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边城(节选)》 教学设计(第1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2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边城(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通过对话显情、意象显情来探究翠翠的感情走向。。 2. 引导学生感受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品读对话,把握翠翠的心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教学难点: 探究主题,理解作者在爱与温暖背后希望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曾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今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那充满爱意的目光,一起走进《边城》。 二、情节梳理,情感探究 任务一:金介甫先生在他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说:“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的。” 阅读文章并梳理:文中写了几次端午节?翠翠的感情是如何一步步显示的? 1.文中写了几次端午节? 明确:三次端午节 两年前的端午(第四章) 翠翠傩送邂逅 上年的端午(第五章) 天保翠翠相识 今年端午(第三、六章) 边城赛龙舟、祖孙看迎婚送亲 2.品读对话,体味情感 翠翠的感情是如何一步步显示的? ①第四部分: (傩送):“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36)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37)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②第四部分:老船夫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46)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傩送的惦记。暗示情愫的增长。 ③第五部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54)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着嘴唇笑着。(55)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翠翠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的感情涟漪。 ④第六部分:“前年还更有趣,……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81)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82)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 翠翠嗤地笑了,表明对傩送有好感,是少女情窦初开时害羞又憧憬的心理 小结:对话显情。在人物的对话中情感缓缓流淌。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这句话四次反复出现,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鱼”这个意象的贯穿,使翠翠对傩送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 明确:意象明情(大鱼),傩送对翠翠提到的鱼这个意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翠翠对傩送爱意的积淀。 再看文中的另一个意象:鸭子,来探究翠翠和大老天保的情感线。 (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58)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60)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61) “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因为打动翠翠的并不是大老,而是二老;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里想的是二老傩送,并不喜欢大老天保。 明确:意象明情(鸭子),翠翠不不稀罕大老送的鸭子,表明翠翠并不喜欢天保。 三、走进边城,领略风土 任务二:请用一个字概括边城的特点,感受湘西的风土人情。 美。 边城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而且人情也很美。沈从文自己曾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却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的情操。” 1.风景美 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手,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14)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19) 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92) 自然环境之美:纯净、古朴、宁静 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边城社会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社会环境之美:世外桃源、封闭隔绝、和平乐生 2.风俗美 请说说课文描写了边城哪些节日活动,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 端午节:喝雄黄酒 看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包尖角粽子。表现出官民同乐的和谐气氛,表现出湘西人民的热情、团结、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 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表现出边城人民的自然、和谐、安宁与真率 边城是一个不为外界所干扰的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所在,这里的人民过着自然、健康、安宁的生活。这些动人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环水绕之城特有的地方色彩,烘托了湘西苗民的生命之力和真,渲染了原始、天然的人性美。 3.人性美 文中写到了哪些人?表现出怎样的民风? (1)龙头大哥顺顺 从他的语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看出勇敢仗义、扶危济困 (2)傩送 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他人送翠翠回家。看出他的热心助人、善良宽厚。 (3)祖父 坚持不收过路商人多给的钱。最后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体现了淳朴敦厚、传统美德。 (4) 卖皮纸的过渡人 “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不可。”“礼轻仁义重”。体现重情重义、互相礼让。 小结:小说里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小说中的青年男女之爱、祖孙之爱、邻里之爱。无不体现人性之美。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不讲等级,不谈功利。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探究意图,思考悲剧 任务三:《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创作意图:《边城》有着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理想。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针对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探究小说结局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原文结局: 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没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 “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 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因此,悲剧的结局并非作者“设计”的,而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故事必然走向的结局。 五、作业布置 道不尽湘西之美,诉不完“隐伏的悲痛”,请完成《边城》整本书阅读,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赏析文章。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