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再别康桥》
教科书 书 名: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教学目标
1.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独特之爱。 2.从“艺术三美”角度多层次感受文本之美。 3.从新诗角度探究诗歌背后丰富的思想意蕴。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从“艺术三美”角度层层解读诗人笔下康桥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1.从新诗角度探究诗歌背后丰富的思想意蕴。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告别是一个绵延千年的母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杜少府的告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王昌龄同柴侍御的告别,而“ 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的告别,董卿说:“文学写了上千年上万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来体悟徐志摩的独特告别之情。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初感离别之情 学习活动一:听老师朗读,品读诗歌,思考诗人是如何告别的。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完以后我们发现,徐志摩是“轻轻的”“悄悄的”告别的。同学们,老话说得好啊:“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片段,读的时候注意“轻轻的”和“悄悄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学们读得非常流畅,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离开呢?人一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轻轻的”“悄悄的”离开呢?是啊,“轻轻的”“悄悄的”给人一种不想去打扰康桥的感觉,让我们感觉诗人仿佛是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地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背后也许是温柔细腻的感情,不愿惊动,不愿打破宁静,让康桥独自美丽吧,那么作者的笔触到底是如何体现康桥之美的呢?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品读诗歌,品味“艺术三美” 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都以闻一多提出来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三美”的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诗歌,从“艺术三美”的角度赏析诗歌,小组讨论后发言。 (一)音乐美 徐志摩“新诗格律化”主张:“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1.节奏匀齐 从诗歌的内部看,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2.韵脚整齐 “来”“采”“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采” 韵式上每两句押韵,每四句换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首诗抑扬合度,回环往复,宛如一阙精致的乐曲,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乐,也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二)建筑美 1.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是错开排列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别样的视觉美。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形成一种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徐志摩说:“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他所说的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三)绘画美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那么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们不妨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来感受一下。 诗句手法画面感情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柔美幽怨由愉悦到低落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唯美迷恋、爱恋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虚实结合静美仰慕追怀“金柳”“星辉”“软泥”“青荇”视觉色彩美留恋
《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新月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结合起来,体现了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诗的特点和个性,总体体现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在诗歌中,诗人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融合唯一,因而早就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学习任务三】研读诗歌,探究时代意义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美丽的康桥背后饱含了诗人特别的情感。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学习活动一:齐读诗歌,探究诗歌背后多层次的情感特点。 (一)情感递进 同学们,徐志摩将特别的爱写给了特别美的康桥,诗人笔下的康桥是如此的美,那么诗人内在的情感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结合诗歌首尾来看一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我们发现,在体现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时,轻轻变成悄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情惆怅感更进一层。回环往复之中渲染真挚之情,创造深邃意境。在这样的情感递进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怅惘而又不失洒脱。 (二)物我相融 同学们不妨想象一下,诗人在剑桥那边能看到哪些景物呢?为什么不选那些意象进入诗歌呢? 是的,诗中的意象是诗人有意选择的。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他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这就是“意象”。我们来看看,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呢? 1.“金柳” 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中,“柳”这个意象出现在以离别为主的诗词中频率较高,倾诉了诗人伤离别之时,怨别离而且莫相忘的情感。比如《诗经·采薇》中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笙箫” 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也不陌生,李白曾写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璟《山花子》 也有“小楼吹彻玉笙寒。” 在诗歌中“笙箫”这个意象往往营造的是冷寂的氛围。 由此我们发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情景交融助力了诗歌《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而这些传统意象也使诗歌在自由的现代诗中注入了一丝古典诗歌的韵味。 学习活动二:精读诗歌,观照思想价值 思考:为什么康桥的一草一木对诗人而言有如此特别的感情呢? 我们先来看看康河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康桥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在这里他放弃了多年学习的政治学、经济学,走上了文学道路,康桥时期成了他一生思想的转折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康河是徐志摩浪漫诗性的涵养之地。 1920年10月在伦敦,徐志摩结识了才女林徽因,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康桥,并和她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所以也有人说,康桥是诗人相思情感的萌发地。《再别康桥》是一篇韵味十足的诗歌,诗中虽只叙离别,却在离别之中将多种意蕴浸入其中,令人读来总有万般体会。也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桥已经不仅仅是徐志摩一人的康桥,而是成为万千读者心中的康桥。诗人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怀念。那么这样看来,康桥也成为了美好往事的象征之地。 这堂课,我们对《再别康桥》进行多重解读,也正是因为解读的丰富多样,其中饱含的情感意蕴没有准确的定论,也正是因为其不确定性,恰恰才成就了诗歌解读的万千种可能,让我们感受到了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相对自由的理解力,真正获得了审美上的精神享受。 就像接受美学所主张的:优秀作品是一个艺术“空框架”,有广阔的想象余地。诗歌美感的存在,在于“确定性”,更在于其“不确定性”。其中的“不确定性”,需要每一位审美个体深入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