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教学目标
1.运用摘录式札记,品读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意。 2.采用评论式札记,品味诗歌语言,鉴赏人物形象。 3.借助心得式札记,品鉴诗歌语言,探究诗歌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用札记的方式,多角度感受诗人与大堰河之间的真情。 教学难点: 1.借助札记,探究诗歌背后的时代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创作总是先有内在的情感波动,然后通过文辞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会显现,被人所理解。这样的表述也类似于“以意逆志”,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和经典作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代有作注作笺,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札记”的方式,与中国新诗来一场诗意的对话与品鉴。 所以今天我们这堂课的核心任务是:品味诗歌语言,撰写鉴赏札记。 一、札记定义 那么什么是札记呢?清代王筠《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比如: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陈晋 《读毛泽东札记》 博尔赫斯《面前的月亮·圣马丁札记》 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学者都对经典作品留下了自己的札记,留下了自己的注解。对于经典作品而言,也就具有了永恒的鲜活的时代意义。为诗歌作札记是一种新的对话,新的解读,新的启发,也是对诗歌文化另一种方式的传承。札记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典型的三种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学习任务一】运用摘录式札记,品读诗歌语言 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划出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词、句,摘录一二,有感情地读一读。 摘录式札记:摘录作品中有特色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以供品读和运用。 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开头就出现了四次,朗读时如何读出不同呢? 题目:《大堰河——我的保姆》(颂扬赞誉) 第1节第一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客观介绍) 第1节第四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重读,强调肯定) 第2节最后一行:大堰河啊,是我的保姆(语调舒缓,难忘缅怀) 由此我们发现,同一句诗,如果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就正常读,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就可以放慢一些语调,关键词要重度,语气词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定。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朗读诗歌首先就应该精读其语言。每一首优秀诗歌都是诗人反复锤炼、仔细咂摸之后才完成的作品。《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只有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才能逐层感知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活动二:分析语言特色,体会诗歌情意 同学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都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品读出彩的语言,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这首诗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品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1.反复、复沓 ①第3节首尾反复吟唱“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②第4节、第6—11节首尾反复吟唱。比如“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等。 ——复沓又叫复唱,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复沓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加强节奏,回环婉转,增强了诗作的抒情效果。 2.排比 比如第3节: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写出了坟墓前的荒寂衰败、萧索凄凉,表达了作者的深情怀念、低沉哀思。 这一组排比,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虽然用墨很省,但内涵丰富,形象丰满。 3.语气:呼告式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了呼告手法,这是诗人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的标志,不如此直露地表白,便不能表达他的深情。诗中还有多处用到了这个手法。 4.语言风格:自然淳朴真挚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艾青也这样说过:“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我写的全是我真实的情感。”整首诗歌运用自然、纯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着我的母亲——大堰河的一生,表达着母子之间的深情,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进一步探究诗歌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采用评论式札记,品味诗歌语言 学习活动一:鉴赏“大堰河”的人物形象,解读背后的思想感情。 评论式札记: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 1.教师提供支架样例 大堰河身上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在于,诗人借助散文诗的艺术形式,持续强化了她身上的两个特质:大苦与大爱。大苦令人悲悯,大爱令人感动。 ——王倩《大苦与大爱:大堰河的生命底色》 一个特殊的母亲给一个特殊的儿子创造了特殊的成长环境,给了特殊的母爱,足见这篇抒情诗母爱情感的不同凡响和震撼。 ——毛艳霞《细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请同学们小试牛刀,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品味诗歌语言,为“大堰河”作独家点评札记。 ①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同学们可以思考为什么是“厚大的手掌”而不是“纤细的手掌”。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发现,这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主要是为了传达出底层劳动者的形象特征——手掌厚大,也是男性化的外形特征,这与她的柔情形成对比,凸显出大堰河对“我”的无私的爱,也给予了“我”足够的安全感。 ②“大堰河”“她”“你”三个称呼交错出现 A.以村庄名字“大堰河”来称呼一个人,说明无名无姓,没有地位与尊严,突显其微不足道;“大堰河”是就她的保姆、佣工身份而言,突显其劳作繁重,贫穷卑微。 B.称“她”是第三人称阐述客观事实。叙述其经历,表现其身世悲惨、人生坎坷。 C.称“你”是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对“大堰河”的思念同情、赞美感激、崇敬哀悼 等真挚浓烈的感情。 由此我们发现,称呼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诗歌内容侧重点变化、主人公身份与地位变化、诗人主观情感变化的表现等原因。 ③第7节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6个“她含着笑”构成排比,描写出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等,但她始终含着笑,一方面突出大堰河即使面对困苦依然质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自己的家付出的艰辛劳动,体现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品格,写出了一位底层劳动者的伟大。当然,细细品读后我们还会发现每一句都展现出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渗透着诗人对她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④第10节 大堰河,含泪地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 “四十几年”“数不尽”——一生凄苦沉重 “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殡葬之薄 对比,突出死时安葬之简陋,凄凉与悲惨,表达对她的悼念与愧疚,暗含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 【学习任务三】借助心得式札记,品鉴诗歌语言 学习活动一:精读诗歌,探究“大堰河”的形象意义 心得式札记: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 ①“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A.比较“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和“我做了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的不同。 B.为什么强调“生我的”? 【时代背景】 1910年,艾青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的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回家后依然受到歧视,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 根据这段背景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一出生就被送给贫穷的大堰河养育,五年之后才被亲生父母接回家,他当然对这个新环境、新面孔是陌生的,自然会有做客的感觉。而“生我的”一方面突出了艾青对原生家庭的生疏和抵触,另一方面也有被排挤、有隔阂之感。 ②第12节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如何理解“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大堰河这一形象 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升华情感与主旨: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是中国底层社会勤劳善良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典型时代群像。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作者通过她来表达对劳动妇女美好品质的歌颂,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也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学习活动二:知人论世,挖掘艾青诗歌的时代价值 【注入背景】 1932 年冬日,艾青因参加“左联”被国民党逮捕,在监狱里,诗人临窗见雪,冷 瑟的天气,愁惨的境遇,诗人内心生出对温暖与爱的渴求,给了诗人荒瘠生命爱与温暖的“大堰河”便成了此刻情感的依托。 “大堰河”是中国土地上辛勤劳动者的象征,也是大地的象征。大堰河是普通的,却又是高贵的。她给予作者伟大的母爱,包容的胸襟,善良的人性。大苦与大爱是大堰河的生命底色,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生于斯长于斯劳于斯的劳动人民的缩影。诗人在监狱中,怀念大堰河,怀念广袤的黄土地,怀念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的背后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艾青诗歌典型意象——“土地”】 其实,在艾青的诗歌中,“土地”是他常用的经典的意象。比如: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写出了土地上的农民受蹂躏的痛苦。 “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复活的土地》) ——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作为一个与时代共命运,对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有深切体察的诗人,艾青自然以他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发生在我们古老国土上的巨大变化。“土地”是艾青的精神皈依,也是他的另一个生命。这位知识分子具有博大的历史胸襟和浓烈的爱国真情,象征性地表现了与祖国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浓烈情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言:“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今天我们借助札记来感悟艾青的新诗,札记的背后是感受,是共鸣,是创作,是用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进行碰撞。以他之生命,来触动我之生命。让我们在札记的品鉴过程中让经典诗歌永远具有时代的鲜活意义!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