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字词、意象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了解陆游的创作风格,背诵全诗。 3.理解陆游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树立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通过反复诵读、意象品读、形象鉴赏,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陆游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江南烟雨,总给人一种细腻而诗意的美感,在900年前的南宋,江南春早,杏花盛放,明媚幽深,诗人陆游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呢? 活动一:读准字音,明确词义 初读诗歌,同学们有没有对哪个字的字音有疑问或争议的? “朝”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āo”,因为对应前一句“一夜”,这里也应为名词,作早上之意。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工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 掌握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轻松判断字音。好,那么我们马上来实践一下,颈联中这个词应读为“斜行”应读为什么呢?聪明的你已经发现后半句对应的“细乳”为名词,所以“斜行”也为名词。什么是斜行呢?陆游此时所写为草书,草书更富于变化,不仅单个字的结构潇洒灵动。每一行的中轴线或摆动、或倾斜,以此形成富有变化且矛盾统一的作品。这是明代张瑞图的草书作品《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部分,斜行即是如此。像这样我们根据二三联对仗的规律就可以明确字音。好,我们一起来朗读全诗。 活动二:品读意象,缘景明情 诗题名为《临安春雨初霁》,临安在浙江杭州,是南宋时期的都城。陆游曾在诗中写过:“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翁诗。”江南春色,尽入诗笺,那么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江南之春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本诗中的意象。我们发现颔联中有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唯美意象,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本联也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但我们有个疑问,这样细腻诗意的诗句要说出自婉约派之手,我们也信得。但陆游,我们记得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是不是选用了全然不同的意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意境开阔,雄浑壮丽。梁启超在读陆游诗集时写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更是热烈赞赏了陆游的豪放气概。那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位陆放翁沉醉于江南春色呢?让我们来细品意象,小楼:诗人没有选取望尽天涯路的高楼,而是写自己寄寓小楼,他是否想起了李煜的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否与当年那个山河破碎的李煜共情了呢。再看春雨,春日细雨,缠绵悠长,如愁绪剪不断,理还乱。秦观有诗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此哀怨忧伤。就连杏花也是诗人斟酌再三后的选择吧,古诗中一汀烟雨杏花寒:羁旅者的“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失意者的“杏花”;牧童遥指杏花村:漂泊者的“杏花”;杏花墙外一枝横:寂寞者的“杏花”。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雨;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这些意象却写尽了诗人的惆怅与孤寂。 活动三、鉴赏形象,披文入情 这无眠的一夜,他细听春雨,是否会想起当年在大散关带兵抗金的峥嵘岁月,那是他离梦想最近的时候,然而此刻,他却在干嘛呢?白日漫长,诗人所作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张芝有匆匆不暇草书的典故,草书有非常严谨的草法,需要书写者有非常熟练的用笔基础。同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闲适的心情,才能将草书写得笔法完备,若匆忙记事,一般不会用草书书写。诗人除了作草书还有什么消遣呢?我们找到了分茶,分茶即为茶百戏,在宋代备受文人雅士推崇,它宜慢不宜快,所念皆所幻,最后呈现出来的图案取决于分茶人的心境与专注程度。所以说,茶百戏其实是一种慢生活的体现。诗人如此消磨时间,看起来闲适恬静,实在让我们羡慕。可是诗人自己乐在其中吗?要知道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此时,国家的半壁山河被金人掠夺、侵占,中原父老遭受金人欺侮和蹂躏,却要这位不满足于“以口击贼”的爱国志士在南宋偏安的都城临安消磨这漫漫长日,等着一个注定不可能实现的宏愿,诗人的心潮怎能平静呢?这种平静的生活表象,同诗人内心的苦闷形成巨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使作品波澜转折,更具变化跳宕之妙。 活动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通过品读景物意象和诗人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试图用闲散生活的表象来掩饰痛苦内心的陆游,那么诗中有没有表露诗人真实情感的句子呢?我们看到了首联这句“世味年来薄似纱”,“世味”指“人世滋味、世道人情”,诗人把心灵上的情感体验以味觉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取其复杂难言之意。“世味”之“薄”更是一个独具创意的妙喻,如纱凉薄的不仅是这人世冷暖,更是他收复河山的梦想已然一场空。陆游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有这样苍凉的感悟呢?原来在此之前,陆游于家乡山阴赋闲五年。这五年,他虽然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时年六十二岁的陆游,长期宦海沉浮,壮志难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落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非常矛盾。因为此番寄寓临安是奉诏入京。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报国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应该是能让他们心满意足、欣喜若狂的,结果却丝毫不能唤起他重新被起用的热情与期待,可见他已经心如死灰了。“谁令骑马客京华”一句诗人更是故意发问,却不回答,英雄失路,壮志难酬;世味如纱,京华如梦。回忆这半生希冀,不由感到一阵凉意。 也无怪诗人无心在官场虚与委蛇,一心只盼清明前回到家乡。尾联诗人化用了陆机的诗句,素衣原指洁白的衣服,风尘则为羁旅风霜,而对看淡世味的陆游而言,有什么深意呢?没错,诗人以素衣比喻自身高洁的品性,风尘比喻官场污浊,反其意而用,虽言莫叹,却表明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不屑,更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安慰自己何必沉沦如此不堪的官场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清明,也许不仅仅指祭祖的清明节,更是巧妙呼应前一句官场污浊的神来之笔。一颗清明的爱国之心,始终渴望一个清明强大的盛世。最后,让我们再读诗歌,读出这一份看淡世味后的无奈与自我宽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