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邱华栋编,华文出版社2014版
莫言:我认为,《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惊世骇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
闫连科:他在理性的控制之下,落笔处又尽显神性。……《百年孤独》这部人见人爱的作品。
陈村:许多年之后,面对死神,中国小说家将回想起,加西亚 马尔克斯带他去见识马孔多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艾伟:但我在年轻时候遇见了马尔克斯,他让我知道小说原来可以写得如此自由,可以不顾现实逻辑而飞翔其上,可以天马行空地凭自己的想象重新构筑一个新世界。
第一代
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
乌尔苏拉 伊瓜兰
第二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
奥雷里亚诺
丽贝卡(养女)
阿玛兰妲
教材《百年孤独(节选)》为《百年孤独》第三章前半部分。第三章写的是阿尔卡蒂奥被送到祖父家但隐藏身份,由为逃避失眠症来到乌尔苏拉家的比西塔西翁照料。马孔多由小村落变成繁华的城镇,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回归现实,忙于整治市镇,以保证人人享有平等权益。吉普赛人带来赌场,对马孔多造成冲击。奥雷里亚诺掌握金银器工艺,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预感有人要来。乌尔苏拉远房表妹、11岁的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来到马孔多,喜吃湿土和石灰墙皮,家人想法遏制她的恶习,丽贝卡逐渐康复却染上失眠症,失眠症开始传播,众人采取措施试图将疫病控制在村镇内,用标签来抵抗遗忘未果,后由梅尔基亚德斯带来解药使马孔多重获记忆,他与布恩迪亚家族拍全家福。乌尔苏拉着手扩建家宅。共和国政府里正堂阿波利纳尔 摩斯科特进入马孔多,与原著民发生冲突并妥协。奥雷里亚诺见到九岁的蕾梅黛丝。
《文学词典》重新修订,将在“文学故事人物”板块中增加一则【丽贝卡 布恩迪亚】词条,请阅读《百年孤独》全著,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阐释丽贝卡这一人物形象,从多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生动。
多个角度(参考):
①生平经历
②性格特征
③创作意图
④影响评价
学习任务一:拟定丽贝卡小传
请对周越同学拟写的丽贝卡小传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丽贝卡主要经历
01
P36无依无靠的孤儿
P37好吃土
P38带来失眠症
初到马孔多
02
P58又吃土
P83被驱逐
婚恋受挫后闪婚
03
P101从早到晚在窗边刺绣
P117搬家、迎客、刺绣、丈夫被射杀
P119过上了活死人的生活,被人遗忘
平静婚姻中丈夫被射杀
04
P298躺在孤寂的床榻上,像虾米般蜷缩成一团
孤独终老
学习任务二:探究丽贝卡之谜
(一)丽贝卡吃土之谜
(二)丽贝卡丈夫何塞 阿尔卡蒂奥死亡之谜
这也许是马孔多唯一从未解开的谜团?——《百年孤独》P118
自从丈夫何塞 阿尔卡蒂奥离奇死亡后,丽贝卡便不再出门。(李可俨)
后何塞被杀,丽贝卡为他守寡,并未“玷污”布恩迪亚的姓氏。(虞杨英)
在婚姻中她却不为何塞的死而悲伤活成了孤独的幽灵。(张萱)
(三)丽贝卡与失眠症之谜
(一)丽贝卡吃土之谜
序号 页码 吃土情节(细节) 所处情境 人物心理 吃土目的
1
2
3
4
5
(一)丽贝卡吃土之谜
序号 页码 吃土情节(细节) 所处情境 人物内心
1 P37 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 孤儿初到马孔多。 孤独,不安
2 P55 她又开始吃土。 怀念克雷斯皮。 苦痛,难以抑制
3 P58 自戕般饥渴地吞下一把把花园里的泥土。她又痛苦又愤怒地哭泣,咀嚼柔软的蚯蚓,咬碎蜗牛的硬壳崩裂牙齿,又呕吐直到天亮。 等待情书未果。 痛苦,愤怒
(一)丽贝卡吃土之谜
序号 页码 吃土情节(细节) 所处情境 人物内心
4 P79 方向迷失,希望破灭,丽贝卡又开始吃土。 蕾梅黛丝被误杀。丽贝卡和克雷斯皮的恋人关系就此永远停滞不前,沦为无人再去理会的倦怠爱情。 悲愤,痛苦,迷惘
5 P82 丽贝卡失去了自制力,又开始以往日的狂热吃泥土和墙皮。饥渴地吸吮手指,拇指上甚至都结出了茧子。她呕出混杂有死水蛭的绿色液体。 何塞 阿尔卡蒂奥夸丽贝卡很有女人味。 疯狂,幸福
1.为了果腹和获得安全感
父母早亡,丽贝卡就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她的世界孤单、寂寞、寒冷,她的神经敏感、脆弱、多疑,爱不可得,泥土却随手可得,可果腹耐饥。因此,初到马孔多时,丽贝卡就“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她从“土”这一原生矿物中,获得了从外界不可多得的安全感。
2.为了释放情绪和满足欲望
丽贝卡常常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偷偷吃土。比如怀念皮埃特罗 克雷斯皮时“又开始吃土”,在何塞 阿尔卡蒂奥夸她很有女人味时,“又开始以往日的狂热吃泥土和墙皮”等,丽贝卡往往在痛苦、愤怒、迷惘、疯狂、幸福的强烈情绪中,以吃土来释放情绪和满足欲望。
丽贝卡吃土的目的
(二)丽贝卡丈夫何塞 阿尔卡蒂奥死亡之谜
丽贝卡杀死何塞 阿尔卡蒂奥的证据链
序号 页码 文段
1 P117 丽贝卡事后声称丈夫进卧室时自己正在浴室,丝毫没有察觉。这一说法难以令 信服,但又没有更可信的其他说法,另外谁也想不出丽贝卡会有什么动机谋杀令她幸福的男人。这也许是马孔多唯一从未解开的谜团。何塞 阿尔卡蒂奥刚关上卧室的门,一声枪响震彻全屋。
2 P119 最后一次有人看到她的时候,她一枪命中,当场击毙一个企图撬门入室的小偷。除了阿尔赫尼妲,她的女仆和心腹,再也没人与她有过联系。人们一度听说她给被她视作表兄的主教写过信,但从未听说她收到过回音。她已被镇上的人遗忘。
3 P193-194 那女人举起手枪,稳稳瞄准他额间的灰烬十字,毅然决然地扣紧扳机。
“请出去。”她下令道。
《百年孤独》(小说)何塞遇难 《活着为了讲述》(自传)击毙小偷
遇难前:九月的一天下午,眼看暴风雨迫近,他(何塞 阿尔卡蒂奥)比平时提前回了家。他到饭厅和丽贝卡打过招呼,把狗拴在院中,又将兔子挂在厨房准备晚些时候腌起来,随后去卧室换衣服。 遇难后:(乌尔苏拉)来到广场,走进一户从未登过门的人家,推开卧室的门,险些被火药燃烧的气味呛死,发现何塞 阿尔卡蒂奥趴在地上,身下压着刚脱下来的靴子,这就看到了血流的源头,而血已不再从他右耳流出。没发现他身上有任何伤口,也没找到凶器何在。 凌晨三点,大门外有动静,有人想撬锁,玛利亚 孔苏埃格拉醒了。她摸黑起床,在衣橱里摸到一把“千日战争”后就再没人用过的老式左轮手枪。黑暗中,她找到大门,双手握枪,估准高度,对准锁眼,闭上眼,扣动扳机。她以前从没开过枪,但那一枪穿过大门,正中目标。……子弹穿过鼻子,从耳朵里出来。他穿着法兰绒彩条水手服、普通裤子,裤带是根龙舌兰绳,光着脚。
如果是丽贝卡射杀了何塞 阿尔卡蒂奥
是否能够理解“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丽贝卡孤独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细读和深思,我们基本可以认为丽贝卡是最有可能杀害何塞的凶手,理由主要有三:第一,她的能力,“她一枪命中,当场击毙一个企图撬门入室的小偷”;第二,她的果决,“毅然决然地扣紧扳机”;第三,她的动机,为赢得孤独特权,切断和世界最后的联系。对照马尔克斯唯一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类似小偷情节的精准写作,我们发现,作家能写却不写实在富有深意,他在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锻炼读者的阅读能力,并提示读者深入阅读,从现象钻探到人物的本质,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孤独的深度和广度。
(三)丽贝卡和失眠症之谜
(为何让丽贝卡带来失眠症?)
失眠症始末:
P38 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逃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疾病……这就是失眠症。
P38 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
P39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
P39 整天醒着做梦。
P40 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
P40 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P40 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
P43 他(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 阿尔卡迪奥 布恩迪亚喝下一种淡色液体,重新燃起了他的记忆之光。
P43 马孔多欢庆重获记忆。
失眠症——遗忘
于是她成了自己的轮回。——王佑安
丽贝卡——被遗忘
门:有一次,你不是也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
加: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代价高昂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集合。至今,在我们中间,健忘症仍然存在。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上校。
——《番石榴飘香》
加西亚·马尔克斯、P.A.门多萨著,林一安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如果说,失眠症是一种病症导致遗忘,是被动的结局,那么丽贝卡的被遗忘,则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而病症尚有药可治的话,主动持守孤独而被遗忘的后果则无药可救。作家在丽贝卡这一人物上设置了这一暗扣,人物在马孔多的起点即暗示其结局,且照见马孔多被遗忘直至消亡的镜像。
学习任务三:撰写【丽贝卡 布恩迪亚】词条
丽贝卡 布恩迪亚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她是何塞和乌尔苏拉的养女,喜吃泥土并带来失眠症。与钢琴技师皮埃特罗 克雷斯皮相恋,却被阿玛兰妲阻挠破坏婚礼,后与何塞 阿尔卡蒂奥闪婚,却并被视为“失礼”而赶出家门,枪杀(大概率是丽贝卡所为)何塞 阿尔卡蒂奥后,过起了活死人的生活,孤寂而亡。
丽贝卡秉性孤僻,饱含原始的冲动、情欲和勇气,其敏感、焦虑、顽固、倔强,缺乏安全感而耽溺于极致孤独,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乃至被人遗忘凄惨离世。她是《百年孤独》中孤独人物的典型代表,凸显了布恩迪亚家族沟通的匮乏、爱的缺失,她带来的极具魔幻色彩的吃土症和失眠症,和羊皮卷寓言、飞毯升天、上校金鱼一起成为永恒的文学镜头。
《百年孤独》,“百年”不孤独!
一名合格的阅读者,首先应该是一名真实的阅读者,真切地付出精力,自己读,自己思考,不囫囵吞枣,不粗枝大叶,不把名著变得如同胶囊般一口吞下还“假装阅读”过。细品文学的肌理与质感,才可领略文本中人性之复杂、社会之百态,从而提升审美鉴赏力,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