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共9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课件(共9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3张PPT)
皇帝征召做官
可是他却写了封辞职信拒绝了皇帝的征召
等待他的将会是?
晋武帝收到他的奏表,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还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史上最牛辞职信
谁上的表?
上表给谁?
陈情表
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
请同学们参考下面资料,了解这两人。
李密是谁?
李密(224—287年),本名李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西晋初散文家。
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孝敬甚笃,名扬乡里。博览五经,尤精于《左传》。初仕蜀汉,拜为尚书郎。蜀汉灭亡后,参见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呈递《陈情表》,竭力推辞。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太康八年,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李密简介
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人尽皆知。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máo],其子司马炎后来篡位自立,称晋武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知人论世
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较诈、生性多疑,又野蛮残暴。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被晋武帝列为笼络的对象。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
背景简介
三国时期地图
西晋统一地图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晋武帝司马炎主政的时候。当时,司马炎灭魏蜀以后,出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情况,就是诸多前朝讲究名节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屑跟司马炎这样的新政权合作。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和嵇康。
阮籍还稍好些,只是消极反抗,司马炎派人登门说亲,他却大醉六十日,以此拒绝。但他内心极为苦闷,总是自己驾车到处游,走到无路可走之处就放声嚎哭。
嵇康则不同,不合作就不合作,立场鲜明,没有讨价还价之处。司马炎派钟会过来请他,他也无动于衷。同为七贤之中的好友山涛推荐他当官,他不但一口拒绝,还公开发了一封跟山涛断绝关系的书信。
司马炎见嵇康软硬不吃,就要挥刀问斩了。嵇康临死前,还弹了一曲《广陵散》,以此谢世。
一次征召,不来。
两次征召,不来。
三次、四次征召,还不来。
……
如若再不来,帝王的雷霆之怒即将抵达,你如何拒绝?
假若你是李密,课下完成你们的“拒绝信”
李密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愿意与司马王朝合作,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当时李密面临的困境:魏晋之际,改朝换代,“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司马氏集团用残酷手段铲除异己,进献《陈情表》前,李密以“供养无主”为由婉辞征召,但被拒绝。面对晋武帝的猜忌,李密可谓出仕也忧,不出仕也忧。
李密想让皇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俸诏的苦衷,他可能面临哪些怀疑的言论?
恃才傲物,不把新朝放在眼里。
怀念旧朝,执念个人气节操守。
心怀顾虑,刻意采取观望态度。
假托尽孝,实则拒绝尽忠朝廷。
有意抗拒,破坏武帝怀柔政策。
补充材料
咸熙二年(265年),年仅54岁的司马昭病逝。该年十二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除了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魏元帝曹奂,即位为帝,定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晋武帝”。
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际,司马炎只能采取怀柔政策,其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大封西晋功臣,笼络蜀汉旧臣。短短几年间,司马炎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入洛阳为官。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李密等蜀汉官员悉数被征召入朝,李密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即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为太子的侍从官。
文章出处
《陈情表》选自《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收录了先秦至南朝齐、梁时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七百余篇作品。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选编的。《昭明文选》将文学作品与经、史子分开,确立了文学作品的独立地位。
“章”用来谢恩;
“奏”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
“表”用来陈述衷情;
“议”用来表示不同意见。
文体介绍
表属于奏议类,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是臣子给君主的书信。起自战国,当时称“书” 。汉代开始把这类文字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以陈情的共同特点为自下呈上,其中含有诚惶诚恐、反复申告的意味, 如《出师表》也是如此;同时陈情方式可以直陈,也可以曲致,《陈情表》为曲尽其意,曲折委婉地表达暂不出仕的意图。
解题入文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一种文体
且看李密如何陈情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衅xìn
夙sù
闵mǐn
愍mǐn
鲜xiǎn
祚zuò
期jī
强qiǎng
茕qióng
孑jié
蓐rù
逋bū
笃dǔ
擢zhuó
渥wò
桓huán
奄yǎn
更gēng
陈情表 李密
课文朗读
臣密言:臣以①险衅②,夙③
遭闵凶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行年⑥四岁,舅夺⑦母志。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守节的志向。
①以:因为。
②险衅:命运坎坷。险,坎坷。衅,祸患。
③夙:早年,这里指幼年时。
④闵凶:忧患凶丧之事。闵,通“悯”,忧愁、忧伤。凶,不幸。
⑤见背:宾语前置。见,我。见背,离开我,即长辈去世,婉曲手法。(见笑、见谅、见教)
⑥行年:年岁,年龄。
⑦夺:强行改变。
不幸之一:幼年失去恃怙,让人同情。
古人讳言“死”
天子死:崩、山陵崩、千秋、晏驾
诸侯死:薨。 大夫死:卒。
士死:不禄。 庶人死:死。
父母死:丁忧、丁艰、孤露、弃养、
“失怙”指无父、“失恃”指无母。
怙恃:①依仗,依靠。②代指父母。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长辈:见背
祖母刘愍①臣孤弱 ,躬②亲抚养。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③ ,零丁④孤苦 ,至于⑤成立⑥。
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①愍:怜悯,怜惜。
②躬:亲自。疾病:生病,名作动。
③不行:古今异义,古,不会走路。今,不可以。
④零丁:同“伶仃”,孤独的样子。
⑤至于:古今异义,古,直到。今,达到某一程度。
⑥成立:古今异义,古,成人自立。今,形成,建立。
不幸之二:幼年多病,祖母抚养。
既无叔伯 ,终鲜①兄弟 ,门衰祚薄②,晚有儿息③。外④无期功⑤强近之亲 ,内④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⑥ ,形影相吊⑦。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①终:又。鲜:少, 指“无、没有”。
②祚:福分。薄:浅薄,少
③息:子嗣。
④外:名-状,在家之外;内:名-状,在家里。
⑤期功:近亲。期:穿一年丧服的亲族。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⑥茕茕孑立: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
⑦吊:安慰。吊民伐罪: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不幸之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研习古代丧服的专业术语:五服
1.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斩衰〕:(音摧),丧服名。衰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齐衰〕:(音资崔,zīcuī ),丧服名。齐,下衣的边。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等,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齐衰”。
〔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小功〕:亦称“上红”。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
〔缌麻〕:(缌音思),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服期三个月。
2.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而刘夙婴疾病 ①,常在床蓐(rù)②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③。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①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婴:缠绕。
②蓐:通“褥”,草垫子。
③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
不幸之四:祖母重病,不能自理。
1.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
宝宝心里苦(陈苦情)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困境。
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刘婴疾病
2.本段围绕“闵凶”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
父死母嫁是“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是“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祖母“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分析第一段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时:多疾病 九岁:不行
纵向
2.本段围绕“闵凶”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
横向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外无近亲;内无照应。
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分析第一段
3.概括内容
叙祖孙相依为命之情
祖母卧病
遭遇不幸
祖孙相依
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
父丧母嫁
多病孤苦
祖母抚养
人丁衰微
分析第一段
身世悲惨,以情动人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持不仕的托辞吗?
李密如何打动晋武帝
拜谢皇恩,自表忠心。
逮奉①圣朝,沐浴清化②。前太守臣逵察③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④,辞不赴命。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接着有刺史荣又举荐我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①逮:及、至。 奉:承奉
②沐浴:古今异义。古,指承受恩泽。今,洗澡。 清化:清明的教化。
③察、举: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孝廉、秀才:汉代选拔举荐人才的科目。孝廉、秀才:名作动词,作孝廉,作秀才。
④主:主事的人。
沐浴清化之一: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官吏选拔制度
一、世袭制
夏、商、周
二、举荐制
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制
三、科举制
诏举
岁举
皇帝征召
公卿郡守
两汉的举用人才制度,粲然大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察举制度。
  察举是汉代选用人才的特定名词,察举即考察举荐之意。它是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包括中央九卿及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或者由中央派遣的特使访察其下属的人才,向皇帝推荐举送的一种制度。
  察举根据时间、方法、对象和范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诏举,另一类是岁举。
  诏举系由皇帝下诏,根据国家所规定的对某些特殊人才的要求,具体指定一些官员进行举荐。诏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悌力田、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
  举孝悌力田,开始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所谓孝悌,系指孝顺父兄,力田,系指勤劳田亩。它要求被举荐的人“有行义闻于乡里”,“淳厚能直言通政事”,“可亲民者”。汉前期,举孝悌、力田较盛行。东汉时,则逐渐演变为帮助政府劝导乡里,教育人民、助成风化的乡官之名,与原来的意义就不甚相同了。
举茂才异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后来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称。举茂才开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所举的范围比较广泛,凡超群逸伦、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均在被举之列。
  举贤良方正或称举贤良文学,简称举贤良。贤良方正意指博闻强识、方正有道。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是汉代举贤良的开端。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则是明列了察举官员的品秩、职务。举贤良到汉武帝时才加以考试,旨在甄别被举者才能的高下。
  那时考试未用纸张,字就写在简策上,故称为“对策”。先由皇帝出题,诏问有关国家的治乱安危以及当前应处理的各种政策及社会问题,并鼓励直言无讳。如董仲舒举贤良文学,汉武帝问以“大道之要,至极之论”,董仲舒具策以对。武帝读后很赞赏,又提出一些问题,接连问了两次,董仲舒一一具对。这就是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
补充资料:
察举的另一类是岁举。它是一年一度由地方长官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它与诏举不同:诏举所取的是特殊人才,系根据国家的需要,不定期举行,荐举者的资格由皇帝临时指定。后世承袭这个制度,称为制科或特科。岁举所取的是经常性的人才,每年定期举行,荐举者是地方的郡国守相。后世承袭这个制度,称为岁举、贡举或常科。诏举和岁举结合,构成了两汉时期中央和地方举用人才的主体。
  岁举的科目称为“举孝廉”。举孝廉最初包括举孝和察廉两个内容。举孝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举有孝行的乡民,即前述的举孝悌;察廉则是地方长官考察能廉洁奉公的下属僚吏。
  举孝廉是两汉时期察举制度中最普遍盛行的制度。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令二千石举孝廉”。正式规定郡国守相,若“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作为对二千石官吏是否忠勤于国家的考察方式之一。后又规定郡国察举孝廉的人数和具体标准。其标准有四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堪任三辅县令。显然,这样的标准与举孝廉时重在德行相比,已趋于严格化了。它既考虑到德行,也考虑到学识和行政才能,这是有益于实际政治的。
  察举孝廉既成为两汉时期地方举荐人才的常制,因此许多人才从此途出身做官。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①,寻②蒙国恩,除③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④,当⑤侍东宫,非臣陨首⑥所能上报。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低微地位卑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
①郎中:古今异义,古,尚书省的属官。今,中医医生。
②寻:不久
③拜、除:授予官职。 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④猥:谦辞,辱。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⑤当:任、充当
⑥陨首:头落地,指不惜生命。上报:古,报答皇恩。今,向上级报告。
沐浴清化之二: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任职授官
任(担当,担任)、授(授官,任命)、除(任命)、拜(授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举(推荐)、起(起用)、提(提拔)、拔(提升无官职的人)  
封(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赠(追封已故者以爵位)、赐、赏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调动职务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调动官职,升官)、出(出京受任)、陟zhì(升迁)、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护(统辖,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退休辞官
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
越职升迁
进(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
超迁、擢、升、拔擢(由低到高的升迁)、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罢、免、解、黜贬、夺(因过失而解职)、放(委任委派)、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左迁(降级使用,贬官)、革、褫(皆为“革除” ,撤职查办。褫,chǐ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
降级免职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臣具以表闻①,辞不就职。诏书切峻②,责臣逋bū慢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④。
①具:详尽; 闻:使上闻、报告。
②切峻:急切严厉
③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逋:逃避;
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轻慢
④于:比 状语后置句
星火:流星。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郡县长官逼迫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臣欲奉诏奔驰①,则刘病日笃(dǔ)②,欲苟③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④。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⑤。
①奔驰: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
②笃:病重。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③苟:姑且。顺:顺从,迁就。
④告诉:申诉。 不许:不被允许 被动句
⑤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1.概括内容
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述进退两难之苦
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
朝廷征召之殷,退很难
养祖母无主,进更难
分析第二段
真叫人为难(摆难情)
2、本段写屡次征召有何特点?
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按时间顺序),表明了朝廷征召之殷切。
分析第二段
表征召的词:察、举、拜、除、当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先郡,次州,后朝廷,先是荐举后是授予官职——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
2、本段写屡次征召有何特点?
分析第二段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感人肺腑。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作用:
加深了赴命上任与孝养祖母的矛盾,突出自己两难的境地,为下文做铺垫。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有何作用?
4.【如何陈情】哪些地方体现出李密的“求生欲”?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圣朝净化我的灵魂
你的属下很能干
我的口供从未变过,是真的
您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卑微如我,天天感恩,一定忠诚。
下面官员的执行态度是怎样的,报告给皇帝。圣朝的官员都在好好干活。
我更着急,愿飞奔向您。
但,终究是“孝”绊住了我,我窘迫非常。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伏惟①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②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③,历职郎署④,本图宦达,不矜⑤名节。今臣亡国贱俘⑥,至⑦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⑧,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①伏惟:俯伏思量。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惟,想。以:介词,用 故老:元老,旧臣。
②矜:怜悯。(伐功矜能:夸耀,骄傲);特:特别地。
③且臣少仕(于)伪朝 省略句
④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郎署:郎官的衙署。历职(于)郎署;
图:希望。达:显达。
⑤矜:看重,推崇。
⑥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⑦至:极,最
⑧优渥:优厚 渥: 浓,厚。 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希冀:非分的愿望。
为“辞不就职”作进一步解释之一:做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仕途显达,此次推辞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节,打消皇帝疑虑。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但以刘日薄⑤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⑥,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⑦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⑧不能废远⑨。
①薄:迫近。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②危浅:垂危。危:危险。 浅:不久,时间短。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③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终:动词使动用法,使…终了。 更相:相互。
④区区:拳拳私情,形容自己的私情。(小;情意深挚;愚拙)
⑤废远: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为“辞不就职”作进一步解释之二:祖母病重,朝不虑夕,两人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作者姿态谦卑,满足皇帝至高无上的心理。
思考:忠孝难以两全,怎么解决???
找依据
“圣朝以孝至天下”
说明自己应当得到同情
释误会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阐明自己追求,消除误会
述苦衷
“更相为命”“区区不能废远”
“孝”——辞职的唯一理由
以理服人
(朝廷)
(个人)
(祖母)
【补充】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孤寂
①第一层,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后”的策略。史载司马昭死,晋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即位时又下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晋书 .武帝纪》)。其中,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均属孝悌,在荐贤的六条标准中就占了两条。李密严肃恭敬地摆出其施政纲领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②以“且臣”一转,用曲折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当初仕蜀汉,本就谋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考虑什么名誉节操。这是李密怕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的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怎敢徘徊不进,存有更高的想望呢 这就再次满足了晋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那种虚荣心态。
③以“但”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沼的原因:祖母风烛残年,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无人送终,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更相为命”的关系,也是全文所论不能奉诏的主旨,既与首段的遭遇、第2段的矛盾相呼应、互证,又水到渠成地提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
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思考:“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
思考:如何理解“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三)
释辞官孝养之疑
治国之本(朝廷):
从政追求(个人):
明述苦衷(祖母):
祖母病笃不能远离
图宦达,
不矜名节
孝治天下
解释误会,
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
总结第三段
来日方长,不断后路。
臣密今年四十有①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②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③,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④明知,皇天后土⑤实所共鉴。
①有:通“又”。
②是:这样。尽节,效忠。愿:希望。
③辛苦:辛酸悲苦。今,身心劳苦。
牧伯:长官。牧,州的长官。伯:长。
④见:表被动。
⑤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鉴:照察,审辨。
我今年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刘氏九十六岁了,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陛下允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单是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看到并且了解的,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愿陛下矜愍①愚诚②,听③臣微志。庶④刘侥幸,保卒⑤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⑥。臣不胜犬马⑦怖惧之情,谨拜表⑧以闻。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允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希望刘氏能幸运的蒙您恩典,终其余年。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①矜愍:怜恤 ②诚:形容词作名词,诚意、衷情
③听:任从,这里指应许、成全 志:心愿。 ④庶:希望;侥幸:幸运。
⑤卒:终,使动,使......终了 ⑥结草:指报恩。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见成语“结草衔环”。
⑦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胜:承担,承受
⑧拜表:上表章;拜:呈上。以,连词,来。闻:使动,使…闻(听到)。
生当衔环,死当结草: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
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1.哪句话表明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主旨
愿乞终养
核心词
“尽节”、“报养”
分析第四段
3.概括内容
明先孝后忠之心
(报养日短)
先尽孝:
后尽忠: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愿乞终养
(尽节日长)
明确态度,示之以忠,打动武帝
分析第四段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以情动人。
第1段:祖孙情深、家中无人,祖母重病,不能废离。
第2段:欲奉诏奔驰 ,而刘病日笃,进退狼狈。
第3段:辞官是为了侍奉祖母,别无他意。
第4段:愿陛下矜悯愚诚 ,保卒余年。
回顾全文,梳理思路
四大不幸
父死母嫁 多病孤苦
内外无亲 祖母卧病
——凄苦悲凉
三种感情
对祖母的孝情
对晋武帝的忠情
内心无以言表的苦情
——感激恳切
两对矛盾
仕与不仕的问题
忠孝两全的问题
——真挚诚恳
一个办法
先尽孝后尽忠
——忠诚期待
回顾全文,梳理内容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即先“愿乞终养”,后“死当结草”的请求。
总结主旨
写作特点
1.融情于事的方法。
强烈的感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写作特点
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①四字骈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外无期功…内无应门…”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后刺史臣…”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臣无祖母…祖母无臣…”“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以“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3.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
写作特点
先铺叙事实,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打动晋武帝。
反复说明自己辞不赴命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并非因为名节,表现自己真的有苦衷。
自贬身份,委婉地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取得对方认同。
反复夸赞圣朝的清明,使用27个臣字,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找到理论依据——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提高了政治的高度,含蓄表达自己也是在践行国策。
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
李密的说服策略 –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晋武帝真的吃了一个哑巴亏吗?
这次答应李密有没有好处?
思考
祖母魂归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
他先后任温县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
后话
李密辞不赴任的真正原因是不是要尽孝?
如果不是,那他的“孝”是不是一个借口?(李密是虚伪吗?)
思考
讨论
从李密的行为来看,他对祖母真的很孝顺,以孝辞命也并不止是在晋朝。他在蜀汉的时候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写完《陈情表》后,李密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服阙,复以洗马征之洛”。
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特殊身份,也是李密拒绝出仕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期间,包含着很大的风险。从后来李密在西晋出仕的经历来看,声誉虽高,但是贵势之家惮其公直,他也受了很多打击。
李密写《陈情表》时的心情?
“臣之进退,视为狼狈。”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封建集权的西晋,君主对臣子有绝对的控制权,臣对君则只能顺从,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猜忌,甚至杀身之祸。旧朝遗臣更甚。
李密极尽心智,才获得了短暂的喘息。
“狼狈”“犬马怖惧”并非夸张,真乃实情。
《陈情表》的孝,是它的外壳。
在这个外壳之下,我们看到是一个小人物惶恐求生的不安,以及他为了祖母的勇敢和骨气。
孤寂
看到真实下面的虚伪容易,难的是体察人生的不得已处。
当你在等以后,
就已经失去了永远
观看微电影《天堂午餐》
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让多少男儿志士扼腕叹息;一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令晋武帝潸然泪下。李密是幸运的,崎岖的人生路上有祖母的慰藉;祖母是幸福的,常伴左右的李密用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诠释着孝和爱的真谛。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让我们尽早去完成吧!
结束语
西晋知识分子的末路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李密的《陈情表》作于267年。在这篇臣子回呈给帝王的文章中,他呈现了自己在“忠顺帝王”与“尽孝祖母”之间难以抉择的处境,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西晋初期君臣双方的微妙心态,从而折射出一种特殊的时代况味。
在集权时代,君对臣有绝对的控制权,臣对君则只能顺从。司马氏通过杀戮与篡取获得政权,有违忠义,故而晋武帝格外强调以“孝”治理天下。这实际上是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强化长老型统治,强化臣对君的绝对顺从。王朝初立,政局不稳,如何笼络人心,强化皇权控制力,成为非常重要的政治课题。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多次征召李密,以彰显自己用贤之心,是晋武帝笼络人心方案的一次实践。在察举李密为“孝廉”“秀才”后,又先后给了他“郎中”和“太子洗马”两个职务。按照汉制,郎中一职仅次于尚书、丞相、侍郎,虽非位高权重,但也与李密在蜀汉时“历职郎署”对等。而后晋武帝考虑到李密在蜀汉时的身份与内心感受,又授予其“太子洗马”一职。尽管侍奉东宫荣誉大于实权,却展现了帝王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但多次征召,都被李密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理由推辞。在这种情形下,晋武帝对李密的诚意难免会转成怀疑与猜忌,文中“切峻”“责”“逼迫”“急于星火”等词语,正体现了皇帝的严厉与恼怒。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这种怀疑与猜忌亦表现在西晋对其他知识分子的态度上。例如与李密同时代的竹林七贤,因对征召态度不同,结局也大相径庭。嵇康作为曹魏姻亲,选择拒绝征召,在262年(也有说263年)为晋所杀。山涛、向秀、王戎选择了与朝廷合作,获得苟安。其他三人则以极端不合礼法的行为示人,才终于变成了帝王眼中“不堪大用”之人:阮籍常常醉酒,装疯卖傻;阮咸与猪酣饮,骑驴追婢;刘伶病酒,曝裈当屋。他们只能以这种自污的方式来隐匿心志,保全自己。晋初知识分子的进退生死都牢牢地掌握在帝王手中。在西晋这种严酷的政治生态中,拒绝征召与死亡几乎是同义词。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李密虽然借口奉养祖母得以暂时逃避征召,但在祖母逝世后,也不得不出来做温县县令。《晋书·李密传》的一段记载可以让我们揣度出他在面对征召时的真正意愿。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刘禅(shàn))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李密对刘禅与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体现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认同。而晋以篡取与杀戮夺权,很难获得像李密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认可。李密一方面对蜀汉存有旧情,对新朝的征召怀有拒意;另一方面又对晋武帝咄咄逼人的征召心怀畏惧。“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看起来是皇帝征召与侍奉祖母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新君与旧臣、皇权与私志之间的关乎李密生死的冲突。
李密作为儒生,免不了怀有经世济民的理想。在其任温令后,“常望内转”(语出《晋书·李密传》),也终不可得,由此可以看出晋武帝对他的征召不过是为笼络人心、彰显皇权罢了。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皇权用“拿捏”别人生命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拳头与肌肉。只有“我用不用你”,没有“你愿不愿来”。李密想暂且逃避,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过硬的言说技巧来回复晋武帝,否则杀伐立至。李密首先顺应法理——强调侍奉祖母顺合晋武帝所倡的“孝道”,祖母对幼时的自己倾注所有,现在自己自然要对年迈的祖母倾尽孝意;其次极尽奉承——使用“圣朝”“清化”“犹蒙矜育”“宠命优渥”等词语,以吹捧的方式来强化帝王的圣明形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无上崇拜;再次拼命自污——以“微贱”“至微至陋”“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等语来强调自己“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表明自己就如同“犬马”一般怀着“怖惧”的情感来企求皇帝的垂怜。极尽心智,李密也只是获得了可怜的片刻喘息的机会,哪里有属于自己的退路!
【补充】《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
“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未必是真话;“实为狼狈”“犬马怖惧”,则乃实语。这是李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生存处境。
李密最终被罢免,郁郁而终。晋武帝死后,西晋很快发生“八王之乱”。晋以篡夺与杀伐取得天下,被其子嗣沿用,张华、陆机、陆云、潘岳等声名赫赫的知识分子相继死于政权更迭与政治站队中。
西晋初期力图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无法在残酷的政治生态中独善其身,生命与自我意志始终受到皇权的威胁,每一个人都如李密一般,无论怎么选择,其实都是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