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3:35:5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
一、默写
1.默写;竹里馆
(1)独坐幽簋里,   
(2)《竹里馆》中将竹林、明月和诗人都融入静谧和谐的夜色之中的句子是:    ,    。
二、名著导读
学习委员组织大家对《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人物进行探究,请你积极参与。
2.下面两段内容分别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祥子, 中考新考法题请你为其选择恰当的配图,并说说从【甲】到【乙】,祥子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甲]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他确乎有点像一探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乙]他有时候向阳放着车,低着头自言自语的嘴微动着,有时候仰面承受着阳光,打个小晚;除了必须开口,他简直的不大和人家过话。
配图 配图
3.请你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他们与祥子的悲剧命运有怎样的关联。
虎妞 孙侦探 老马
三、综合性学习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五项管理”中的学生体质管理,光明中学决定开展“校外锻炼一小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4.下面是校团委拟写的一份倡议书,请按提示修改。
倡议书   
各位家长:   
【甲】为切实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升学生的体质,我校决定开展“校外锻炼一小时”活动,特面向全体家长发出如下倡议:
1重视体育锻炼,达成教育共识。希望各位家长能够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理解、支持学校“校外锻炼一小时”的倡议,配合并执行倡议落实,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共识。
2做好时间管理,督促目标完成。【乙】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妥善恰当安排孩子课余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孩子科学加强体育锻炼,保证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身体健康基础。
光明中学校团委
2023年4月3日
①【甲】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句语义重复,应删除   。
③倡议书内容上有缺失,请你进行补充。
5.下面是校宣传部搜集的关于“校外锻炼一小时”情况调查统计图,请依据下图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两幅图的主要信息。
②针对图二中反映的现象,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6.为宣传体育锻炼,校文学社向学生推送了一些诗句,其中没有涉及体育运动项目的是哪句(  )
A.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B.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C.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D.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季节,前两句写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万紫千红的美丽春景。
B.“知”“斗”二字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感,使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C.本诗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杨花榆荚尽情飞舞的场景。
D.本诗借草树、杨花榆荚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
8.后两句意蕴丰富,哲理深刻,不只写春光,也是在写人生。请据此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五、文言文阅读
(2023七下·南宁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百步穿杨
楚有养由基①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②。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③气力倦,弓拨矢钩④,一发不中,前中尽矣。”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楚国名将,善射。②支左屈右: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③少焉:一会儿。④弓拨矢钩:弓拉不开,箭歪斜。
9.请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甲乙两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课内迁移法 左右皆曰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A    
查阅字典法 而不以善息 ①气息。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 B    (填序号)
字源探究法 睨之久而不去 C    
成语联想法 以钱覆其口 以理服人 D    
10.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11.下列对《卖油翁》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究详略,略写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对卖油翁沥油过程则写得详细。
B.卖油翁以不卑不亢的沉稳,充满智慧的应对,征服了骄横冲天的陈尧咨,化解了冲突。
C.文中对陈尧咨、卖油翁的刻画很精彩,别具匠心,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都不同。
D.本文从陈尧咨“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极具戏剧性。
12.中国的许多寓言或历史故事,往往在小故事中包含大道理。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不同,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六、语段阅读
(2022八上·武胜期末)阅读下面几段现代文,完成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13.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震悚:   
14.阿长来问《山海经》,我轻视她,淡淡地回答,这与下文阿长给我送来《山海经》有什么作用?
15.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6.选文画线的句子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作者   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   
17.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结合文意,面对送书来的阿长你会怎样做和怎样说?这样才能表达出此时“我”的心意?
18.《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是   ,选自   。
七、现代文阅读
“小人物”的故事平凡而深刻。 《老王》中的老王、《台阶》中的父亲,都令人记忆犹新。今天, 我们要走进另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 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 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 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 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 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 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 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 出奇的黑, 出奇的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A.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抢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 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 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 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 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 嗓子里发出 “呃呃” 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 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 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 人手不够, 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 老哑巴很高兴, 因为他是爱花的。 达子香花才开, 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 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 但帐篷里没有帘子。 于是, 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 睡在中间, 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 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 B.一早一晚的, 仍能听见铡刀 “嚓 嚓嚓 ”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 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9.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0.关注对比处。作者描写哑巴前后两次铡草的声音时,虽用了一样的拟声词,但读者的感受有所区别。请分析产生这一区别的原因。
A. 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B. 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 “嚓——嚓嚓——”的声响, 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 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
21.注重反复处。“达子香花”在选文第②⑥⑦段反复出现,请结合选文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选文多处提及达子香花,在结构上而言,①   ,全文更具整体性。从主题上而言, 花是 种美好的象征,哑巴想要②   ,但是人们却不断嘲弄哑巴、伤害哑巴, 花的继续绽放表现了作者③   。
22.抓住特殊段。从第⑦段最后的标点判断,最后一段不应该单独成段,但作者为何让其单独成段?(提示:从人物塑造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分析)
23. 联结课内, 下列哪个人物与老哑巴最相似? 请选择并阐释理由。
A.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 B. 老王 (《老王》) C.父亲(《台阶》)
我选择▲。理由: ▲
非文学作品阅读
江南暮春风俗
谭昔
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彼落此发,银装素裹的梨花、鲜红欲滴的垂丝海棠、林间浅紫色的二月兰与田埂上成片的油菜花们正一起吐纳着青春气息。
繁花悄然开落,在这段时间里,江南百姓既能感受到草长莺飞的勃勃生机,又担忧抓不住春光,让它在不经意间流去。更有多情人不禁为清明烟雨而黯然销魂。
乍暖还寒的季节,若有所失的情绪,使江南的暮春习俗看起来像是在彷徨中寻找一丝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
《孝经纬》记载:“春分后十五节……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三月初三取构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
禊,又称禊事,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故称上巳修禊。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
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①)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②)。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
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介子推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后来,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推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
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迎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极乐世界。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则留于墓中,享受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
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礼记》载,曾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孔子回答:“向墓而为坛,以时祭。”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
[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
隋唐统一后,上已逐渐变成了春游节。这种游,只是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
宋代时,官方规定有三个“黄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
宋代以后,清明上墓取代寒食上墓,成了新习俗。发展到明清时期,江南各地出现了许多家族祠堂,百姓也可像贵族一样为先人举行庙祭。但是,庙祭更多的是祭祀祖宗,增强家族凝聚力。个人对先父先母养育之恩的追念,仍寄托在墓祭中。
因为节日的调整,原本三月三的春游活动在宋代也移到了清明节。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杭州清明节的娱乐活动:有人于城郭外寻找奇异的花木,有人在西湖上泛舟行酒,还有百姓赛起龙舟,倾城狂欢,万人空巷!
上巳郊游,春心悠悠;寒食上坟,冷雨纷纷。氛围判然有别的两个节日,宋后竟浑融一体。尤其以南宋首都临安为中心,清明节,人们先出郊外扫墓祭祀,傍晚便携土产回城,其后则尽情游赏晚春。
受南宋风俗影响,江南地区以清明节融汇了古时寒食与上巳的传统。这些传统流传至今,清明节实际上就成了江南的暮春风俗的大集合。旧时百姓观念中,人死之后并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是,只要死后能得到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神格存在。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从这一观念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不断得到后人的凭吊与追思,是以都战胜了死亡,实现了精神的延续,乃至永生。这或许就是江南暮春风俗的寄托所在吧。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注]①殇:没有成年就死去。②彭:高寿。
2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魏晋以后,清明节和上已节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
B.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的冷食,纯粹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C.春秋时期,百姓都已经在做建家族祠堂庙祭、坟冢祭祀这两样纪念活动了。
D.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已的传统。
25.在文中画线句部分,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一样吗?结合材料说说理由。
26.清明期间,小灵班级组织同学去烈士陵园扫墓,但是小苍同学认为,烈士已去,扫墓对烈士已没有任何意义。请你根据本文观点,有理有据地劝说他参与。
八、写作题
27.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转眼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站在七年级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七年级,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有必要的细节描写,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 (1) 题是直接性默写。注意“ 琴 ”“ 啸 ”的书写。第(2)题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 《竹里馆》中将竹林、明月和诗人都融入静谧和谐的夜色之中的句子 ”可知应填“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意“照”的书写。
故答案为:(1)第1空、弹琴复长啸(2)第1空、深林人不知;第2空、明月来相照
【点评】第(1)(2)题考查名句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甲】语段对应图二,【乙】语段对应图一。祥子从【甲】中刚进城时的憨厚老实、坚韧、吃苦耐劳的状态,变为【乙】中对生活丧失希望,逐渐麻木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黑暗的现实社会一次次摧毁祥子的梦想,残害他的身心,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与信心,同时这也与祥子自身的软弱性格有关。
3.虎妞是祥子人生第三次起与落的重要人物。她与祥子结婚后,出钱给祥子买了车,让祥子又有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难产而死后,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了,辛苦挣扎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或者:孙侦探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孙侦探又叫作“孙排长”。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连人带车都被“孙排长”手下的大兵抢走了。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走他所有的积蓄。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而三起三落中两次都是孙侦探直接地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或者:老马是人力车夫,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祥子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是老马第一次出场。祥子在老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们的悲剧使祥子感到绝望无力。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配图。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理解配图内容,结合对祥子人物的理解,分析配图属于祥子哪个阶段,理解祥子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这三人和祥子相关的具体情节,分析这三人和祥子命运的关系即可。
2.图一是祥子颓废的坐在地上,没有生机,对应【乙】。图二是祥子拉车,充满精气神,对应【甲】。
祥子从【甲】刚开始出来拉车时的精神满满、执着单纯、吃苦耐劳到【乙】 颓废、堕落,是因为黑暗的现实摧毁了祥子的希望,三起三落和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同时祥子自身执拗、懦弱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受到挫折后容易一蹶不振,最终他堕落为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故答案为:【甲】语段对应图二,【乙】语段对应图一。祥子从【甲】中刚进城时的憨厚老实、坚韧、吃苦耐劳的状态,变为【乙】中对生活丧失希望,逐渐麻木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黑暗的现实社会一次次摧毁祥子的梦想,残害他的身心,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与信心,同时这也与祥子自身的软弱性格有关。
3.①虎妞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对祥子百般爱护,并用各种机会来促成自己和祥子的婚姻,为了爱情在父亲的生日宴上和父亲刘四爷闹翻了脸。结婚后给祥子买了车,但是因为怀孕的时候因为不爱活动、好吃懒做,导致胎儿过大,在某天夜里十二点难产而死。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了,从此一贫如洗。
②孙侦探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孙侦探又叫作“孙排长”。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因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们逮捕,不但丢了车,还得天天伺候这些当兵的,这些个兵的头头就是孙排长,这时孙排长还并未露面。祥子第二次遇到孙排长的时候是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此时孙排长已经成为了孙侦探,可成为侦探的他依然摆了祥子一道,从祥子这把他所有的积蓄全都骗走了。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而三起三落中两次都是孙侦探直接地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③老马是人力车夫,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很多人见状都出手相救,祥子也是其中之一。只有祥子对老马最好,平时自己都不忍心花钱,这次却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是老马第一次出场。祥子看到老马的遭遇后对自己未来产生怀疑,后与虎妞结婚了。
故答案为:虎妞是祥子人生第三次起与落的重要人物。她与祥子结婚后,出钱给祥子买了车,让祥子又有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难产而死后,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了,辛苦挣扎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或者:孙侦探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孙侦探又叫作“孙排长”。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连人带车都被“孙排长”手下的大兵抢走了。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走他所有的积蓄。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而三起三落中两次都是孙侦探直接地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或者:老马是人力车夫,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祥子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是老马第一次出场。祥子在老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们的悲剧使祥子感到绝望无力。
【答案】4.将“提升”改为“增强”;妥善(或:恰当);补写倡议书结尾: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图一:①大部分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只有少数积极性不高。图二: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是“校外锻炼一小时”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
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会他们一些基本运动技能。
6.A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倡议书的修改。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2)①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建议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4.本题考查倡议书的修改。①“提升学生的体质”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增强”。
②“妥善合理安排好孩子课余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妥善”“合理”语义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
③议书内容上有缺失,可在补充“补写倡议书结尾: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家校协同,一起努力”。
故答案为:①把“提升”改为“增强”。
②妥善(或:恰当)
③补写倡议书结尾: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①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根据图一中的数据可知,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的占50%以上,非常高的占20%以上,积极性不太高的小于30%;观察图二可知,孩子校外“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难以保障的原因很多,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时间不能保证和运动观念差和技能缺乏,其次是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对此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图一:①大部分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只有少数积极性不高。②本题考查建议的提出。
针对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减轻课业负担;针对技能缺乏的问题,建议学生自身学习锻炼技能,培养锻炼习惯;针对孩子经常玩电子产品的问题建议父母可以陪伴孩子锻炼身体。
故答案为:图二: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是“校外锻炼一小时”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
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A.没有,此句“手挥五弦”指弹五弦琴,这不是体育运动。
故答案为:A。
【答案】7.C
8.“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反而化作雪花漫天飞舞,为这暮春的景象添色。同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要珍 惜光阴,不失时机,因为光阴是不会辜负珍惜有心人的。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惜春悲秋;晚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求从古诗中选取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启示,注意言之有理,立意积极,语句通顺、简洁。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万紫千红竞相展示美丽芳菲。
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处纷飞。
7.C:错误。没有夸张。
故答案为:C
8.后两句翻译为: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处纷飞。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故答案为:“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反而化作雪花漫天飞舞,为这暮春的景象添色。同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因为光阴是不会辜负珍惜有心人的。
【答案】9.都;②;离开;把,用,拿
10.①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您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 您为何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11.C
12.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言文道理。通读文言文,理解大意,结合文中人物及事件,归纳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谈道理感悟,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个卖油老人,跟庄子所说的解牛的庖丁与斫轮的轮扁,有什么不同呢
【乙】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他特别善于射箭。他离柳树百步的距离射其叶片,能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他身边之人都称赞他高超的射技,但却有一人过来说:“你善于射箭,那么我可以教给你如何射箭了。”养由基说:“旁人都说我的射技高明,你却说可以教我如何射箭,那么,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射呢 ”那人回答说:“我虽不能教给你支起左臂、弯曲右臂这样正确的射箭姿势,但你能射柳叶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却不善于在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停息下来,调整休养,那么过了不久,你在射箭时就会使弓歪斜不正,箭弯曲不直,那时,你将一发不中,前功尽弃。”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典籍就都是版印书籍了。皆:都
左右皆曰:他身边之人都称赞他高超的射技。皆:都
而不以善息:却不善于在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停息下来,调整休养。 息:停止
睨之久而不去: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去:离开
以理服人:用道理说服人;用道理使人信服。以:用,拿,把,将
以钱覆其口:把(用/拿)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以:把,用,拿
故答案为:都;②;离开;把,用,拿
1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忿然、安、轻、射、子、何、代、射”。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您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您为何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11.C:都不同,错误,两人都说话做事,都有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C
12.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百步穿杨》写了养由基射箭的故事,通过别人的话:但你能射柳叶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却不善于在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停息下来,调整休养,那么过了不久,你在射箭时就会使弓歪斜不正,箭弯曲不直,那时,你将一发不中,前功尽弃。告诉我们劳逸结合的道理。
故答案为: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答案】13.震惊心动
14.对比烘托,设置悬念
15.“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地打动。
16.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热爱);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17.示例:阿妈,谢谢你。你太懂我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8.鲁迅;《朝花夕拾》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议论;对比;作家作品;《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及语境义。注意结合作者情感。
(2)(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要“理解、读懂”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理解文句含义的方法。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注意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比如从比喻、象征、拟人、反复等修辞意义中去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言外之音”。
(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句子理解。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答题注意逐字分析,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6)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时代、作品的故事梗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3.震悚,意思是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这里是写当我听到《山海经》买回来时很震惊很激动。
故答案为: 震惊心动
14.阿长来问《山海经》,我轻视她,淡淡地回答,让人好奇后面会发生什么,设置了悬念,也与下文我听到《山海经》买回来时的震悚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对比烘托,设置悬念
15.阿长来问《山海经》,我轻视她,淡淡地回答,认为阿长并不了解我,结果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我被阿长对我的好感动了。
故答案为: “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地打动。
16.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里发表了我的看法,是议论。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我被阿长对我的好感动了。这,是指买书。
故答案为: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热爱);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17.根据题目要求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阿长是我的保姆,给我送我喜欢的书,注意表达我对送书来的阿长的感激。
故答案为:示例:阿妈,谢谢你。你太懂我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8.《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鲁迅,作品出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鲁迅;《朝花夕拾》
【答案】19.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下山后变懒;充满热情,勤劳善良;懒惰,常打瞌睡
20.一开始作者将哑巴铡草的声音比作女人刮鱼鳞、男人劈柴的声音,因为此时的哑巴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他铡草时也充满活力,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但是之后哑巴因他人恶意的伤害陷入悲凉处境,不再积极对待生活,此时他铡草的声音是机械的、死板的,是一种妥协、无奈、气馁的声音。
21.使文章前后呼应/是文章的线索;温柔地对待、追求这份美好;对哑巴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22.单独成段用于强调尽管哑巴那样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哑巴对春天的无限期盼与向往,因人们的淡漠而无法得到,这里面有作者对哑巴陷于悲凉处境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人们冷漠行为的思考。
23.示例1:B;首先,从人物经历而言, 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 都被他人看不起,哑巴甚至会被捉弄。但是两人都勤劳、肯干、心地善良。其次,两人的结局相似。老王引起杨绛内心的愧怍;哑巴引起“我”的同情,也引导“我”向善、求美。
示例2: B;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人生经历坎坷,虽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最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结局都比较悲惨。
示例3: A;长妈妈和哑巴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长妈妈是保姆,哑巴是生产队里喂牲口的,都是贫苦人。
示例4: C;父亲和哑巴都非常勤快。哑巴努力种花、铡草,父亲诚实劳动兴家立业。
示例5: C;父亲和哑巴都很悲惨。哑巴不被人尊重,父亲的台阶建好后身体也垮了。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前后两次铡草的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理解哑巴两次铡草时的处境和心态,理解前后两次铡草声音不同的原因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注意反复出现可能是线索。在文中找到有关花的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4)本题考查单独成段的作用。注意单独成段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理解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对哑巴和其他人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是否突出作者情感等。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给到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比对人物和哑巴形象的相似处,言之有理即可。
1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勤劳善良。
⑥有一年春天, 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
⑦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懒惰,常打瞌睡
故答案为: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下山后变懒;充满热情,勤劳善良;懒惰,常打瞌睡
20.A. 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这时候的铡草的声音很清脆,是因为哑巴在热情的工作,此刻的哑巴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生活着,所以铡草时声音有活力。
B. “嚓——嚓嚓——”的声响, 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这是哑巴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后铡草的声音,此刻的他已经没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不再乐观的生活着,充满了消极悲伤的情绪,所以铡草的声音是无奈、悲伤、妥协的,只是单纯的为了工作而工作。
故答案为: 一开始作者将哑巴铡草的声音比作女人刮鱼鳞、男人劈柴的声音,因为此时的哑巴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他铡草时也充满活力,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但是之后哑巴因他人恶意的伤害陷入悲凉处境,不再积极对待生活,此时他铡草的声音是机械的、死板的,是一种妥协、无奈、气馁的声音。
21.选文多处提及达子香花,多次出现是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哑巴刚开始种花,是因为他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生活着,在温柔的追求美好生活。而人们却侮辱了哑巴把他当做帘子,作者写此刻花开其实是突出对哑巴的同情,对人性的思考,为什么别人会把哑巴当成帘子,人性的恶和反思。
故答案为:①使文章前后呼应/是文章的线索
②温柔地对待、追求这份美好
③对哑巴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22.单独成段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本文写哑巴刚开始期盼春天,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生活着,虽然是哑巴但是他很勤快,也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人们却把他当成了帘子,侮辱了哑巴,不尊重他。哑巴从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作者写哑巴无法在春天歌唱,一是写哑巴确实没法说话歌唱,二是写哑巴受到伤害,人们不尊重哑巴,漠视哑巴。表现了作者对哑巴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人冷漠行为的反思。
故答案为:单独成段用于强调尽管哑巴那样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哑巴对春天的无限期盼与向往,因人们的淡漠而无法得到,这里面有作者对哑巴陷于悲凉处境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人们冷漠行为的思考。
23.结合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哪个人物与老哑巴最相似即可。
A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称她为“阿妈”,但憎恶她时就叫“阿长”。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B 老王很苦,是个普通人,生活艰难,但是积极乐观,无奈不可胜天,结局悲惨。作者所要传达的文意是每个人都要平等的关爱他人,尤其是对于弱者。
C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而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如阿长和哑巴都是贫苦大众,可怜人。作者都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如父亲和哑巴都很勤快,都对生活充满希望,都在努力追求梦想。然而哑巴不被人尊重,父亲的台阶建好后身体也垮了。
如老王和哑巴都是弱势群体,都很惨,作者写他们就是为了呼吁人们要平等的关爱他人,尤其是对于弱者。
故答案为:示例1:B;首先,从人物经历而言, 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 都被他人看不起,哑巴甚至会被捉弄。但是两人都勤劳、肯干、心地善良。其次,两人的结局相似。老王引起杨绛内心的愧怍;哑巴引起“我”的同情,也引导“我”向善、求美。
示例2: B;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人生经历坎坷,虽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最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结局都比较悲惨。
示例3: A;长妈妈和哑巴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长妈妈是保姆,哑巴是生产队里喂牲口的,都是贫苦人。
示例4: C;父亲和哑巴都非常勤快。哑巴努力种花、铡草,父亲诚实劳动兴家立业。
示例5: C;父亲和哑巴都很悲惨。哑巴不被人尊重,父亲的台阶建好后身体也垮了。
【答案】24.D
25.不一样。庄周认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相聚饮酒赋诗,并且将雅集诗作逐一一记录在册,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26.示例:小苍,我建议你参与,很有意义。在旧时百姓的观念中,人死后不能直接进人极乐世界,而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的归宿,但是只要能得到来人的凭吊和祭祀,便能不断与人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神格所在,我们的纪念活动可以让烈士在精神上超越生死。对人们来说,死后没有后人的纪念,才是真正的死寂。烈士们为我们而牺牲,如果我们参与扫墓活动,他们就会与我们的精神产生联系,活在我们心中,把他们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甚至获得永生。参与扫墓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先烈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学习他们英雄精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知识点】社会科学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选项说法中的常见错误有:以偏概全、曲解事实、无中生有、望文生义等。“以偏概全”是用片面的问题来看待全部问题。“曲解事实”是模糊语义,曲解事实的程度。“无中生有”是选项内容出现了材料没有提及的部分。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在答题时,根据以上四点分析辨别即可。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相关语段,找到画线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来理解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最后联系画线句子的前后文来解释二者态度不一样的理由即可。
(3)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相关语段,找到体现材料关于扫墓观点的句子,结合句子中的具体观点来陈述扫墓对烈士的意义,以此劝说小苍同学参与。答题时,要明确态度“小苍,我建议你参与,很有意义”,然后结合材料的观点一一陈述理由。
24.A、根据选项信息定位[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第3自然段“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可知,材料并未提及清明节和上巳节的日期重合,该项属于无中生有,理解错误;
B、根据选项信息定位[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第2自然段“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俗称乌饭......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和第3自然段“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推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可知,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是因为禁火,而禁火则是早就有的习俗,介子推只是后来附会,该项属于曲解事实,理解错误;
C、根据选项信息定位[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第1自然段“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和第2自然段“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可知,商周时期,贵族们已经在做建家族祠堂庙祭、坟冢祭祀这两样纪念活动了,春秋时期,百姓才开始进行坟冢祭祀的纪念活动,该项属于张冠李戴,理解错误;
D、根据选项信息定位[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第2自然段“宋代时,官方规定有三个‘黄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可知,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巳的传统,该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D。
25.根据题干要求定位[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第4自然段的画线句子,由“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可知,庄周认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由“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可知,王羲之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因此二者对待“彭殇”的态度不一样;
结合“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一句可知理由。
故答案为: 不一样。庄周认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相聚饮酒赋诗,并且将雅集诗作逐一一记录在册,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26.本文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第6自然段,由“旧时百姓观念中,人死之后并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是,只要死后能得到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神格存在”可知,我们的纪念活动可以让烈士在精神上超越生死;由“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从这一观念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不断得到后人的凭吊与追思,是以都战胜了死亡,实现了精神的延续,乃至永生”可知,烈士们为我们而牺牲,如果我们参与扫墓活动,他们就会与我们的精神产生联系,活在我们心中,把他们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甚至获得永生;结合前面两点可知,参与扫墓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先烈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学习他们英雄精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故答案为: 示例:小苍,我建议你参与,很有意义。在旧时百姓的观念中,人死后不能直接进人极乐世界,而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的归宿,但是只要能得到来人的凭吊和祭祀,便能不断与人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神格所在,我们的纪念活动可以让烈士在精神上超越生死。对人们来说,死后没有后人的纪念,才是真正的死寂。烈士们为我们而牺牲,如果我们参与扫墓活动,他们就会与我们的精神产生联系,活在我们心中,把他们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甚至获得永生。参与扫墓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先烈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学习他们英雄精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27.【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道题目是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本题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名字,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或者情感。
【审题立意】前面的提示材料可为我们提供好几个写作思路:可以补充成熟、自信、理智、担当等。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思路来写。
【思路点拨】作文可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肯定和惜,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我们补充的词语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名词。
【表达方式】写记叙文时,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文字来点睛,写议论文时,要善于举出相应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
一、默写
1.默写;竹里馆
(1)独坐幽簋里,   
(2)《竹里馆》中将竹林、明月和诗人都融入静谧和谐的夜色之中的句子是:    ,    。
【答案】(1)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 (1) 题是直接性默写。注意“ 琴 ”“ 啸 ”的书写。第(2)题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 《竹里馆》中将竹林、明月和诗人都融入静谧和谐的夜色之中的句子 ”可知应填“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意“照”的书写。
故答案为:(1)第1空、弹琴复长啸(2)第1空、深林人不知;第2空、明月来相照
【点评】第(1)(2)题考查名句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名著导读
学习委员组织大家对《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人物进行探究,请你积极参与。
2.下面两段内容分别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祥子, 中考新考法题请你为其选择恰当的配图,并说说从【甲】到【乙】,祥子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甲]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他确乎有点像一探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乙]他有时候向阳放着车,低着头自言自语的嘴微动着,有时候仰面承受着阳光,打个小晚;除了必须开口,他简直的不大和人家过话。
配图 配图
3.请你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他们与祥子的悲剧命运有怎样的关联。
虎妞 孙侦探 老马
【答案】2.【甲】语段对应图二,【乙】语段对应图一。祥子从【甲】中刚进城时的憨厚老实、坚韧、吃苦耐劳的状态,变为【乙】中对生活丧失希望,逐渐麻木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黑暗的现实社会一次次摧毁祥子的梦想,残害他的身心,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与信心,同时这也与祥子自身的软弱性格有关。
3.虎妞是祥子人生第三次起与落的重要人物。她与祥子结婚后,出钱给祥子买了车,让祥子又有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难产而死后,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了,辛苦挣扎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或者:孙侦探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孙侦探又叫作“孙排长”。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连人带车都被“孙排长”手下的大兵抢走了。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走他所有的积蓄。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而三起三落中两次都是孙侦探直接地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或者:老马是人力车夫,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祥子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是老马第一次出场。祥子在老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们的悲剧使祥子感到绝望无力。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配图。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理解配图内容,结合对祥子人物的理解,分析配图属于祥子哪个阶段,理解祥子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这三人和祥子相关的具体情节,分析这三人和祥子命运的关系即可。
2.图一是祥子颓废的坐在地上,没有生机,对应【乙】。图二是祥子拉车,充满精气神,对应【甲】。
祥子从【甲】刚开始出来拉车时的精神满满、执着单纯、吃苦耐劳到【乙】 颓废、堕落,是因为黑暗的现实摧毁了祥子的希望,三起三落和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同时祥子自身执拗、懦弱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受到挫折后容易一蹶不振,最终他堕落为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故答案为:【甲】语段对应图二,【乙】语段对应图一。祥子从【甲】中刚进城时的憨厚老实、坚韧、吃苦耐劳的状态,变为【乙】中对生活丧失希望,逐渐麻木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黑暗的现实社会一次次摧毁祥子的梦想,残害他的身心,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与信心,同时这也与祥子自身的软弱性格有关。
3.①虎妞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对祥子百般爱护,并用各种机会来促成自己和祥子的婚姻,为了爱情在父亲的生日宴上和父亲刘四爷闹翻了脸。结婚后给祥子买了车,但是因为怀孕的时候因为不爱活动、好吃懒做,导致胎儿过大,在某天夜里十二点难产而死。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了,从此一贫如洗。
②孙侦探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孙侦探又叫作“孙排长”。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因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们逮捕,不但丢了车,还得天天伺候这些当兵的,这些个兵的头头就是孙排长,这时孙排长还并未露面。祥子第二次遇到孙排长的时候是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此时孙排长已经成为了孙侦探,可成为侦探的他依然摆了祥子一道,从祥子这把他所有的积蓄全都骗走了。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而三起三落中两次都是孙侦探直接地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③老马是人力车夫,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很多人见状都出手相救,祥子也是其中之一。只有祥子对老马最好,平时自己都不忍心花钱,这次却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是老马第一次出场。祥子看到老马的遭遇后对自己未来产生怀疑,后与虎妞结婚了。
故答案为:虎妞是祥子人生第三次起与落的重要人物。她与祥子结婚后,出钱给祥子买了车,让祥子又有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难产而死后,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了,辛苦挣扎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或者:孙侦探是三起三落中的重要一环。孙侦探又叫作“孙排长”。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连人带车都被“孙排长”手下的大兵抢走了。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走他所有的积蓄。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而三起三落中两次都是孙侦探直接地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或者:老马是人力车夫,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祥子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是老马第一次出场。祥子在老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们的悲剧使祥子感到绝望无力。
三、综合性学习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五项管理”中的学生体质管理,光明中学决定开展“校外锻炼一小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4.下面是校团委拟写的一份倡议书,请按提示修改。
倡议书   
各位家长:   
【甲】为切实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升学生的体质,我校决定开展“校外锻炼一小时”活动,特面向全体家长发出如下倡议:
1重视体育锻炼,达成教育共识。希望各位家长能够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理解、支持学校“校外锻炼一小时”的倡议,配合并执行倡议落实,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共识。
2做好时间管理,督促目标完成。【乙】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妥善恰当安排孩子课余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孩子科学加强体育锻炼,保证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身体健康基础。
光明中学校团委
2023年4月3日
①【甲】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句语义重复,应删除   。
③倡议书内容上有缺失,请你进行补充。
5.下面是校宣传部搜集的关于“校外锻炼一小时”情况调查统计图,请依据下图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两幅图的主要信息。
②针对图二中反映的现象,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6.为宣传体育锻炼,校文学社向学生推送了一些诗句,其中没有涉及体育运动项目的是哪句(  )
A.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B.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C.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D.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
【答案】4.将“提升”改为“增强”;妥善(或:恰当);补写倡议书结尾: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图一:①大部分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只有少数积极性不高。图二: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是“校外锻炼一小时”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
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会他们一些基本运动技能。
6.A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倡议书的修改。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2)①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建议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4.本题考查倡议书的修改。①“提升学生的体质”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增强”。
②“妥善合理安排好孩子课余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妥善”“合理”语义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
③议书内容上有缺失,可在补充“补写倡议书结尾: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家校协同,一起努力”。
故答案为:①把“提升”改为“增强”。
②妥善(或:恰当)
③补写倡议书结尾: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①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根据图一中的数据可知,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的占50%以上,非常高的占20%以上,积极性不太高的小于30%;观察图二可知,孩子校外“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难以保障的原因很多,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时间不能保证和运动观念差和技能缺乏,其次是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对此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图一:①大部分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只有少数积极性不高。②本题考查建议的提出。
针对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减轻课业负担;针对技能缺乏的问题,建议学生自身学习锻炼技能,培养锻炼习惯;针对孩子经常玩电子产品的问题建议父母可以陪伴孩子锻炼身体。
故答案为:图二: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是“校外锻炼一小时”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
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A.没有,此句“手挥五弦”指弹五弦琴,这不是体育运动。
故答案为:A。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季节,前两句写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万紫千红的美丽春景。
B.“知”“斗”二字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感,使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C.本诗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杨花榆荚尽情飞舞的场景。
D.本诗借草树、杨花榆荚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
8.后两句意蕴丰富,哲理深刻,不只写春光,也是在写人生。请据此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7.C
8.“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反而化作雪花漫天飞舞,为这暮春的景象添色。同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要珍 惜光阴,不失时机,因为光阴是不会辜负珍惜有心人的。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惜春悲秋;晚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求从古诗中选取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启示,注意言之有理,立意积极,语句通顺、简洁。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万紫千红竞相展示美丽芳菲。
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处纷飞。
7.C:错误。没有夸张。
故答案为:C
8.后两句翻译为: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处纷飞。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故答案为:“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反而化作雪花漫天飞舞,为这暮春的景象添色。同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因为光阴是不会辜负珍惜有心人的。
五、文言文阅读
(2023七下·南宁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百步穿杨
楚有养由基①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②。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③气力倦,弓拨矢钩④,一发不中,前中尽矣。”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楚国名将,善射。②支左屈右: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③少焉:一会儿。④弓拨矢钩:弓拉不开,箭歪斜。
9.请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甲乙两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课内迁移法 左右皆曰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A    
查阅字典法 而不以善息 ①气息。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 B    (填序号)
字源探究法 睨之久而不去 C    
成语联想法 以钱覆其口 以理服人 D    
10.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11.下列对《卖油翁》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究详略,略写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对卖油翁沥油过程则写得详细。
B.卖油翁以不卑不亢的沉稳,充满智慧的应对,征服了骄横冲天的陈尧咨,化解了冲突。
C.文中对陈尧咨、卖油翁的刻画很精彩,别具匠心,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都不同。
D.本文从陈尧咨“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极具戏剧性。
12.中国的许多寓言或历史故事,往往在小故事中包含大道理。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不同,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9.都;②;离开;把,用,拿
10.①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您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 您为何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11.C
12.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言文道理。通读文言文,理解大意,结合文中人物及事件,归纳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谈道理感悟,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个卖油老人,跟庄子所说的解牛的庖丁与斫轮的轮扁,有什么不同呢
【乙】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他特别善于射箭。他离柳树百步的距离射其叶片,能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他身边之人都称赞他高超的射技,但却有一人过来说:“你善于射箭,那么我可以教给你如何射箭了。”养由基说:“旁人都说我的射技高明,你却说可以教我如何射箭,那么,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射呢 ”那人回答说:“我虽不能教给你支起左臂、弯曲右臂这样正确的射箭姿势,但你能射柳叶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却不善于在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停息下来,调整休养,那么过了不久,你在射箭时就会使弓歪斜不正,箭弯曲不直,那时,你将一发不中,前功尽弃。”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典籍就都是版印书籍了。皆:都
左右皆曰:他身边之人都称赞他高超的射技。皆:都
而不以善息:却不善于在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停息下来,调整休养。 息:停止
睨之久而不去: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去:离开
以理服人:用道理说服人;用道理使人信服。以:用,拿,把,将
以钱覆其口:把(用/拿)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以:把,用,拿
故答案为:都;②;离开;把,用,拿
1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忿然、安、轻、射、子、何、代、射”。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您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您为何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11.C:都不同,错误,两人都说话做事,都有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C
12.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百步穿杨》写了养由基射箭的故事,通过别人的话:但你能射柳叶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却不善于在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停息下来,调整休养,那么过了不久,你在射箭时就会使弓歪斜不正,箭弯曲不直,那时,你将一发不中,前功尽弃。告诉我们劳逸结合的道理。
故答案为: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六、语段阅读
(2022八上·武胜期末)阅读下面几段现代文,完成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13.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震悚:   
14.阿长来问《山海经》,我轻视她,淡淡地回答,这与下文阿长给我送来《山海经》有什么作用?
15.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6.选文画线的句子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作者   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   
17.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结合文意,面对送书来的阿长你会怎样做和怎样说?这样才能表达出此时“我”的心意?
18.《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是   ,选自   。
【答案】13.震惊心动
14.对比烘托,设置悬念
15.“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地打动。
16.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热爱);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17.示例:阿妈,谢谢你。你太懂我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8.鲁迅;《朝花夕拾》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议论;对比;作家作品;《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及语境义。注意结合作者情感。
(2)(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要“理解、读懂”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理解文句含义的方法。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注意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比如从比喻、象征、拟人、反复等修辞意义中去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言外之音”。
(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句子理解。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答题注意逐字分析,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6)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时代、作品的故事梗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3.震悚,意思是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这里是写当我听到《山海经》买回来时很震惊很激动。
故答案为: 震惊心动
14.阿长来问《山海经》,我轻视她,淡淡地回答,让人好奇后面会发生什么,设置了悬念,也与下文我听到《山海经》买回来时的震悚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对比烘托,设置悬念
15.阿长来问《山海经》,我轻视她,淡淡地回答,认为阿长并不了解我,结果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我被阿长对我的好感动了。
故答案为: “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地打动。
16.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里发表了我的看法,是议论。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我被阿长对我的好感动了。这,是指买书。
故答案为: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热爱);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17.根据题目要求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阿长是我的保姆,给我送我喜欢的书,注意表达我对送书来的阿长的感激。
故答案为:示例:阿妈,谢谢你。你太懂我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8.《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鲁迅,作品出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鲁迅;《朝花夕拾》
七、现代文阅读
“小人物”的故事平凡而深刻。 《老王》中的老王、《台阶》中的父亲,都令人记忆犹新。今天, 我们要走进另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 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 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 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 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 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 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 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 出奇的黑, 出奇的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A.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抢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 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 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 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 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 嗓子里发出 “呃呃” 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 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 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 人手不够, 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 老哑巴很高兴, 因为他是爱花的。 达子香花才开, 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 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 但帐篷里没有帘子。 于是, 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 睡在中间, 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 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 B.一早一晚的, 仍能听见铡刀 “嚓 嚓嚓 ”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 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9.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0.关注对比处。作者描写哑巴前后两次铡草的声音时,虽用了一样的拟声词,但读者的感受有所区别。请分析产生这一区别的原因。
A. 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B. 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 “嚓——嚓嚓——”的声响, 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 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
21.注重反复处。“达子香花”在选文第②⑥⑦段反复出现,请结合选文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选文多处提及达子香花,在结构上而言,①   ,全文更具整体性。从主题上而言, 花是 种美好的象征,哑巴想要②   ,但是人们却不断嘲弄哑巴、伤害哑巴, 花的继续绽放表现了作者③   。
22.抓住特殊段。从第⑦段最后的标点判断,最后一段不应该单独成段,但作者为何让其单独成段?(提示:从人物塑造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分析)
23. 联结课内, 下列哪个人物与老哑巴最相似? 请选择并阐释理由。
A.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 B. 老王 (《老王》) C.父亲(《台阶》)
我选择▲。理由: ▲
【答案】19.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下山后变懒;充满热情,勤劳善良;懒惰,常打瞌睡
20.一开始作者将哑巴铡草的声音比作女人刮鱼鳞、男人劈柴的声音,因为此时的哑巴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他铡草时也充满活力,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但是之后哑巴因他人恶意的伤害陷入悲凉处境,不再积极对待生活,此时他铡草的声音是机械的、死板的,是一种妥协、无奈、气馁的声音。
21.使文章前后呼应/是文章的线索;温柔地对待、追求这份美好;对哑巴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22.单独成段用于强调尽管哑巴那样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哑巴对春天的无限期盼与向往,因人们的淡漠而无法得到,这里面有作者对哑巴陷于悲凉处境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人们冷漠行为的思考。
23.示例1:B;首先,从人物经历而言, 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 都被他人看不起,哑巴甚至会被捉弄。但是两人都勤劳、肯干、心地善良。其次,两人的结局相似。老王引起杨绛内心的愧怍;哑巴引起“我”的同情,也引导“我”向善、求美。
示例2: B;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人生经历坎坷,虽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最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结局都比较悲惨。
示例3: A;长妈妈和哑巴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长妈妈是保姆,哑巴是生产队里喂牲口的,都是贫苦人。
示例4: C;父亲和哑巴都非常勤快。哑巴努力种花、铡草,父亲诚实劳动兴家立业。
示例5: C;父亲和哑巴都很悲惨。哑巴不被人尊重,父亲的台阶建好后身体也垮了。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前后两次铡草的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理解哑巴两次铡草时的处境和心态,理解前后两次铡草声音不同的原因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注意反复出现可能是线索。在文中找到有关花的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4)本题考查单独成段的作用。注意单独成段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理解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对哑巴和其他人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是否突出作者情感等。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给到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比对人物和哑巴形象的相似处,言之有理即可。
1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勤劳善良。
⑥有一年春天, 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
⑦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懒惰,常打瞌睡
故答案为: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下山后变懒;充满热情,勤劳善良;懒惰,常打瞌睡
20.A. 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这时候的铡草的声音很清脆,是因为哑巴在热情的工作,此刻的哑巴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生活着,所以铡草时声音有活力。
B. “嚓——嚓嚓——”的声响, 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这是哑巴上山挖达子香花受辱后铡草的声音,此刻的他已经没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不再乐观的生活着,充满了消极悲伤的情绪,所以铡草的声音是无奈、悲伤、妥协的,只是单纯的为了工作而工作。
故答案为: 一开始作者将哑巴铡草的声音比作女人刮鱼鳞、男人劈柴的声音,因为此时的哑巴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他铡草时也充满活力,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但是之后哑巴因他人恶意的伤害陷入悲凉处境,不再积极对待生活,此时他铡草的声音是机械的、死板的,是一种妥协、无奈、气馁的声音。
21.选文多处提及达子香花,多次出现是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哑巴刚开始种花,是因为他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生活着,在温柔的追求美好生活。而人们却侮辱了哑巴把他当做帘子,作者写此刻花开其实是突出对哑巴的同情,对人性的思考,为什么别人会把哑巴当成帘子,人性的恶和反思。
故答案为:①使文章前后呼应/是文章的线索
②温柔地对待、追求这份美好
③对哑巴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22.单独成段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本文写哑巴刚开始期盼春天,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生活着,虽然是哑巴但是他很勤快,也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人们却把他当成了帘子,侮辱了哑巴,不尊重他。哑巴从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作者写哑巴无法在春天歌唱,一是写哑巴确实没法说话歌唱,二是写哑巴受到伤害,人们不尊重哑巴,漠视哑巴。表现了作者对哑巴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人冷漠行为的反思。
故答案为:单独成段用于强调尽管哑巴那样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哑巴对春天的无限期盼与向往,因人们的淡漠而无法得到,这里面有作者对哑巴陷于悲凉处境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人们冷漠行为的思考。
23.结合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哪个人物与老哑巴最相似即可。
A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称她为“阿妈”,但憎恶她时就叫“阿长”。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B 老王很苦,是个普通人,生活艰难,但是积极乐观,无奈不可胜天,结局悲惨。作者所要传达的文意是每个人都要平等的关爱他人,尤其是对于弱者。
C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而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如阿长和哑巴都是贫苦大众,可怜人。作者都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如父亲和哑巴都很勤快,都对生活充满希望,都在努力追求梦想。然而哑巴不被人尊重,父亲的台阶建好后身体也垮了。
如老王和哑巴都是弱势群体,都很惨,作者写他们就是为了呼吁人们要平等的关爱他人,尤其是对于弱者。
故答案为:示例1:B;首先,从人物经历而言, 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 都被他人看不起,哑巴甚至会被捉弄。但是两人都勤劳、肯干、心地善良。其次,两人的结局相似。老王引起杨绛内心的愧怍;哑巴引起“我”的同情,也引导“我”向善、求美。
示例2: B;老王和哑巴都属于弱势群体,人生经历坎坷,虽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最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结局都比较悲惨。
示例3: A;长妈妈和哑巴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长妈妈是保姆,哑巴是生产队里喂牲口的,都是贫苦人。
示例4: C;父亲和哑巴都非常勤快。哑巴努力种花、铡草,父亲诚实劳动兴家立业。
示例5: C;父亲和哑巴都很悲惨。哑巴不被人尊重,父亲的台阶建好后身体也垮了。
非文学作品阅读
江南暮春风俗
谭昔
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彼落此发,银装素裹的梨花、鲜红欲滴的垂丝海棠、林间浅紫色的二月兰与田埂上成片的油菜花们正一起吐纳着青春气息。
繁花悄然开落,在这段时间里,江南百姓既能感受到草长莺飞的勃勃生机,又担忧抓不住春光,让它在不经意间流去。更有多情人不禁为清明烟雨而黯然销魂。
乍暖还寒的季节,若有所失的情绪,使江南的暮春习俗看起来像是在彷徨中寻找一丝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
《孝经纬》记载:“春分后十五节……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三月初三取构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
禊,又称禊事,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故称上巳修禊。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
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①)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②)。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
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介子推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后来,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推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
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迎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极乐世界。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则留于墓中,享受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
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礼记》载,曾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孔子回答:“向墓而为坛,以时祭。”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
[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
隋唐统一后,上已逐渐变成了春游节。这种游,只是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
宋代时,官方规定有三个“黄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
宋代以后,清明上墓取代寒食上墓,成了新习俗。发展到明清时期,江南各地出现了许多家族祠堂,百姓也可像贵族一样为先人举行庙祭。但是,庙祭更多的是祭祀祖宗,增强家族凝聚力。个人对先父先母养育之恩的追念,仍寄托在墓祭中。
因为节日的调整,原本三月三的春游活动在宋代也移到了清明节。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杭州清明节的娱乐活动:有人于城郭外寻找奇异的花木,有人在西湖上泛舟行酒,还有百姓赛起龙舟,倾城狂欢,万人空巷!
上巳郊游,春心悠悠;寒食上坟,冷雨纷纷。氛围判然有别的两个节日,宋后竟浑融一体。尤其以南宋首都临安为中心,清明节,人们先出郊外扫墓祭祀,傍晚便携土产回城,其后则尽情游赏晚春。
受南宋风俗影响,江南地区以清明节融汇了古时寒食与上巳的传统。这些传统流传至今,清明节实际上就成了江南的暮春风俗的大集合。旧时百姓观念中,人死之后并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是,只要死后能得到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神格存在。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从这一观念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不断得到后人的凭吊与追思,是以都战胜了死亡,实现了精神的延续,乃至永生。这或许就是江南暮春风俗的寄托所在吧。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注]①殇:没有成年就死去。②彭:高寿。
2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魏晋以后,清明节和上已节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
B.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的冷食,纯粹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C.春秋时期,百姓都已经在做建家族祠堂庙祭、坟冢祭祀这两样纪念活动了。
D.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已的传统。
25.在文中画线句部分,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一样吗?结合材料说说理由。
26.清明期间,小灵班级组织同学去烈士陵园扫墓,但是小苍同学认为,烈士已去,扫墓对烈士已没有任何意义。请你根据本文观点,有理有据地劝说他参与。
【答案】24.D
25.不一样。庄周认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相聚饮酒赋诗,并且将雅集诗作逐一一记录在册,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26.示例:小苍,我建议你参与,很有意义。在旧时百姓的观念中,人死后不能直接进人极乐世界,而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的归宿,但是只要能得到来人的凭吊和祭祀,便能不断与人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神格所在,我们的纪念活动可以让烈士在精神上超越生死。对人们来说,死后没有后人的纪念,才是真正的死寂。烈士们为我们而牺牲,如果我们参与扫墓活动,他们就会与我们的精神产生联系,活在我们心中,把他们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甚至获得永生。参与扫墓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先烈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学习他们英雄精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知识点】社会科学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选项说法中的常见错误有:以偏概全、曲解事实、无中生有、望文生义等。“以偏概全”是用片面的问题来看待全部问题。“曲解事实”是模糊语义,曲解事实的程度。“无中生有”是选项内容出现了材料没有提及的部分。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在答题时,根据以上四点分析辨别即可。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相关语段,找到画线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来理解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最后联系画线句子的前后文来解释二者态度不一样的理由即可。
(3)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相关语段,找到体现材料关于扫墓观点的句子,结合句子中的具体观点来陈述扫墓对烈士的意义,以此劝说小苍同学参与。答题时,要明确态度“小苍,我建议你参与,很有意义”,然后结合材料的观点一一陈述理由。
24.A、根据选项信息定位[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第3自然段“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可知,材料并未提及清明节和上巳节的日期重合,该项属于无中生有,理解错误;
B、根据选项信息定位[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第2自然段“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俗称乌饭......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和第3自然段“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推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可知,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是因为禁火,而禁火则是早就有的习俗,介子推只是后来附会,该项属于曲解事实,理解错误;
C、根据选项信息定位[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第1自然段“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和第2自然段“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可知,商周时期,贵族们已经在做建家族祠堂庙祭、坟冢祭祀这两样纪念活动了,春秋时期,百姓才开始进行坟冢祭祀的纪念活动,该项属于张冠李戴,理解错误;
D、根据选项信息定位[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第2自然段“宋代时,官方规定有三个‘黄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可知,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巳的传统,该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D。
25.根据题干要求定位[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第4自然段的画线句子,由“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可知,庄周认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由“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可知,王羲之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因此二者对待“彭殇”的态度不一样;
结合“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一句可知理由。
故答案为: 不一样。庄周认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相聚饮酒赋诗,并且将雅集诗作逐一一记录在册,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26.本文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第6自然段,由“旧时百姓观念中,人死之后并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是,只要死后能得到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神格存在”可知,我们的纪念活动可以让烈士在精神上超越生死;由“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从这一观念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不断得到后人的凭吊与追思,是以都战胜了死亡,实现了精神的延续,乃至永生”可知,烈士们为我们而牺牲,如果我们参与扫墓活动,他们就会与我们的精神产生联系,活在我们心中,把他们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甚至获得永生;结合前面两点可知,参与扫墓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先烈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学习他们英雄精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故答案为: 示例:小苍,我建议你参与,很有意义。在旧时百姓的观念中,人死后不能直接进人极乐世界,而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的归宿,但是只要能得到来人的凭吊和祭祀,便能不断与人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神格所在,我们的纪念活动可以让烈士在精神上超越生死。对人们来说,死后没有后人的纪念,才是真正的死寂。烈士们为我们而牺牲,如果我们参与扫墓活动,他们就会与我们的精神产生联系,活在我们心中,把他们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甚至获得永生。参与扫墓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先烈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学习他们英雄精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八、写作题
27.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转眼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站在七年级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七年级,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有必要的细节描写,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道题目是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本题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名字,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或者情感。
【审题立意】前面的提示材料可为我们提供好几个写作思路:可以补充成熟、自信、理智、担当等。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思路来写。
【思路点拨】作文可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肯定和惜,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我们补充的词语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名词。
【表达方式】写记叙文时,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文字来点睛,写议论文时,要善于举出相应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