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22:05:2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
一、语段阅读
【我阅读我分享】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装索中变得深邃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2.【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
二、综合性学习
班级播放了《红星照耀中国》电影后,老师准备在班级普及主流影视知识,请你根据要求完成推荐词。
新主流电影的号召力,直观体现在票房与口碑上。 市场的高票房表现激励更多优秀创作者投身制作新主流电影。 同时,观众对新主流电影普遍①给____(A. gěi B. jǐ)予较高评价。 只要质量好,电影就□。
新主流电影正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 无论是深挖历史题材,还是凸显现实关怀;无论是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品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还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②____(A.昂 B.盎)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新主流电影【甲】____ ,____ ,____。 这是新主流电影的温暖初心,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
3.根据拼音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填字母)
4.下列填入语段中□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交口称誉 B.有口皆碑
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6.下列填入语段中【甲】处的三个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②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③通过电影叙事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三、名著导读
7.名著阅读
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读起来:整体把握
知著作 《西游记》 《水浒传》 《儒林外史》
识作者 吴承恩 施耐庵    
明题材     讲述英雄传奇 描绘儒林世相
辨人物 挑战权威、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的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
读进来:专题探究
《儒林外史》以讽刺手法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在笑声中批判了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具体分析。(课文《范进中举》中的人物除外)   
读出来:建构分享
四、综合题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8.【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9.【故事链接】右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10.【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2)的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五、诗歌鉴赏
(2024七下·丰城开学考)阅读
从军行①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②,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①从军行: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于“边塞”一类。②呼延将: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
1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百战”“碎铁衣”表现战事频繁,主人公身经百战,铠甲已经破碎,可见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B.“城南已合数重围”写守边将土的险恶处境:边城被围,退路受阻。严峻的局势为后面表现将领的英勇做了铺垫。
C.“突营射杀呼延将”具体描写将领的英雄形象,在突围的战斗中射杀敌方大将,表现其“三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勇猛气概。
D.全诗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让人看到一位运筹帷幄、智勇双全、大破敌军的英雄将领形象。
12. 品析诗歌中“独”字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
(2023七上·增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呼尔而与之 前者呼,后者应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明“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B.甲文气势充沛,告诫接受了优厚待遇的人,应该警醒自己“讲礼义”,不可丧失本心。
C.乙文认为“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与兄弟义气江湖道义不同。
D.两篇选文提出观点的先后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人的根本在于“义”,“义”甚至重于生命。
16.从选文来看,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他们的论点分别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甲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观点。
七、微写作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人的成长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或长或短的分别,很多时候我们不知如何向友人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为此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别情的表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你们小组以古诗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古诗词中有诸多借物或借景来表现别情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请依据以上诗句或自己的积累,说说古诗词中往往通过借助哪些物或景来表现与友人的别情。(请至少写出3个)
18.马上就要毕业了,很多同学开始向老师和同学写离别赠言,以下是两位同学写的临别赠言:
给老师: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老师,您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给合作过的伙伴: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请综合两则材料,先简要概括出写离别赠言的基本要求,再给你曾经闹过矛盾的同学写一则临别赠言,两项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2.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知识点】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查热点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用词不当等常见语病。答题时,可从病句的这几种类型入手辨析病句。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
1.【甲】处画线句子分类不当,“古典诗词”属于诗歌,去掉“和古典诗词”,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改为“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故答案为: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2.【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不可用于“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询问问题,应改为“虚心请教”。
故答案为: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答案】3.B ;A
4.B
5.新主流电影正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
6.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句子排序;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3.给予:jǐ yǔ意为“给予某人某物”或“把某物给予某人”。它表示一种主动的行为,即一方主动地将某物或某种权益转让给另一方。
昂扬:áng yáng 意味着情绪饱满、高涨,斗志昂扬,或者形容精神奋发向上的状态。
故答案为:B ;A
4.“交口称誉”指异口同声称赞。“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两者都含有“大家同声赞扬”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交口称誉”的称赞范围明确,前面需要有“称赞者”的主语;“有口皆碑”的称赞范围很广,前面不需要有“称赞者”的主语。这一空的前面是“电影”,因此应填“有口皆碑”。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成分缺失宾语,产生后没有对应的宾语。
故答案为:新主流电影正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
6.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先“交流”,再“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最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即③①②。
故答案为:D
7.【答案】吴敬梓;撰写神魔故事;林冲;示例: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打滚。 众人要为他捐“监生”,又立刻磕头、感恩不止,让人觉得可笑;他屡考不中,经历种种凌辱,仍执迷不悟,体现了当时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小说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批判了社会现实。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西游记》
【解析】【分析】(1)根据“《水浒传》”“讲述英雄传奇”“《儒林外史》”“描绘儒林世相”的提示,《西游记》的题材是神魔小说,可以概括为“撰写神魔故事”。
(2)根据“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的提示可知,这个人物是林冲。
(3)《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4)《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例如周进,他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小说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批判了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吴敬梓;撰写神魔故事;林冲;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打滚。 众人要为他捐“监生”,又立刻磕头、感恩不止,让人觉得可笑;他屡考不中,经历种种凌辱,仍执迷不悟,体现了当时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小说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批判了社会现实。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8.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9.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10.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知识点】诗歌对联;见解表述;语言简明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8.本题考查观点的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文段的首句,就要摆明观点,即“是什么”, 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然后论证论点,即“为什么”,为什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原因可以是“有大家才能有小家”或“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最后总结。
故答案为: 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9.本题考查故事的概述。主要是写出他为什么弃医从文,主要是在留学日本时,看到麻木的中国人。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思想。
故答案为: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10.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上 下联讲究一个结构对称,所以“朝花夕拾”也要对应四个字,可以根据上一题提供的信息,对应“弃医从文”。 “书写”也对应一个两个字的动词,“弃医从文” 的目的是“拯救”国人的思想或国人的精神,所以“书写”对应“拯救”,最后还有四个字,可以为“国人精神”。
故答案为: 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答案】11.D
12.“独”,单独,独自。千骑之中一骑独前,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了将领的英雄形象。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炼字鉴赏能力。答题时首先解释该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再现有关画面,最后分析运用该字在表达上的效果及体现的情感。
11.D.有误,《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写战争过程的叙事诗。虽然全诗以叙述一位突出重围、勇敢杀敌归来的英雄将领的故事为主,但诗并不是单纯的平淡叙事,而是以三、四句的“突营射杀”“独领残兵千骑归”的豪迈形象,显露豪壮的气势。所以说“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的表述是不合适的。
故答案为:D
12.通读整首诗,发现与整个激烈的战争过程相比,“独”字显得格外独特。所以,要分析“独”字的妙处,先要解读字的本义“单独,独自”;然后分析其语境义“一骑独前”;最后结合该诗刻画英雄将领故事的意图,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提炼出“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将领英雄形象”的作用。梳理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独”,单独,独自。千骑之中一骑独前,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了将领的英雄形象。
【答案】13.D
14.①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或者: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脚(手和脚)可贵。
15.A
16.论点:甲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舍生取义”),乙文是论点是“万事莫贵于义”。论证方法示例:比喻论证:把“生命”和“大义”比作“鱼”和“熊掌”;对比论证: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举例论证: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类比论证(类比):“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类比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什么原因呢?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得比自身要宝贵!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3.ABC.错误。
D.正确,A.不同,没有礼貌的喊/喊叫。 B.不同,祸患/担心,担忧。 C.不同,如果/派。 D.相同,这/这。
故答案为:D
1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是踩的意思,“尔”代指食物,“与”是给的意思 。“乞人不屑也”中,“乞人”指的是乞丐,“不屑”表示轻视、不值得。
故答案为: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②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15.ACD.正确。
B.有误,“告诫接受了优厚待遇的人,应该警醒自己”有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如果呼唤他一起来吃,路上的人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这里没有涉及“接受了优厚待遇的人”。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乙文的论点由“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句可知,是“万事莫贵于义”。甲文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生比作“一箪食”,把义比作“一豆羹”,把为得到“一豆羹”而牺牲“生命”的人比作“乡为盗者”,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故答案为:论点:甲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舍生取义”),乙文是论点是“万事莫贵于义”。论证方法示例:比喻论证:把“生命”和“大义”比作“鱼”和“熊掌”;对比论证: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举例论证: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类比论证(类比):“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类比
【答案】17.参考要点如下:柳枝(或杨柳依依),眼泪,离人的踪迹,歌声、幽深的潭水,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等。注意:有的诗句可以写出不同的景,合理即可。
18.概括出的基本要求:关注对象、写出细节(或借助形象)、表达出美好祝福。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诗句意象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分析意象的运用和寄托的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赠言写作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结合赠言,从中进行归纳概括,把握赠言的一般写作要求。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如选“渭城朝雨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君不见君,送的人仍在雪中痴望客人远行的方向和留下的马的脚印,用“离人的踪迹”说明友情之深之真和友人是依依不舍的惜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当我同友人分别之时,天空正满布黄云,以致于白天就象黄昏时那黯淡的天色,用“大雪纷飞”烘托离愁别绪。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赠言的拟写的理解。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对象不同,赠言也会有不同,一般要以回忆点滴过往,对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赞美人物品质,表达期盼祝福为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等。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
一、语段阅读
【我阅读我分享】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装索中变得深邃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2.【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
【答案】1.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2.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知识点】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查热点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用词不当等常见语病。答题时,可从病句的这几种类型入手辨析病句。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
1.【甲】处画线句子分类不当,“古典诗词”属于诗歌,去掉“和古典诗词”,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改为“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故答案为: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2.【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不可用于“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询问问题,应改为“虚心请教”。
故答案为: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二、综合性学习
班级播放了《红星照耀中国》电影后,老师准备在班级普及主流影视知识,请你根据要求完成推荐词。
新主流电影的号召力,直观体现在票房与口碑上。 市场的高票房表现激励更多优秀创作者投身制作新主流电影。 同时,观众对新主流电影普遍①给____(A. gěi B. jǐ)予较高评价。 只要质量好,电影就□。
新主流电影正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 无论是深挖历史题材,还是凸显现实关怀;无论是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品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还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②____(A.昂 B.盎)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新主流电影【甲】____ ,____ ,____。 这是新主流电影的温暖初心,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
3.根据拼音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填字母)
4.下列填入语段中□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交口称誉 B.有口皆碑
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6.下列填入语段中【甲】处的三个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②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③通过电影叙事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3.B ;A
4.B
5.新主流电影正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
6.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句子排序;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3.给予:jǐ yǔ意为“给予某人某物”或“把某物给予某人”。它表示一种主动的行为,即一方主动地将某物或某种权益转让给另一方。
昂扬:áng yáng 意味着情绪饱满、高涨,斗志昂扬,或者形容精神奋发向上的状态。
故答案为:B ;A
4.“交口称誉”指异口同声称赞。“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两者都含有“大家同声赞扬”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交口称誉”的称赞范围明确,前面需要有“称赞者”的主语;“有口皆碑”的称赞范围很广,前面不需要有“称赞者”的主语。这一空的前面是“电影”,因此应填“有口皆碑”。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成分缺失宾语,产生后没有对应的宾语。
故答案为:新主流电影正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
6.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先“交流”,再“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最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即③①②。
故答案为:D
三、名著导读
7.名著阅读
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读起来:整体把握
知著作 《西游记》 《水浒传》 《儒林外史》
识作者 吴承恩 施耐庵    
明题材     讲述英雄传奇 描绘儒林世相
辨人物 挑战权威、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的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
读进来:专题探究
《儒林外史》以讽刺手法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在笑声中批判了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具体分析。(课文《范进中举》中的人物除外)   
读出来:建构分享
【答案】吴敬梓;撰写神魔故事;林冲;示例: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打滚。 众人要为他捐“监生”,又立刻磕头、感恩不止,让人觉得可笑;他屡考不中,经历种种凌辱,仍执迷不悟,体现了当时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小说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批判了社会现实。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西游记》
【解析】【分析】(1)根据“《水浒传》”“讲述英雄传奇”“《儒林外史》”“描绘儒林世相”的提示,《西游记》的题材是神魔小说,可以概括为“撰写神魔故事”。
(2)根据“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的提示可知,这个人物是林冲。
(3)《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4)《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例如周进,他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小说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批判了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吴敬梓;撰写神魔故事;林冲;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打滚。 众人要为他捐“监生”,又立刻磕头、感恩不止,让人觉得可笑;他屡考不中,经历种种凌辱,仍执迷不悟,体现了当时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小说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批判了社会现实。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四、综合题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8.【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9.【故事链接】右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10.【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2)的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答案】8.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9.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10.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知识点】诗歌对联;见解表述;语言简明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8.本题考查观点的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文段的首句,就要摆明观点,即“是什么”, 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然后论证论点,即“为什么”,为什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原因可以是“有大家才能有小家”或“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最后总结。
故答案为: 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9.本题考查故事的概述。主要是写出他为什么弃医从文,主要是在留学日本时,看到麻木的中国人。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思想。
故答案为: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10.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上 下联讲究一个结构对称,所以“朝花夕拾”也要对应四个字,可以根据上一题提供的信息,对应“弃医从文”。 “书写”也对应一个两个字的动词,“弃医从文” 的目的是“拯救”国人的思想或国人的精神,所以“书写”对应“拯救”,最后还有四个字,可以为“国人精神”。
故答案为: 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五、诗歌鉴赏
(2024七下·丰城开学考)阅读
从军行①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②,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①从军行: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于“边塞”一类。②呼延将: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
1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百战”“碎铁衣”表现战事频繁,主人公身经百战,铠甲已经破碎,可见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B.“城南已合数重围”写守边将土的险恶处境:边城被围,退路受阻。严峻的局势为后面表现将领的英勇做了铺垫。
C.“突营射杀呼延将”具体描写将领的英雄形象,在突围的战斗中射杀敌方大将,表现其“三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勇猛气概。
D.全诗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让人看到一位运筹帷幄、智勇双全、大破敌军的英雄将领形象。
12. 品析诗歌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1.D
12.“独”,单独,独自。千骑之中一骑独前,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了将领的英雄形象。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炼字鉴赏能力。答题时首先解释该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再现有关画面,最后分析运用该字在表达上的效果及体现的情感。
11.D.有误,《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写战争过程的叙事诗。虽然全诗以叙述一位突出重围、勇敢杀敌归来的英雄将领的故事为主,但诗并不是单纯的平淡叙事,而是以三、四句的“突营射杀”“独领残兵千骑归”的豪迈形象,显露豪壮的气势。所以说“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的表述是不合适的。
故答案为:D
12.通读整首诗,发现与整个激烈的战争过程相比,“独”字显得格外独特。所以,要分析“独”字的妙处,先要解读字的本义“单独,独自”;然后分析其语境义“一骑独前”;最后结合该诗刻画英雄将领故事的意图,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提炼出“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将领英雄形象”的作用。梳理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独”,单独,独自。千骑之中一骑独前,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了将领的英雄形象。
六、文言文阅读
(2023七上·增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呼尔而与之 前者呼,后者应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明“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B.甲文气势充沛,告诫接受了优厚待遇的人,应该警醒自己“讲礼义”,不可丧失本心。
C.乙文认为“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与兄弟义气江湖道义不同。
D.两篇选文提出观点的先后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人的根本在于“义”,“义”甚至重于生命。
16.从选文来看,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他们的论点分别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甲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观点。
【答案】13.D
14.①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或者: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脚(手和脚)可贵。
15.A
16.论点:甲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舍生取义”),乙文是论点是“万事莫贵于义”。论证方法示例:比喻论证:把“生命”和“大义”比作“鱼”和“熊掌”;对比论证: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举例论证: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类比论证(类比):“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类比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什么原因呢?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得比自身要宝贵!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3.ABC.错误。
D.正确,A.不同,没有礼貌的喊/喊叫。 B.不同,祸患/担心,担忧。 C.不同,如果/派。 D.相同,这/这。
故答案为:D
1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是踩的意思,“尔”代指食物,“与”是给的意思 。“乞人不屑也”中,“乞人”指的是乞丐,“不屑”表示轻视、不值得。
故答案为: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②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15.ACD.正确。
B.有误,“告诫接受了优厚待遇的人,应该警醒自己”有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如果呼唤他一起来吃,路上的人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这里没有涉及“接受了优厚待遇的人”。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乙文的论点由“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句可知,是“万事莫贵于义”。甲文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生比作“一箪食”,把义比作“一豆羹”,把为得到“一豆羹”而牺牲“生命”的人比作“乡为盗者”,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故答案为:论点:甲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舍生取义”),乙文是论点是“万事莫贵于义”。论证方法示例:比喻论证:把“生命”和“大义”比作“鱼”和“熊掌”;对比论证: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举例论证: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与贪图名利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类比论证(类比):“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类比
七、微写作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人的成长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或长或短的分别,很多时候我们不知如何向友人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为此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别情的表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你们小组以古诗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古诗词中有诸多借物或借景来表现别情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请依据以上诗句或自己的积累,说说古诗词中往往通过借助哪些物或景来表现与友人的别情。(请至少写出3个)
18.马上就要毕业了,很多同学开始向老师和同学写离别赠言,以下是两位同学写的临别赠言:
给老师: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老师,您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给合作过的伙伴: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请综合两则材料,先简要概括出写离别赠言的基本要求,再给你曾经闹过矛盾的同学写一则临别赠言,两项不少于200字。
【答案】17.参考要点如下:柳枝(或杨柳依依),眼泪,离人的踪迹,歌声、幽深的潭水,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等。注意:有的诗句可以写出不同的景,合理即可。
18.概括出的基本要求:关注对象、写出细节(或借助形象)、表达出美好祝福。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诗句意象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分析意象的运用和寄托的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赠言写作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结合赠言,从中进行归纳概括,把握赠言的一般写作要求。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如选“渭城朝雨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君不见君,送的人仍在雪中痴望客人远行的方向和留下的马的脚印,用“离人的踪迹”说明友情之深之真和友人是依依不舍的惜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当我同友人分别之时,天空正满布黄云,以致于白天就象黄昏时那黯淡的天色,用“大雪纷飞”烘托离愁别绪。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赠言的拟写的理解。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对象不同,赠言也会有不同,一般要以回忆点滴过往,对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赞美人物品质,表达期盼祝福为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