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会毛泽东的丧子之痛和常人情怀,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毛泽东作出抉择的艰难过程。
2.体会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他的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这位领袖在面对儿子牺牲的消息时,内心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然而,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伟大的决定。
那么,这位领袖是谁呢?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去感受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吧。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对中国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
领导中国革命: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
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军事才能:具有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
思想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领导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写作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但他以大局为重,做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
这篇文章通过对毛泽东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悲痛和作为一位领袖的胸怀。作者以这一事件为背景进行创作,旨在表达对毛岸英的崇敬和怀念,以及对毛泽东伟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的赞颂。这篇文章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彭:拼音为péng,可组词为彭泽、彭越、彭月、巫彭、彭魄。
拟:拼音为nǐ,有模拟、拟定、摹拟、拟议、拟稿等组词。
谋:拼音为móu,可组词为谋事、谋生、谋杀、毒谋、主谋。
赴:拼音为fù,有奔赴、赴敌、赴宴、赴约、赴任等组词。
殊:拼音为shū,可组词为特殊、殊荣、殊勋、殊死、悬殊。
再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段落层次。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以下段落结构层次:
1.第一部分:开头叙述了毛主席收到了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
2.第二部分:详细描写了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悲痛心情。
3.第三部分:写了朝鲜方面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4.第四部分:描述了毛主席在面临是否将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艰难抉择。
5.第五部分: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遗体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这样的段落结构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毛主席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最终决策。通过这种结构安排,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五)精读课文:
1.毛岸英是谁?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什么角色?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积极投身到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做出了贡献。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积极参与军事行动,为志愿军的指挥和通讯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的牺牲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付出的巨大牺牲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2.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他作为一位父亲,面对儿子的牺牲,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哀伤。然而,他同时也是中国的领袖,需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中,毛主席经历了巨大的内心挣扎。他可能感到无助和无奈,因为无法挽回儿子的生命;他或许也有自责和愧疚,认为自己没有保护好儿子。
但是,毛主席最终以大局为重,表现出了坚强和果断的一面。他做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体现了他的无私和伟大。这个决定也展示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3.为什么朝鲜方面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朝鲜方面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主要有以下原因:
中朝友谊:毛岸英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他的牺牲是中朝友谊的象征。将他安葬在朝鲜,有助于巩固和纪念中朝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
纪念意义:安葬在朝鲜可以作为对他为朝鲜战争做出贡献的一种纪念和敬意。
教育意义:对于朝鲜人民来说,毛岸英的安葬地可以成为一个教育场所,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见证: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一部分,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那段特殊的时期和中朝两国的共同经历。
毛岸英的牺牲和安葬在朝鲜,成为了中朝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象征,也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4.毛主席在决定是否将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内时,他考虑了哪些因素?
毛主席在决定是否将儿子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时,可能考虑了以下因素:
中朝友谊:朝鲜战争是中朝共同抗击美国的战争,毛岸英在战争中牺牲。将其遗体留在朝鲜,有助于彰显中朝之间的深厚友谊。
.战争大局:从战争全局出发,考虑到其他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以及战争的特殊背景。
人民情感:作为国家领袖,需要权衡人民的情感和国家的利益。
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他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中国的领导人,需要在个人情感和国家责任之间做出抉择。
教育意义:这一决定可能具有教育和示范作用,鼓舞更多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
国际影响:考虑到这一决定可能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终,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遗体留在朝鲜的艰难决定,体现了他的伟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5.“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含义是:各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忠义之士的骨骸。
这句话传达了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对忠烈的崇敬:强调了对忠诚、英勇之士的敬重和敬仰,认为他们的骨骸无论埋葬在何处,都值得尊重和纪念。
广泛的意义:意味着忠义之士遍布各地,他们的精神和贡献在不同的地方都得到了认可和铭记。
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忠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不惜牺牲的精神。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将青山与忠骨联系起来,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以及大自然对忠烈精神的承载。
超越地域的观念:暗示了忠诚和英勇的精神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这句话常用来表达对英勇无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的敬意和赞美,强调他们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六)合作探究
从毛主席的决定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从毛主席的决定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无私精神:他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大局意识:以大局为重,不拘泥于个人得失。
坚定信念:对革命事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
爱国情怀:心怀深厚的爱国情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牺牲。
理性决策:在悲痛中保持理性,做出明智的决策。
榜样力量: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奉献的精神内涵。
情感控制:能够控制个人情感,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
尊重他人:尊重朝鲜方面的意见和决定。
历史责任感:对历史负责,珍视和传承英雄的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毛主席的决定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这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毛岸英这位英勇的战士,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牺牲。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悲痛心情,也理解了他做出将儿子遗体留在朝鲜这一艰难决定的伟大。
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以下几点:
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毛岸英和无数的志愿军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伟大的家国情怀:毛主席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大局观念。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以这些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八)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