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14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
中国现代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叙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内容要求〗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1.3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2、2022年课标解读:
1)历史解释: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涵和特点;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
2)时空观念: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知道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分布;通过《英国割占香港地区示意图》《葡萄牙割占澳门地区示意图》,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查阅资料,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涵;察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知道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大原因;梳理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史实,分析影响海峡两岸交流发展的因素。
4)家国情怀: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唯物史观:通过香港、澳门回归这一成功实践,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政策和努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维护民族团结
学习要点: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学习提示: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2)祖国和平统一
学习要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学习提示: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学习延伸: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时空背景:
1)国际:①美苏冷战;②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逐渐建立外交关系;③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受挫;④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国内: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在“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讲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项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战略举措上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介绍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成功实施;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方略。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介绍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提出和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使得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 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实现统一的重要保障。最后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不懈努力, 是 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
教学过程中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通过回忆古代史、近代史上民族交往交融的史实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大量历史史料、图片和影像资料的使用,教会学生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家国情怀。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共同繁荣,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梳理港澳回归的背景,认识到港澳台与大陆的分离的根源是国内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落后导致挨打。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港澳回归。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民族政策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中,从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大单元教学、中外联系、单元概述等环节,在大单元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5.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香港、澳门回归及其历史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过程。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党和政府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与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理解祖国统一的必然性。
(第1课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唯物史观: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3)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民族问题内容非常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开篇之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鉴于此,所以本课重在通过史料来讲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意义。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顶层设计合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措施得当促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三: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迁移。但是,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概括能力还不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
大单元理念
(设计意图:以图片与视频进行整合,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探知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探知欲。
一、顶层设计合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标导学一:顶层设计合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背景1:历史因素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合作探究1:结合上述,总结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特点?背景2:◎现实因素展示地图: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合作探:2:观察地图,说说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及特点?教师讲述:综合各方面因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历史和现实的最佳选择!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与特点:材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在哪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的依据是什么?(4)民族自治区域有哪些权限(特点)?教师讲述: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教学过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过程和地位?展示时间轴:展示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展示地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提问:根据地图,找出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我国实行的是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分别是哪三级?教师补充: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西藏自治区是最晚建立的。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在全国分别有5个、30个、120个。地区成立时间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展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师提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过渡】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我国会遇到哪些问题,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1.学生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分布特点:总体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分布广,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0%,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1)提示:提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2)提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3)提示: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4)提示: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4.提示: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5.提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提示: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了解教材内容,便于接下来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史料中抓取关键信息,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证实的核心素养。
二、措施得当促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目标导学二、措施得当促进步: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62,概括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背景。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2.措施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政治经济文化国家战略上3.效果4.原因:【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教师总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2提示:①政治,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②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③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④国家战略上,建设大批项目,如青藏铁路等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3.提示: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②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③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4.提示(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各民族团结奋斗,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直接原因。 通过年代标尺,回顾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结合本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研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距离,让历史学习不再困难。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三、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 目标导学三、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思考:从援藏干部孔繁森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中央派到民族地区以加强当地建设的干部代表——孔繁森孔繁森等于1979年,1988年两次赴西藏工作,西藏人民结下深厚友谊。1993年,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他到阿里各地进行考察,为阿里地区的发展付出极大心血。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阿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被誉为:“新时代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结合本课所学,谈谈青少年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放视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中共十九大报告》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畅所欲言,突出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本课的知识点梳理。一:顶层设计合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措施得当促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三: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清晰;依据课标,培养核心素养。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需要明确告诉学生,这一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需要从中国国情和中国历史发展角度讲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内涵,结合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使学生感悟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从而增强我国的制度自信。
附1: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