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核舟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7: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 言现象。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 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 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 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 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下面是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在甲骨上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周刻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课件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品,读来令人惊喜。
(课件显示课题)
二、解题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罔(wǎng) 贻(yí) 峨冠(é) 矫首(jiǎo)
黍(shǔ) 轩(xuān)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 袒(tǎn) 诎(qū) 甫(fǔ)
椎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章(zhuàn). 轩敞(xuānchǎng)八分有奇(jī)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积累重点字词,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刻有)
可: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盖:
盖 大 苏 泛 赤 壁 云 (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
盖 简 桃 核 修 狭 者 为 之 ( 原 来 是 )
古今异义:
比: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
可: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容易。
尝、贻
尝贻余核舟一。
(1)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2)古义:赠。
今义:贻误,贻害。
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明确:“奇巧”(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对“核舟”进行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一、研 讨 课 文 内 容
1.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明确: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明确: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 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第2~4段):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明确: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 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 都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2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 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 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在第2段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明确: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启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 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明确: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情态。
(5)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三个人物的
明确: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 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怎样的
明确:
苏东坡:居中。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现右足,微侧。
鲁直:居左。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 微侧。
佛印:居右。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 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 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 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 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 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 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明确: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居右者:仰面啸呼(动)。居左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刻画细致,动静对照,相映成趣,实在“奇巧”。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 形,各具情态”的绝妙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的
明确: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 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用比喻的手法再次表现了王叔 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第6段):对“核舟”进行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明确:从“通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 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小, 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的 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二、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 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 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第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 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 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
如第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 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志趣相投。他们在这水光 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 啊。
如第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 一个悠闲 自在, 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 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 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 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 的,给人以想象的。
三、表演
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 一为东坡, 一为佛印, 一为鲁直, 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四、总结全文
全篇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 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 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 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文章结构 严谨、精巧和语言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五、布置作业
按空间顺序介绍你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
这节课是本课教学的第二节课,前一节课主要是读熟课文、 疏通文意;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读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因为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 一定数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这些语言感性材料只有通过诵读,逐 步积累文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才能很 好地落实。 一上课,课代表就带领同学们读这篇课文,使学生一 下子进入到了语文的学习氛围中,这种学习氛围也是长期以来 形成的一种习惯。同时,学生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 悉课文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内容 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要回答出来就需要学生把整个文章都看完之后才能分析出 来。我认为,给学生提的问题不要过小、过碎,不然学生会摸不 着头脑,听得糊涂,自然回答得也糊涂。所以我开始就提了一个 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 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 学可以交流。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 认真看书了、思考了,又不至于很盲目。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 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
(2)、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多媒体的 运用上稍显欠缺。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而且文 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由于学生是自己写的板书,占的地方很大,使得后来我 的总结在黑板上显得有些随意,不是很工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