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19:45:3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一、填空题
1.文学常识填空。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文学家   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   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   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答案】张养浩;潼关;人民
【知识点】山坡羊·潼关怀古;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张养浩 ;潼关;人民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文学常识填空。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   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   和   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答案】文天祥;爱国热情;视死如归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
【解析】【分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故答案为:文天祥 ;爱国热情; 视死如归 。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文学常识填空。
《十五从军征》出自《   》。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   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   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答案】乐府诗集;老兵;封建兵役制度
【知识点】十五从军征;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故答案为:乐府诗集;老兵 ;封建兵役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4.文学常识填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   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   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答案】辛弃疾;英雄人物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析】【分析】《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辛弃疾 ; 英雄人物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5.文学常识填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   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   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答案】岑参;八月飞雪;离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故答案为:岑参;八月飞雪;离愁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6.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
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4)暮寝而思之 (   )
【答案】(1)A
(2)C
(3)B
(4)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而: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而:表承接。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而: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而:表修饰。
故答案为:A;C;B;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归纳整理。
二、语段阅读
7.(2024九下·宜丰开学考)初三2101班在周末开启了“奇妙博物馆”参观之旅,以下两段文字节选自小郡的研学笔记,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各题。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pí)邻。刚进入博物馆,赫赫扬扬的历史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把外面的喧嚣(xiāo)完全隔离。导游向我们介绍:①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它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yǔ)热情。
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素纱禅衣”。【甲】③它被称为“素纱禅衣”,是因为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这件衣服薄如蝉翼,重49克,象征着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鼎(dǐn)盛。【乙】这精湛的技艺,让大家叹为观止。【丙】同学们行走在文化的世界里,感受着传统文化穿越时间的魅力。【丁】④让我感动的是,导游老师无时无刻都陪着我们,随时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
(1)为了汇报时毫无差错,小郡特意在笔记中做了一些修改和标注,请你找出下列从上文摘选出来的词句中,其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字音:毗(pí)邻 喧嚣(xiāo) 参与(yǔ) 鼎盛(dǐn)
B.字形:致力于 叹为观止 薄如蝉翼 精湛技艺
C.词语:刚进入博物馆,赫赫扬扬的历史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把外面的喧嚣完全隔离。
D.标点符号:它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2)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是否有语病,小郡有点没把握。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①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B.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素纱禅衣”。
C.③它被称为“素纱禅衣”,是因为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
D.④让我感动的是,导游老师无时无刻都陪着我们,随时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
(3)小郡突然发现,他漏了一句话,“除此之外,我们还领略到了其它文物的风采”,通读全文,你看看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衔接仿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A.有误,“参与”的“与”读作“yù”;“鼎盛”的“鼎”读作“dǐng”。
B.正确。
C.有误,“赫赫扬扬”是形容光明盛大的样子,也形容兴旺显赫。此处用来形容“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使用对象错误。
D.有误,顿号主要用于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较短的词组中间。逗号用于切分句中的意群。选项中是三个语义完整的意群,因此,顿号应改为逗号。
(2)ABC.没有语病。
D.不合逻辑。“无时无刻都”是没有哪一个时刻,表否定。“无时无刻不”表肯定。因此,应把“都”改为“不”。
(3)本题考查句字的衔接。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句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领略到了其它文物的风采”这句话是对前面参观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后面活动的过渡,所以应该放在丙处,承接上文参观"“素纱禅衣”的描写,同时为下文"导游老师无时无刻都陪着我们”做铺垫。
故答案为:(1)B(2)D(3)C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三、语言表达
8.本文虽题为《出师表》,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的情辞恳切、忠心耿耿。
报答               ;
启发               。
【答案】(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
【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的情辞恳切、忠心耿耿。其实是两个方面:诸葛亮报答先帝神恩,然后才是给后主刘禅的启示。结合文本看,诸葛亮表达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言辞恳切,而这样写的目的是启发后主发愤图强,光复汉室。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偶句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熟悉课文,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分析和概括。要明确对偶句相当于对联,即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当,意思相近或相反。
四、名著导读
9.(2024九下·宁江开学考)在“感悟与评价”环节,主持人给出三个人物,请根据示例,任选A、B、C项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其“反差”性格。
示例:严监生是一个吝啬到极点的人,他会因为多燃一茎灯芯连最后一口气也咽不下去;他也是一个慷慨的人,扶赵氏为正、托孤于王德和王仁之时,出钱出力足见其用心良苦。
A.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B.唐僧《西游记》 C.鲁智深《水浒传》
【答案】A.示例:尼摩船长一方面正义,富有同情心,在锡兰采珠场勇救采珠人;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当鹦鹉螺号面对战舰的进攻时,他冷酷无情摧毁战舰,夺去船员的生命。
B.示例:唐僧一方面善良坚定,关心徒弟,在取经的过程中从不懈怠动摇,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另一方面因愚善导致有时是非不分,在“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轻信妖怪,不听悟空辩解,将他赶走。
C.示例:鲁智深一方面很粗鲁,当他得知郑屠户欺辱金氏父女的时候,立刻便要去“打死那厮”;另一方面又很细致,打死镇关西后,他指着尸体说镇关西诈死,“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金蝉脱壳。(任选人物,能够概括性格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A.《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带领众人参观锡兰岛的采珠场,从中了解采珠人悲惨的生活,其间,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尼摩船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尼摩船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一袋小珍珠。从中可以看出尼摩船长也具有爱心,有乐于助人和善良的性格。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虽然救了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但是不允许他们离开;不顾阿龙纳斯的劝说,把敌舰撞沉,让全舰的人沉入海底。
B.《西游记》中,唐僧志向坚定,西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动摇过取经的信念,也不受美色的诱惑。在女儿国拒绝了国主的挽留就是证明。另一方面他有时昏昧不明,人妖不分,三打白骨精一节中,他不识妖魔,误认为悟空打杀了好人,就冤枉了悟空,把悟空赶走了。
C.鲁智深一方面很粗鲁,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另一方面又很细致,他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他暗中保护林冲,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鲁达怕林冲在发配过程中遭遇不测,于是他一路陪同林冲前往沧州。
故答案为:A.示例:尼摩船长一方面正义,富有同情心,在锡兰采珠场勇救采珠人;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当鹦鹉螺号面对战舰的进攻时,他冷酷无情摧毁战舰,夺去船员的生命。
B.示例:唐僧一方面善良坚定,关心徒弟,在取经的过程中从不懈怠动摇,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另一方面因愚善导致有时是非不分,在“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轻信妖怪,不听悟空辩解,将他赶走。
C.示例:鲁智深一方面很粗鲁,当他得知郑屠户欺辱金氏父女的时候,立刻便要去“打死那厮”;另一方面又很细致,打死镇关西后,他指着尸体说镇关西诈死,“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金蝉脱壳。(任选人物,能够概括性格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   ,后八句则主要是写作者怀着   的心情送别武判官
1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③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答案】10.拉开
11.咏雪;依依惜别
12.①示例: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②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3.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对古诗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4)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0.①句意: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②句意:无边沙漠交错纵横,结着厚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③句意:主帅账中摆酒为归客宴请饯行。饮:宴请;
④句意: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掣:拉,扯。
故答案为:拉开;纵横交错的样子;宴请;拉,扯
11.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可以共分两个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等诗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体现出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以及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咏雪;依依惜别
12.①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与标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形成照应,反复点题,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渲染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思是: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这二句以夸张笔墨承接上文,气势磅礴地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下文“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定是异常艰辛;“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给人的画面应该是:山回路转,此时天地万物一片静谧,看着行人慢慢消失在雪地里,诗人却还站在原地深情凝望着,一直到友人的身影早已经看不见了,只留下雪上一行深深的马蹄印迹,才彰显着刚刚有人从这里离去。
故答案为:①示例: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②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3.D. 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写朋友离开时候的画面,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故答案为:D
六、文言文阅读
(2024九下·榆树开学考)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出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15.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答案】14.C
15.D
16.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17.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待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4.A.介词,把/连词,因为。
B.动词,到/介词,从。
C.都是代词,他们的。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殊遇。
故答案为:C
15.ABC.正确。
D.有误,句意: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未尝”引出后文,“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为并列关系,中间短暂停顿。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重点词: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有名望,显达。
故答案为: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17.ABD.正确。
C.有误,“大事”指的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故答案为:C
七、微写作
18.《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案】这篇文章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例如,邹忌所具备的“自知之明”、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齐威王“从谏如流”“取信于民”的优点,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都很有借鉴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鉴赏和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启示。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这篇文章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例如,邹忌所具备的“自知之明”、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齐威王“从谏如流”“取信于民”的优点,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都很有借鉴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鉴赏和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启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看法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一、填空题
1.文学常识填空。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文学家   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   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   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文学常识填空。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   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   和   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3.文学常识填空。
《十五从军征》出自《   》。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   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   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4.文学常识填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   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   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5.文学常识填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   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   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6.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
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4)暮寝而思之 (   )
二、语段阅读
7.(2024九下·宜丰开学考)初三2101班在周末开启了“奇妙博物馆”参观之旅,以下两段文字节选自小郡的研学笔记,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各题。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pí)邻。刚进入博物馆,赫赫扬扬的历史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把外面的喧嚣(xiāo)完全隔离。导游向我们介绍:①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它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yǔ)热情。
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素纱禅衣”。【甲】③它被称为“素纱禅衣”,是因为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这件衣服薄如蝉翼,重49克,象征着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鼎(dǐn)盛。【乙】这精湛的技艺,让大家叹为观止。【丙】同学们行走在文化的世界里,感受着传统文化穿越时间的魅力。【丁】④让我感动的是,导游老师无时无刻都陪着我们,随时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
(1)为了汇报时毫无差错,小郡特意在笔记中做了一些修改和标注,请你找出下列从上文摘选出来的词句中,其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字音:毗(pí)邻 喧嚣(xiāo) 参与(yǔ) 鼎盛(dǐn)
B.字形:致力于 叹为观止 薄如蝉翼 精湛技艺
C.词语:刚进入博物馆,赫赫扬扬的历史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把外面的喧嚣完全隔离。
D.标点符号:它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2)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是否有语病,小郡有点没把握。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①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B.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素纱禅衣”。
C.③它被称为“素纱禅衣”,是因为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
D.④让我感动的是,导游老师无时无刻都陪着我们,随时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
(3)小郡突然发现,他漏了一句话,“除此之外,我们还领略到了其它文物的风采”,通读全文,你看看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三、语言表达
8.本文虽题为《出师表》,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的情辞恳切、忠心耿耿。
报答               ;
启发               。
四、名著导读
9.(2024九下·宁江开学考)在“感悟与评价”环节,主持人给出三个人物,请根据示例,任选A、B、C项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其“反差”性格。
示例:严监生是一个吝啬到极点的人,他会因为多燃一茎灯芯连最后一口气也咽不下去;他也是一个慷慨的人,扶赵氏为正、托孤于王德和王仁之时,出钱出力足见其用心良苦。
A.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B.唐僧《西游记》 C.鲁智深《水浒传》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   ,后八句则主要是写作者怀着   的心情送别武判官
1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③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六、文言文阅读
(2024九下·榆树开学考)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出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15.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七、微写作
18.《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张养浩;潼关;人民
【知识点】山坡羊·潼关怀古;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张养浩 ;潼关;人民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答案】文天祥;爱国热情;视死如归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
【解析】【分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故答案为:文天祥 ;爱国热情; 视死如归 。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答案】乐府诗集;老兵;封建兵役制度
【知识点】十五从军征;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故答案为:乐府诗集;老兵 ;封建兵役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4.【答案】辛弃疾;英雄人物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析】【分析】《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辛弃疾 ; 英雄人物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5.【答案】岑参;八月飞雪;离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故答案为:岑参;八月飞雪;离愁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6.【答案】(1)A
(2)C
(3)B
(4)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而: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而:表承接。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而: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而:表修饰。
故答案为:A;C;B;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归纳整理。
7.【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衔接仿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A.有误,“参与”的“与”读作“yù”;“鼎盛”的“鼎”读作“dǐng”。
B.正确。
C.有误,“赫赫扬扬”是形容光明盛大的样子,也形容兴旺显赫。此处用来形容“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使用对象错误。
D.有误,顿号主要用于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较短的词组中间。逗号用于切分句中的意群。选项中是三个语义完整的意群,因此,顿号应改为逗号。
(2)ABC.没有语病。
D.不合逻辑。“无时无刻都”是没有哪一个时刻,表否定。“无时无刻不”表肯定。因此,应把“都”改为“不”。
(3)本题考查句字的衔接。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句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领略到了其它文物的风采”这句话是对前面参观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后面活动的过渡,所以应该放在丙处,承接上文参观"“素纱禅衣”的描写,同时为下文"导游老师无时无刻都陪着我们”做铺垫。
故答案为:(1)B(2)D(3)C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8.【答案】(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
【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的情辞恳切、忠心耿耿。其实是两个方面:诸葛亮报答先帝神恩,然后才是给后主刘禅的启示。结合文本看,诸葛亮表达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言辞恳切,而这样写的目的是启发后主发愤图强,光复汉室。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偶句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熟悉课文,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分析和概括。要明确对偶句相当于对联,即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当,意思相近或相反。
9.【答案】A.示例:尼摩船长一方面正义,富有同情心,在锡兰采珠场勇救采珠人;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当鹦鹉螺号面对战舰的进攻时,他冷酷无情摧毁战舰,夺去船员的生命。
B.示例:唐僧一方面善良坚定,关心徒弟,在取经的过程中从不懈怠动摇,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另一方面因愚善导致有时是非不分,在“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轻信妖怪,不听悟空辩解,将他赶走。
C.示例:鲁智深一方面很粗鲁,当他得知郑屠户欺辱金氏父女的时候,立刻便要去“打死那厮”;另一方面又很细致,打死镇关西后,他指着尸体说镇关西诈死,“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金蝉脱壳。(任选人物,能够概括性格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A.《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带领众人参观锡兰岛的采珠场,从中了解采珠人悲惨的生活,其间,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尼摩船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尼摩船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一袋小珍珠。从中可以看出尼摩船长也具有爱心,有乐于助人和善良的性格。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虽然救了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但是不允许他们离开;不顾阿龙纳斯的劝说,把敌舰撞沉,让全舰的人沉入海底。
B.《西游记》中,唐僧志向坚定,西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动摇过取经的信念,也不受美色的诱惑。在女儿国拒绝了国主的挽留就是证明。另一方面他有时昏昧不明,人妖不分,三打白骨精一节中,他不识妖魔,误认为悟空打杀了好人,就冤枉了悟空,把悟空赶走了。
C.鲁智深一方面很粗鲁,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另一方面又很细致,他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他暗中保护林冲,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鲁达怕林冲在发配过程中遭遇不测,于是他一路陪同林冲前往沧州。
故答案为:A.示例:尼摩船长一方面正义,富有同情心,在锡兰采珠场勇救采珠人;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当鹦鹉螺号面对战舰的进攻时,他冷酷无情摧毁战舰,夺去船员的生命。
B.示例:唐僧一方面善良坚定,关心徒弟,在取经的过程中从不懈怠动摇,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另一方面因愚善导致有时是非不分,在“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轻信妖怪,不听悟空辩解,将他赶走。
C.示例:鲁智深一方面很粗鲁,当他得知郑屠户欺辱金氏父女的时候,立刻便要去“打死那厮”;另一方面又很细致,打死镇关西后,他指着尸体说镇关西诈死,“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金蝉脱壳。(任选人物,能够概括性格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答案】10.拉开
11.咏雪;依依惜别
12.①示例: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②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3.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对古诗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4)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0.①句意: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②句意:无边沙漠交错纵横,结着厚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③句意:主帅账中摆酒为归客宴请饯行。饮:宴请;
④句意: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掣:拉,扯。
故答案为:拉开;纵横交错的样子;宴请;拉,扯
11.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可以共分两个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等诗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体现出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以及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咏雪;依依惜别
12.①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与标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形成照应,反复点题,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渲染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思是: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这二句以夸张笔墨承接上文,气势磅礴地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下文“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定是异常艰辛;“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给人的画面应该是:山回路转,此时天地万物一片静谧,看着行人慢慢消失在雪地里,诗人却还站在原地深情凝望着,一直到友人的身影早已经看不见了,只留下雪上一行深深的马蹄印迹,才彰显着刚刚有人从这里离去。
故答案为:①示例: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②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3.D. 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写朋友离开时候的画面,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故答案为:D
【答案】14.C
15.D
16.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17.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待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4.A.介词,把/连词,因为。
B.动词,到/介词,从。
C.都是代词,他们的。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殊遇。
故答案为:C
15.ABC.正确。
D.有误,句意: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未尝”引出后文,“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为并列关系,中间短暂停顿。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重点词: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有名望,显达。
故答案为: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17.ABD.正确。
C.有误,“大事”指的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故答案为:C
18.【答案】这篇文章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例如,邹忌所具备的“自知之明”、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齐威王“从谏如流”“取信于民”的优点,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都很有借鉴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鉴赏和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启示。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这篇文章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例如,邹忌所具备的“自知之明”、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齐威王“从谏如流”“取信于民”的优点,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都很有借鉴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鉴赏和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启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看法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