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0:39: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1张PPT)
诗词五首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知诗意。
学习五首诗歌,理解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品味语言,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他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其诗风骨铮铮、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有《陈子昂集》传世。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曾向武则天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他的意见,反嫌他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政事牵连,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作 者 简 介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诗意: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诗意: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诗中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绪?
第三句写时间和空间,第四句描写自身情状,天、地、人融为一体,勾勒了辽阔悠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长河,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
主题解读
望 岳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作者生平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创作背景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指泰山。
未了(liǎo):不尽。
青:指山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意: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钟:聚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拟人
虚写
实写
荡胸: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会当”“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最后两句化用了哪一句古语?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代表作品有《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闻说:听说。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写景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缘: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议论
最高层:最高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
陆 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钗头凤》《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作者简介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因遭排挤正罢官闲居在家。回到家乡的陆游,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乡居的生活中他仍然能感受到希望和光明。此诗即他在故乡山阴所作。
创作背景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用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莫:不要。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疑:怀疑。
暗:暗淡。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鼓:吹着箫打着鼓。
诗意: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时风俗。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灶神,祈求丰收。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如果。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诗意:今后如果还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拄:拄着。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游山西村》围绕哪一个字展开叙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及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统一,想象力丰富奇异,构成生动有力地形象。
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这里指诗人离京时的无限愁绪。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诗意:满怀离愁正对着夕阳西下,鸣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
东指:东方故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诗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自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成为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原因何在?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对国家的一腔热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故被人们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