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完成试题。
人类的好帮手——猫头鹰
①猫头鹰是捕鼠的能手。
②白天,猫头鹰静静地在树林深处安睡;夜晚,当人们进入了梦乡,它就开始活动了。它停在树枝上,睁大了那碧绿透亮的大眼睛,竖着双耳,全神贯注的注视和倾听着周围的动静。如果发现有田鼠吃庄稼,它就像离弦的箭似的俯冲过去,用铁钩似的爪子把田鼠抓起。在田鼠吱吱似的哀叫声中,振翅飞到树枝上,慢慢地品尝美味的田鼠。
③为什么猫头鹰会这样轻易地捕捉到田鼠呢?
④它的脖子十分的灵活。它的脑袋能自由灵活转动270度,它的脸甚至能够转向后方。有了灵活的脖子,它就不必为了环顾四周改变身体姿态,避免因此发出声音而吓跑听觉灵敏的猎物。
⑤猫头鹰的飞行几乎是无声的。它的羽毛细而密,能够消除噪音,而大量分布在猫头鹰身体其它部位的绒毛,以及猫头鹰的皮肤和皮下结构,也起到了吸声降噪的作用。所以,它飞行起来几乎是无声的,等到猎物发现它时已经来不及逃跑了。
⑥猫头鹰的晚上的视力非常好。在漆黑的夜里,它在十几米处的高空就能够看清楚地面鼠类的行踪,而在白天,就是睁大了眼睛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⑦猫头鹰的听力非常发达。它们左右两耳的形状不一样:一只耳朵高,一只耳朵低,左耳道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有利于通过听觉进行精准的定位。大部分猫头鹰的头顶还生有两簇耳羽,其功能类似人的耳廓(kuò),有利于收集声音。
⑧当然,猫头鹰能大量捕捉田鼠,还得益于它那锋利的嘴和爪子。它的嘴呈弯钩状,爪子像铁钩,锋利无比,是捕捉害虫的主要武器。一旦田鼠被它抓住,只有死路一条。
⑨猫头鹰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就说下雪天吧,捕食田鼠是非常困难的。可是猫头鹰凭借聪明的头脑想出了一个办法: 。
⑩正是有了这些优势,猫头鹰捕起食来简直是易如反掌。生活在农场附近的猫头鹰,一只一天可吃掉将近三十尽田鼠。不得不说,猫头鹰真是人类的好帮手啊!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猫头鹰捕起食来易如反掌的呢?请列出来。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呢?请写下来。
3.有个同学说“一只一天可吃掉将近三十只田鼠”一句中的“将近”可以去掉。你是什么观点?请说明理由。
4.第⑨自然段中猫头鹰会怎样利用聪明的头脑在雪天捕食田鼠呢?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写一写。
二、阅读
面食的由来
①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饼”是古人对面食的总称,蒸的叫蒸饼,烤的叫烧饼,撒上芝麻的叫胡饼,下在汤里的叫汤饼。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的石磨,现在所发现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汉时期的。由于汉晋时期还没有掌握发酵(jiào)的技术,因此,面食都是用死面做成的。死面饼很硬,需用汤汁泡软,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北京的卤烧。
②“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要想渡过泸水,需用49颗人头作为供品才可以过河。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如今,北方人将有馅(xiàn)的馒头叫“包子”,南方人仍然把有馅的叫作“馒头”。
③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那时,人们只是将面块擀(gǎn)成饼状扔到锅里去煮,故称之为“煮饼”。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又叫“钉”,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代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
④水饺,古时叫馄饨(hún tun),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其所著《广雅》一书中就提到馄饨这种食品。唐代,饺子称为“牢丸”。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塔那北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唐代的墓葬(mù zàng),出土了一个木碗,碗里盛的饺子( )已经干了,( )仍很完整,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这说明早在唐代,饺子就已经传到西域了。
5.本文介绍了4种面食,分别是 、 、 、 。
6.第③自然段中通过介绍 代、 代、 代、 代、 代,让我们知道了面条的演变过程。
7.请在第④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8.根据选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战国时代的《孟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 )
(2)“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周瑜得胜班师时,想到的一个办法。( )
9.本文中诸葛亮用馒头作为供品成功渡过泸水,从这个小故事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记录语言。聪聪向大家分享了一篇关于植物“智慧”的文章,快来学习一下吧。
“蚁播植物”的智慧
叶峥嵘
①我们知道尽管植物无法移动,但它们可以灵活地借力播种。部分草本植物选择利用小小的蚂蚁来传播种子,这类植物有一个专有名词——蚁播植物。
②蚂蚁家里“蚁口众多”,对食物的需求很大,蚁播植物只要来点“小恩小惠”就能让蚂蚁前赴后继地给它们干活。比如在种子上附带一块营养丰富的“大肥肉”——油质体,蚂蚁就会屁颠屁颠地把种子搬走。
③油质体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是为了方便蚂蚁叼起种子。例如小鸾尾花种子的油质体,在与种子的连接处,会延伸出一个小把手,蚂蚁能咬住那个把手,轻松抬起种子。还有百蕊草,它们的果实就像一个葫芦,一头粗一头细,小的那一头就是为蚂蚁而设计的。此外,不同大小的油质体对应着不同体型的蚂蚁,大蚂蚁能叼起大种子,小蚂蚁则叼小种子。
④作为蚁播植物的老大哥,种类庞大的紫堇(jǐn)属植物有独特的播种手段。它们有长短两种类型的果荚。成熟时,长果荚从果柄处裂开,把种子丢到脚下让蚂蚁来捡;短果荚则是个暴脾气,裂开时果皮会瞬间翻脸,把种子发射出去,这样就可以让不同族群的蚂蚁捡到种子,把生命传播到另外的区域。
⑤除了“发射种子”以外,也有植物利用风力,让种子飞到不同的区域。像蓟(jì)草的种子,能依靠头上一撮(zuǒ)类似蒲公英那样的冠毛,实现自由飞翔。按理说,有这个操作传播就不是问题了。但它们在着陆后,把冠毛一脱,就露出里面小小的油质体,还要让蚂蚁再捎上一程,到达目的地才心满意足。这就像我们坐了趟飞机,再来趟大巴一样。
⑥植物给蚂蚁提供食物,而蚂蚁将种子传播出去,二者相互合作,就像拼图一般天然契合。植物的生存智慧还有更多秘密等待我们探索发现。
(选文有删改)
10.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前赴后继:
(2)心满意足:
11.下面对“蚁播植物”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
A.“蚁播植物”是被蚂蚁当做食物的草本植物。
B.“蚁播植物”是利用蚂蚁来传播种子的草本植物。
C.“蚁播植物”是像蚂蚁一样移动的草本植物。
12.请你借助第②自然段的首句,说说这一自然段的大意。(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13.请你根据蚁播植物传播种子的手段,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手段一 ①在种子上附带一块 ,还提供 的形式。
手段二 ② 把种子丢到脚下, 果皮裂开,把种子发射出去。
手段三 ③借助 ,让种子 。
14.有位同学阅读文章时在下面三个词语旁边分别批注了“有趣”,请你从下面的三个词中任选一个,分析他这样批注的原因。
蚁口众多 屁颠屁颠 暴脾气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十七孔桥
在颐和园里有一座闻名世界的石拱桥,叫十七孔桥,它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
十七孔桥非常坚固。它全长150米,宽8米,全部是用石头砌成的。中间可行车马,桥的两边是人行道。为什么把这座桥叫作十七孔桥呢?因为它有十七个桥孔。十七个桥孔中,第九孔最大,由中间往两边变小,形成了一个“弓”形,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间,状若长虹卧波。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十分美观。桥的两头各有两只猛兽,形象威猛,十分生动。桥的两边有白玉栏杆,共有一百多个望柱,这些望柱上雕 刻着许多精美的小狮子,有的回首遥望,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嬉戏玩耍……真像活了一样。据说十七孔桥上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卢沟桥上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15.短文中画“ ”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引出下文 C.总结上文
16.短文第2自然段,围绕中心句“ ”,依次写了十七孔桥的 、 、 以及得名原因,突出了桥“ ”的特点。
17.下面对短文第3自然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抓住了十七孔桥“美观”的特点来写,结构上采用了分总结构。
B.本段中作者依次描写了十七孔桥的桥头、栏杆上的望柱、望柱上精美的图案。
C.本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小狮子的图案,写出了这座桥的“美观”。
18.合理的想象,能帮助我们把事物写具体,请你发挥想象,续写小狮子的样子。
有的 ,有的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节
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到了西汉,汉武帝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卖年画春联的,有卖灯笼爆竹的,有卖窗花脸谱的……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大年……
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鞭子。“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鞭子演变而来的。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19.第③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0.第④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下面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 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
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 D.清楚地介绍“年”怕什么
21.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
2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
(2)“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 )
(3)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只是为了庆祝丰收。( )
参考答案:
1.身体各个器官的结构特点 脚爪很强壮 嘴呈钩状 听觉异常灵敏。 2.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猫头鹰的动作快速。 3.不能去掉。将近表示大概,去掉就变成了准确的数字,和原文意思不符,体现不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4.一只田鼠鬼鬼祟祟地溜了出来,它的爪子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刚好被猫头鹰发现了,它闪电般地飞过去,用锐利的爪子按住了田鼠,就这样,田鼠被又尖又硬的嘴巴叼走了。
【解析】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它的脖子十分的灵活”,第⑤自然段中“猫头鹰的飞行几乎是无声的”,第⑥自然段中“猫头鹰的晚上的视力非常好”,第⑦自然段中“猫头鹰的听力非常发达”,第⑧自然段中“当然,猫头鹰能大量捕捉田鼠,还得益于它那锋利的嘴和爪子”,第⑨自然段中“猫头鹰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可知,作者是从猫头鹰有灵活的脖子、能无声地飞行、晚上的视力非常好、听力非常发达、有锋利的嘴和铁钩似的爪子及聪明的头脑来说明猫头鹰捕起食来易如反掌的。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它就像离弦的箭似的俯冲过去,用铁钩似的爪子把田鼠抓起。”可知,句子把“猫头鹰”比作了“离弦的箭”,爪子比作了“铁钩”,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当时抓田鼠的样子,从而突出了猫头鹰的动作迅速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将近”表示估计、推测之意并不完全准确。结合第⑩自然段中“一只一天可吃掉将近三十只田鼠”可知,“将近”在句中表示一只猫头鹰一天可以吃接近三十只田鼠,若去掉的话,就会变成“生活在农场附近的猫头鹰,一只一天可吃掉三十只田鼠”,表示肯定的语气,与实际不符,就体现不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故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因为猫头鹰的视觉和听觉都非常发达,所以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去进行想象拓展即可。
如:猫头鹰衔来一些干草或枯枝放在雪地上,田鼠在雪地奔跑时的“沙沙”声,引起猫头鹰的警觉,一个俯冲下来便会抓个正着。
5. 饼 馒头 面条 水饺 6. 晋 唐 宋 元 明 7.虽然 但是 8. × × 9.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爱护百姓的人。
【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概括。
联系文章第①段“‘饼’是古人对面食的总称,蒸的叫蒸饼,烤的叫烧饼,撒上芝麻的叫胡饼,下在汤里的叫汤饼”,第②段“‘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第③段“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第④段“水饺,古时叫馄饨,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这四个句子分别概括了文章四个段落介绍的食物:饼、馒头、面条和水饺。
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概括。
联系文章第③段“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又叫‘钉’,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代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可知,这个段落介绍了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面条的演变过程。
7.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的使用。
需要填写关联词的句子在文中第④段“碗里盛的饺子( )已经干了,( )仍很完整”。其中,“已经干了”和“仍很完整”是转折关系,因此填写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8.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1)根据文章第①段“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可知,“饼”字最早出现于《墨子》一书中。题干叙述错误。
(2)根据文章第②段“‘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要想渡过泸水,需用49颗人头作为供品才可以过河。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可知,“馒头”的传说与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渡过泸水有关,题干叙述错误。
9.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文章第②段“‘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要想渡过泸水,需用49颗人头作为供品才可以过河。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可知,诸葛亮是一个爱惜百姓生命、足智多谋的人。
10. 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这里是说蚁播植物给蚂蚁一些好处(油质体),蚂蚁们就连续不断地为它们传播种子。 非常满足。这里是说蓟草被风吹到地上后还要露出油质体,吸引蚂蚁再把自己移动到目的地才会满足。 11.B 12.蚂蚁家里“蚁口众多”,对食物的需求很大,蚁播植物只要来点“小恩小惠”就能让蚂蚁前赴后继地给它们干活。 13. 油质体 多种多样 长果荚 短果荚 风力 飞到不同区域 14.我选“蚁口众多”,“蚁口众多”化用“人口众多”,形象地表明了蚂蚁的数量之多,把形容人口数量的词语套用在了蚂蚁身上,活泼有趣,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解析】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结合第②自然段“蚂蚁家里‘蚁口众多’,对食物的需求很大,蚁播植物只要来点‘小恩小惠’就能让蚂蚁前赴后继地给它们干活。”可知,“前赴后继”是指蚁播植物给点‘小恩小惠’就能让蚂蚁连续不断地给它们干活。赴:冲上去;继:跟上来。“前赴后继”的意思: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2)结合第⑤自然段“但它们在着陆后,把冠毛一脱,就露出里面小小的油质体,还要让蚂蚁再捎上一程,到达目的地才心满意足。”可知,“心满意足”在文中形容蓟草露出油质体,还要让吸引蚂蚁再捎上一程,到目的地才会满足。心满意足:心愿满足,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
11.本题考查对短语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我们知道尽管植物无法移动,但它们可以灵活地借力播种。部分草本植物选择利用小小的蚂蚁来传播种子,这类植物有一个专有名词——蚁播植物。”可知,“蚁播植物”是利用蚂蚁来传播种子的草本植物。
故选B。
12.本题考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
结合第②自然段“比如在种子上附带一块营养丰富的‘大肥肉’——油质体,蚂蚁就会屁颠屁颠地把种子搬走。”可知,写了蚁播植物在种子上附带油质体,蚂蚁就会很奋勇、很乐意的搬走种子,是围绕“蚂蚁家里‘蚁口众多’,对食物的需求很大,蚁播植物只要来点‘小恩小惠’就能让蚂蚁前赴后继地给它们干活。”这句话来写的。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比如在种子上附带一块营养丰富的‘大肥肉’——油质体,蚂蚁就会屁颠屁颠地把种子搬走。”和第③自然段“油质体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是为了方便蚂蚁叼起种子。”可知,蚁播植物传播种子的第一种手段是:在种子上附带一块油质体,还提供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第④自然段“它们有长短两种类型的果荚。成熟时,长果荚从果柄处裂开,把种子丢到脚下让蚂蚁来捡;短果荚则是个暴脾气,裂开时果皮会瞬间翻脸,把种子发射出去,这样就可以让不同族群的蚂蚁捡到种子,把生命传播到另外的区域。”可知,蚁播植物传播种子的第二种手段是:长果荚把种子丢到脚下,短果荚果皮裂开,把种子发射出去;结合第⑤自然段“除了‘发射种子’以外,也有植物利用风力,让种子飞到不同的区域。”可知,蚁播植物传播种子的第三种手段是:借助风力,让种子飞到不同的区域。
14.本题考查阅读方法。
解答本题时,需结合短文内容,从所给词语中任选一个,分析批注其原因,只要合理即可。
如:我选“屁颠屁颠”,把蚂蚁赋予了人的动作,当作人来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蚂蚁为了种子上附带的“大肥肉”——油质体,非常乐意搬走种子的场景,非常可爱有趣。
15.A 16. 十七孔桥非常坚固 长度和宽度 用料 桥面设计 坚固 17.A 18. 示例:低着头,好像在倾听桥下的流水声 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里,好像在熟睡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十分美观。”是一个过渡句。其中“坚固”承接了上文,“美观”引出了下文,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故选A。
16.本题考查找中心句和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第2自然段,可知文段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这是文段的中心句。“全长150米,宽8米”介绍了十七孔桥的长和宽,“全部是用石头砌成的”写的是十七孔桥的用料,最后几句话写的是十七孔桥的桥面设计,这些描写都突出了十七孔桥坚固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第3自然段是围绕“这座桥十分美观”写的,采用的是总分结构,故而“采用分总结构”的说法是错误的。
B.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桥的两头各有两只猛兽,形象威猛,十分生动。”写的是桥头,“桥的两边有白玉栏杆,共有一百多个望柱”写的是栏杆上的望柱,“这些望柱上雕 刻着许多精美的小狮子,有的回首遥望,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嬉戏玩耍……真像活了一样。”写的是望柱上精美的图案。故说法正确。
C.“有的回首遥望,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嬉戏玩耍……”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小狮子的图案,突出了这座桥美观的特点。故说法正确。
故选A。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把小狮子的样子描写出来即可。
示例:有的小狮子躲在大狮子后面,好像在玩有趣的游戏,有的小狮子可能太调皮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摁在地上。
19.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20.A 21.传说中“年”是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吃人。有一次“年”被牧童甩鞭子的声音吓跑了,因此人们知道了“年”怕响,后来牧童赛鞭子就演变成了放爆竹。 22. × √ ×
【解析】19.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
中心句是一段话的中心,一般在开头或者结尾。第③段是围绕春节的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来写,因此“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20.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四自然讲述抵御“年”的方法。结合“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可知,作者运用“如”“又如”“再如”来列举出“过年的习俗”。这样能让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故选:A。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可知,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是因为“年”是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吃人。
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结合“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可知,并不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说法错误。
(2)结合“‘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可知,“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说法正确。
(3)结合“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可知,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既准备同猛兽搏斗又为了庆祝丰收。说法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