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表现手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表现手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09:30:43

文档简介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表现手法
一、单选题
1.对下面课文内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的。
B.大雁一但起程就不在回去说明大雁对时间判断得非常准确,从无失误。
C.第三自然段介绍的是11月份大雁的行动,作用是与三月时大雁的活动形成对比,突出三月大雁的自由;结构上属于插入语段。
D.作者和他的学生发现大雁单只的是丧失亲人的幸存者,他们为这一发现而自豪。
2.对《范进中举》写作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周围的各种人物在他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将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B.文中多次使用肖像描写,如“方面大耳”“尖嘴猴腮”,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范进发疯的情节,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用众人的反应,烘托范进的疯狂,把范进发疯的丑态表现得十分充分。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句运用了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胡屠户的恭敬殷勤,取得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3.(2020八上·通榆期末)下而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不吵嘴。”
B.《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C.《中国石拱桥》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茅以异。
D.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4.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5.下列各句的表达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的是一位电车工人回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
B.鲁迅先生对一个普通工人的态度,实质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态度。
C.本文对鲁迅作了三次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D.本文所写的事情极其不平常,具有典型意义,大中见小,于细微处反映鲁迅的伟大品格。
6.(2023七上·淮滨开学考)下列诗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7.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二、填空题
8.写宙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的价钱用的手法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9.根据课文《 枣儿 》内容填空。
全剧运用   手法,围绕着“   ”展开情节,描写了   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   、男孩对   的拳拳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剧烈深刻的社会变迁给人们的   观念、   方式带来的碰撞和考验。
10.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   、风度气质、   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   、   、   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   和   ,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语言具有   的特点,运用了    和     的手法,许多话都是正话反说的“反话”,情节荒谬,极具讽刺意味
12.(2022·宁波模拟)按要求填空。
讽刺手法在小说写作中比较常见,含蓄巧妙,又耐人寻味。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①   》一文,借批判猫的谄媚、暴虐,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描写②   在服丧期间拜访汤公,之前在席上见到银镶杯箸不肯动筷,之后却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将封建社会读书人虚伪圆滑的形象用讽刺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13.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前半部分写他   ,后半部分写他   ,揭示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   之情。
14.读《悬岩边的树》,本诗突出的写作手法是   
15.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作者采用   的表达技巧,抒发了   的伤感情绪。
16.《江雪》这首诗用   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17.《沁园春·雪》上阕描绘的是一幅   图。其中属于静态描写的有   ,属于动态描写的有   。
18.《沁园春·雪》上阕中属于虚写的句子是   。
19.《沁园春 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   ,   。
20.读《简·爱》,小说以   叙述,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气氛灵异,   迭起。
2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22.文学常识填空: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关于   的神话传说,课文借助于丰富
新奇的联想和   ,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这首诗重在表现诗人   、
   、   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   的创作特色。
23.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①冬天像   
②老师的话像   
③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①为题凑②,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⑤以姜枣,荐⑥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楩枫豫章:都是名贵的木头。②题凑:护棺的木块。③穿圹:挖掘墓穴。④太牢:指古代最高的祭礼。⑤赍:调配。⑥荐:加快。
2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指南 解释
王惊而问其故 参考成语法:无缘无故 ①   
左右争之 查阅字典法:A.争夺,力求得到;B.竞争;C.争辩、争论;D.直言规劝,后来写作“诤”。 ②   (填序号)
置之华屋之下 课内迁移法:且焉置土石 ③   
衣以文绣 语境推断法:本义为“衣服” ④   
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马 病 肥 死 使 群 臣 丧 之 欲 以 棺 椁 大 夫 礼 葬 之。
26.小柯为文中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时,在优孟的话语前加了“笑”这一修饰语,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27.《史记》以刻画人物见长,请联系《周亚夫军细柳》,结合文本分析两文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苏秦刺股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9.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全石以为底
C.待燧动而焰发 人不知而不愠
D.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31.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四、诗歌鉴赏
32.(2011·恩施)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差别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1)“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2)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兼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3.诗歌开头从“蒹葭”写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4.有人有物方为图景。请品读《蒹葭》中的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内容,概括男主人公(追求者)的形象。
3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
[甲]葡萄①
[唐]韩 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②,
莫辞添竹引龙须③。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②马乳:葡萄的一个优良品种。 ③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乙]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丙]龙 说
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③,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⑤,汩⑥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 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⑦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⑧。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嘘:喷吐。 ②茫洋穷乎玄间:茫洋,深远广大。 穷,尽,到达。 玄,幽远。 ③薄日月,伏光景:薄,靠近,逼近。 伏,遮蔽,隐藏。 景,同“影”。 ④感:同“撼”,撼动。 ⑤水下土:指云化为雨,润泽大地万物。 ⑥汩:本指水流的样子,此处作动词,淹没。 ⑦为:造,创造。 ⑧既曰龙,云从之矣:既然叫作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
36.下列成语中“策”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出谋划策 B.策马扬鞭 C.束手无策 D.挟策读书
37.小文对于《龙说》中“信不可欤”的“信”不理解。 请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帮他为此句中的“信”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  )
A.的确,确实 B.信用,守信用 C.随意,任凭
38.小文同学在阅读完这三则古诗文后,整理出以下表格,进行梳理与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并将表格补充完整。
题 目 描写的对象 对象的特点 象征的形象 表达的思想情感
《葡萄》 葡萄 正在生长,但需要人 牵引枝条。        
《马说》 千里马 能一日千里,但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现。 被埋没的人才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龙说》 龙     选贤举能的明君    
通过梳理探究,韩愈的这三篇诗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共同特点 请写出你的发现:   
39.小文发现了不少课内的文章也能用第41题的表格进行梳理与探究。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用这样的表格来进行梳理探究 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 鲁迅《社戏》、刘成章《安塞腰鼓》
B. 陶渊明《桃花源记》、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文章线索;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对比
【解析】【分析】ABC正确。D 他们为这一发现而自豪"错。"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范进中举;对比;讽刺;外貌描写;夸张
【解析】【分析】范进发疯的情节,既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又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小说的写作技巧有对比衬托、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3.【答案】C
【知识点】象征;新闻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C《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茅以昇。C项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衬托
【解析】【分析】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文章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一面;以小见大
【解析】【分析】《一面》这篇课文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以小见大”手法 “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故D错误。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写作方法的掌握。
6.【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运用讽喻的手法,暗含着对唐代专权的官宦制度的讽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赞美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表现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以及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暗用典故,把山水化为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人品格的高洁;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借景抒情,明写月光、桂花等,暗写诗人望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称“寄意于物”,即通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来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继而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一种写作方法。
7.【答案】B
【知识点】春;寓情于景;借物喻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结尾的三段,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比,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所以B项中“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不可脱离它所在的段落,也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篇目,否则的话很可能就会片面理解,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8.【答案】对照;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知识点】对比
【解析】【分析】审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的价钱用的是对照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一个银元”:“还要贵一点”与“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对照,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故答案为:对照;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作用的能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答案】象征;枣儿;老人和男孩;儿子;父亲;思想;生活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象征;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枣儿》是当代剧作家孙鸿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曾经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 ,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来的碰撞的考验。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故答案为:象征;枣儿;老人和男孩;儿子;父亲;思想;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掌握和内容的整体感知。要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对文章内容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然后对照要求答题即可。
10.【答案】(1)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正衬;反衬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衬托;反衬
【解析】【分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生长环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莲的体形香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莲花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说菊花是隐逸者,牡丹是富贵者,莲花是君子。
(3)这篇短文作者通过描写莲,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趋炎附势,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而菊花比喻隐逸者,属于正衬。牡丹比喻富贵者,属于反衬。
故答案为:⑴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⑶正衬 反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11.【答案】幽默;夸张;比喻
【知识点】黑羊;幽默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从作品语言和写作方法方面来解答,根据作者对情节的设计和叙述方式来理解,按题干中的要求概括填答。
【点评】本文语言具体幽默的特点和讽刺的效果,学习时要注意欣赏。
12.【答案】狗·猫·鼠;范进
【知识点】讽刺;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朝花夕拾》;《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讽刺手法在小说写作中比较常见,含蓄巧妙,又耐人寻味。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借批判猫的谄媚、暴虐,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描写范进在服丧期间拜访汤公,之前在席上见到银镶杯箸不肯动筷,之后却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将封建社会读书人虚伪圆滑的形象用讽刺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①狗·猫·鼠;②范进
【点评】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解答本题依据对名著作品的了解和识记的常识知识作答即可。
13.【答案】欲扬先抑;平庸丑陋的外表;非同寻常的眼睛;崇敬、赞美
【知识点】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写法的理解。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后半部分写他非同寻常的眼睛,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法。从而深刻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欲扬先抑;平庸丑陋的外表;非同寻常的眼睛;崇敬、赞美
【点评】表达者想褒扬某个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就是欲扬先抑。
14.【答案】托物言志
【知识点】悬岩边的树;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歌内容,根据作者所托“悬岩边的树”这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即可了解本诗的写作手法为“托物言志”。
【点评】“托物言志”是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5.【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春光流恋和惜别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梦令;借景抒情
【解析】【分析】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惜春情怀。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16.【答案】烘托
【知识点】江雪;渲染烘托
【解析】【分析】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17.【答案】北国雪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沁园春·雪;动静相衬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上阕内容,根据所写景物来概括。按题干中的提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找到相关诗句填答即可,注意“惟”“莽”“滔”“驰”“蜡”“象”“试”几字不要写错。
【点评】 此类分析诗歌内容题,熟悉诗歌内容和写作方法即可解答,学习时多阅读诗歌,理解内容要点。
18.【答案】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知识点】沁园春·雪;虚实结合
【解析】【分析】 所谓“虚写”,即是写想像之景或物。作者眼前是“飞雪冰封”之意,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作者的想象。
【点评】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把握。
19.【答案】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知识点】沁园春·雪;虚实结合
【解析】【分析】虚写的句子指的是作者想象的句子。“须晴日”,要等到晴天才能看到,故属于想象,属于虚写。
【点评】考查对虚写的理解。
20.【答案】第一人称;悬念
【知识点】简爱;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设置悬念
【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不难填出。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气氛灵异,悬念迭起。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能力。
21.【答案】抒情议论;散文
【知识点】寓情于景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文“记”这种文体。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体的理解。
22.【答案】牛郎织女;想象;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浪漫主义
【知识点】天上的街市;联想想象;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故答案为:牛郎织女; 想象;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浪漫主义。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
23.【答案】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知识点】荷叶母亲;金色花;联想想象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把“音乐”比作“泉水”,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想象音乐的作用,然后仿照例句调动记忆和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联想的相关性和想象的合理性。另外,还要注意联想的通俗性。
【点评】本题考查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联想分为同向联想、逆向联想、多角度联想;“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这两种思维能力在写作中非常重要,他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这两种能力。
【答案】24.原因、缘故;D;放置、安放、安置;穿(衣)、披着(衣服)
2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6.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此时楚王的爱马死了,楚王正伤心,而且优孟是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要以更高的规格葬马,以引起楚庄王的反思,所以话要说得严肃认真,以期楚庄王认真倾听自己的意见。
示例二:合适。理由:文章提到优孟“常以谈笑讽谏”,擅长在笑谈中进行劝谏。此处的“笑”不仅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符合优孟的身份和行事风格。
27.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都在对比中彰显人物性格。比如《优孟哭马》中“左右”直谏失败与优孟讽谏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优孟的诙谐机智;而《周亚夫军细柳》中通过文帝在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和在细柳营处处受阻作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文言文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实际上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延伸,两者考查的知识点都是相同相通的。学生需在课内知识学习中掌握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基本句式、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据此即可判断出朗读的语气。
(4)本题考查对对比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用:运用对比,将什么和什么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什么的情况,从而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被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
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
庄王说:“怎么做?”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以至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
楚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筑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鬲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当时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闻这件事。
24.第1空,无缘无故的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由此知道问其故就是问其中的原因;第2空,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是身边的人规劝他,故选D;第3空,且焉置土石意思是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置是放置安放的意思,这里也是放在华丽的房屋下;第4空,衣本是名词衣服,这里应是动词穿衣。
故答案为:
第1空、原因、缘故
第2空、D
第3空、放置、安放、安置
第4空、穿(衣)、披着(衣服)
25.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
故答案为: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6.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楚王的马死了,楚王很伤心,孟优顺着楚王的意思要以高规格来葬马以引起楚王的反思,所以不宜“笑”,而应严肃。当然,孟优常“以笑讽谏”,用“笑”也可缓和紧张气氛,也符合人物性格,也可以。注意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此时楚王的爱马死了,楚王正伤心,而且优孟是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要以更高的规格葬马,以引起楚庄王的反思,所以话要说得严肃认真,以期楚庄王认真倾听自己的意见。示例二:合适。理由:文章提到优孟“常以谈笑讽谏”,擅长在笑谈中进行劝谏。此处的“笑”不仅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符合优孟的身份和行事风格。
27.周亚夫军细柳》中通过文帝在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和在细柳营处处受阻作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本文“左右争之”失败,而孟优劝谏成功也是对比,所以两篇文章刻画人物相同的手法就是对比。故答案为: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都在对比中彰显人物性格。比如《优孟哭马》中“左右”直谏失败与优孟讽谏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优孟的诙谐机智;而《周亚夫军细柳》中通过文帝在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和在细柳营处处受阻作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
【答案】28.大腿;懂得道理
29.A
30.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31.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类比;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说理方法。说理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假设法、因果法、类比法。理解AB两句大意,分析说理方法,理解两句话强调的内容及作用即可。
【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28.①翻译为: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大腿读书。 股,大腿
②翻译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知道,懂得道理
故答案为:大腿、懂得道理
29.A翻译为: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虽,虽然
翻译为: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虽,虽然
B翻译为: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以,来
翻译为: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把,用
C翻译为:但要石敲打才能发火。而,表顺承
翻译为: 当别人不了解或不认同我的观点时,我并不会感到生气或怨恨。而,表转折
D翻译为: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为,成为
翻译为: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为,替
故答案为:A
3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夫、情、迁移、以、学、饬”。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情,情趣。迁移,有差异。以,用。学,学习。饬,修养。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31.A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翻译为: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类比从正面论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翻译为:《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类比从反面论述,引用名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32.【答案】(1)“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2)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对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要结合诗句仔细揣摩。第一小节中的鸟儿是倦怠的,所以想休息。第二小节的鸟儿充满了活了,因为还不会飞行,对飞行充满了期待。
(2)本题考查诗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好处,解答时应在理解诗歌象征意义的基础上作答。本诗通过鸟儿飞行告诫人们,生活中应有张有弛,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无所畏惧。所以前一小节是为后一小节服务的,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为的是突出本诗的寓意。
故答案为:(1)“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2)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点评】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本诗借助“鸟”的意象,写出了鸟儿所遇到的两种情形。一是飞行久了会倦怠,二是学飞时会充满力量想振翅高飞。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诫人们,生活中应有张有弛,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无所畏惧。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境,结合诗句理解诗歌的寓意。做好本题要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象,并借助意象理解诗歌的寓意。
【答案】33.以景起兴,引出诗中所味的对象——伊人,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诗中主人公的怅惘心情。
34.示例:对爱情坚定、执着。不论时间如何推移,他都深爱着“伊人”,不变心;不论道路多么艰险,他都无所畏惧,不动摇。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类比;衬托;联想想象;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首先要读懂诗意,其次要清楚诗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赋比兴,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诗意,结合具体的诗句,以及诗歌主旨,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3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接着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属于起兴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对心上人的追求。“白露”“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了地点是在水边,整句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
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故答案为: 以景起兴,引出诗中所味的对象——伊人,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诗中主人公的怅惘心情。
34.根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可以看出男主人公追求“伊人”时的急切心情;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可见男主人公等待“伊人”的过程之
漫长,但他并未因时间而改变心意,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坚定态度;根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看出追求路上困难重重,但男主人公没有放弃,可见他追求“伊人”的执着信念和无畏态度;
故答案为: 对爱情坚定、执着。不论时间如何推移,他都深爱着“伊人”,不变心;不论道路多么艰险,他都无所畏惧,不动摇。 (言之有理即可)
35.【答案】(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古讽今
【解析】【分析】(1)ACD分析正确。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运用的不是反问的修辞手法,而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在这首词里,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判断正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诗歌的主旨,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答案】36.B
37.A
38.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自己);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39.示例:选 B。 因为 B选项中的文章均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在黑暗动荡年代铸造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之梦,激励后人为了美好不断追求(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借幽美、静寂的小石潭,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失意孤独之情(怀才不遇)。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象征;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解释词语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翻查工具书,考试时结合语境,从词语的构成和上下文语意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然后具体探究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了写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时要读懂所给语句,理解文意,找准两者的比较点,准确把握相关内容,有条理地表述。
参考译文:
【甲】: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干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干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干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喝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丙】: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并不是由龙赋予其神灵。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邀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河!
36.“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意思:鞭打。
A.出谋划策:制定计谋。策,策略。
B.策马扬鞭:举起马鞭驱赶马儿。策,鞭打。
C.束手无策:手被绑住,无法解脱,一点办法页没有。策,计策;
D. 挟策读书:夹持竹简读书。策,竹简。
故答案为:B。
37.“信不可欤”句意:实在是不行的啊。信,的确,确实。
故答案为:A。
38.第一空,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强调了葡萄的生长需要有人为他牵引枝条。由物及人,人如果要想有所发展,同样需要有人给以援引。故葡萄象征着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联系写作背景“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可知,葡萄也象征着诗人自己;
第二空,联系写作背景“元和元年二人遇教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结合诗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可知,表现了作者仕途坎坷,希望有人给以援引和帮助的心情;
第三空,根据《龙说》中的“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可知,龙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第四空,根据龙与云的关系,说明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
第五空,这三篇文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无论是葡萄、千里马还是龙,都有自己特定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象征手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这种象征物之中。故三篇诗文的共同点是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故答案为: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自己);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39.本题要求说明用表格梳理与探究的理由。
A.鲁迅《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刘成章《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两文没有相似之处,故不适合用这样的表格进行梳理探究。
B.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柳宗元《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恰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听到“如鸣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以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一乐一忧,正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两文都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思想。故可用这样的表格进行梳理探究。
故答案为:示例:选 B。 因为 B选项中的文章均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在黑暗动荡年代铸造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之梦,激励后人为了美好不断追求(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借幽美、静寂的小石潭,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失意孤独之情(怀才不遇)。
1 / 1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表现手法
一、单选题
1.对下面课文内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的。
B.大雁一但起程就不在回去说明大雁对时间判断得非常准确,从无失误。
C.第三自然段介绍的是11月份大雁的行动,作用是与三月时大雁的活动形成对比,突出三月大雁的自由;结构上属于插入语段。
D.作者和他的学生发现大雁单只的是丧失亲人的幸存者,他们为这一发现而自豪。
【答案】D
【知识点】文章线索;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对比
【解析】【分析】ABC正确。D 他们为这一发现而自豪"错。"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2.对《范进中举》写作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周围的各种人物在他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将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B.文中多次使用肖像描写,如“方面大耳”“尖嘴猴腮”,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范进发疯的情节,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用众人的反应,烘托范进的疯狂,把范进发疯的丑态表现得十分充分。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句运用了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胡屠户的恭敬殷勤,取得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答案】C
【知识点】范进中举;对比;讽刺;外貌描写;夸张
【解析】【分析】范进发疯的情节,既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又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小说的写作技巧有对比衬托、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3.(2020八上·通榆期末)下而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不吵嘴。”
B.《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C.《中国石拱桥》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茅以异。
D.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答案】C
【知识点】象征;新闻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C《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茅以昇。C项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4.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答案】B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衬托
【解析】【分析】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文章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5.下列各句的表达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的是一位电车工人回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
B.鲁迅先生对一个普通工人的态度,实质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态度。
C.本文对鲁迅作了三次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D.本文所写的事情极其不平常,具有典型意义,大中见小,于细微处反映鲁迅的伟大品格。
【答案】D
【知识点】一面;以小见大
【解析】【分析】《一面》这篇课文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以小见大”手法 “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故D错误。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写作方法的掌握。
6.(2023七上·淮滨开学考)下列诗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运用讽喻的手法,暗含着对唐代专权的官宦制度的讽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赞美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表现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以及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暗用典故,把山水化为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人品格的高洁;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借景抒情,明写月光、桂花等,暗写诗人望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称“寄意于物”,即通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来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继而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一种写作方法。
7.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答案】B
【知识点】春;寓情于景;借物喻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结尾的三段,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比,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所以B项中“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不可脱离它所在的段落,也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篇目,否则的话很可能就会片面理解,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二、填空题
8.写宙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的价钱用的手法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答案】对照;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知识点】对比
【解析】【分析】审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的价钱用的是对照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一个银元”:“还要贵一点”与“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对照,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故答案为:对照;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作用的能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根据课文《 枣儿 》内容填空。
全剧运用   手法,围绕着“   ”展开情节,描写了   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   、男孩对   的拳拳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剧烈深刻的社会变迁给人们的   观念、   方式带来的碰撞和考验。
【答案】象征;枣儿;老人和男孩;儿子;父亲;思想;生活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象征;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枣儿》是当代剧作家孙鸿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曾经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 ,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来的碰撞的考验。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故答案为:象征;枣儿;老人和男孩;儿子;父亲;思想;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掌握和内容的整体感知。要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对文章内容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然后对照要求答题即可。
10.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   、风度气质、   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   、   、   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   和   ,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正衬;反衬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衬托;反衬
【解析】【分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生长环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莲的体形香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莲花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说菊花是隐逸者,牡丹是富贵者,莲花是君子。
(3)这篇短文作者通过描写莲,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趋炎附势,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而菊花比喻隐逸者,属于正衬。牡丹比喻富贵者,属于反衬。
故答案为:⑴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⑶正衬 反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11.语言具有   的特点,运用了    和     的手法,许多话都是正话反说的“反话”,情节荒谬,极具讽刺意味
【答案】幽默;夸张;比喻
【知识点】黑羊;幽默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从作品语言和写作方法方面来解答,根据作者对情节的设计和叙述方式来理解,按题干中的要求概括填答。
【点评】本文语言具体幽默的特点和讽刺的效果,学习时要注意欣赏。
12.(2022·宁波模拟)按要求填空。
讽刺手法在小说写作中比较常见,含蓄巧妙,又耐人寻味。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①   》一文,借批判猫的谄媚、暴虐,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描写②   在服丧期间拜访汤公,之前在席上见到银镶杯箸不肯动筷,之后却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将封建社会读书人虚伪圆滑的形象用讽刺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答案】狗·猫·鼠;范进
【知识点】讽刺;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朝花夕拾》;《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讽刺手法在小说写作中比较常见,含蓄巧妙,又耐人寻味。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借批判猫的谄媚、暴虐,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描写范进在服丧期间拜访汤公,之前在席上见到银镶杯箸不肯动筷,之后却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将封建社会读书人虚伪圆滑的形象用讽刺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①狗·猫·鼠;②范进
【点评】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解答本题依据对名著作品的了解和识记的常识知识作答即可。
13.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前半部分写他   ,后半部分写他   ,揭示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   之情。
【答案】欲扬先抑;平庸丑陋的外表;非同寻常的眼睛;崇敬、赞美
【知识点】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写法的理解。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后半部分写他非同寻常的眼睛,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法。从而深刻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欲扬先抑;平庸丑陋的外表;非同寻常的眼睛;崇敬、赞美
【点评】表达者想褒扬某个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就是欲扬先抑。
14.读《悬岩边的树》,本诗突出的写作手法是   
【答案】托物言志
【知识点】悬岩边的树;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歌内容,根据作者所托“悬岩边的树”这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即可了解本诗的写作手法为“托物言志”。
【点评】“托物言志”是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5.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作者采用   的表达技巧,抒发了   的伤感情绪。
【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春光流恋和惜别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梦令;借景抒情
【解析】【分析】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惜春情怀。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16.《江雪》这首诗用   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答案】烘托
【知识点】江雪;渲染烘托
【解析】【分析】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17.《沁园春·雪》上阕描绘的是一幅   图。其中属于静态描写的有   ,属于动态描写的有   。
【答案】北国雪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沁园春·雪;动静相衬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上阕内容,根据所写景物来概括。按题干中的提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找到相关诗句填答即可,注意“惟”“莽”“滔”“驰”“蜡”“象”“试”几字不要写错。
【点评】 此类分析诗歌内容题,熟悉诗歌内容和写作方法即可解答,学习时多阅读诗歌,理解内容要点。
18.《沁园春·雪》上阕中属于虚写的句子是   。
【答案】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知识点】沁园春·雪;虚实结合
【解析】【分析】 所谓“虚写”,即是写想像之景或物。作者眼前是“飞雪冰封”之意,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作者的想象。
【点评】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把握。
19.《沁园春 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   ,   。
【答案】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知识点】沁园春·雪;虚实结合
【解析】【分析】虚写的句子指的是作者想象的句子。“须晴日”,要等到晴天才能看到,故属于想象,属于虚写。
【点评】考查对虚写的理解。
20.读《简·爱》,小说以   叙述,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气氛灵异,   迭起。
【答案】第一人称;悬念
【知识点】简爱;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设置悬念
【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不难填出。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气氛灵异,悬念迭起。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能力。
2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答案】抒情议论;散文
【知识点】寓情于景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文“记”这种文体。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体的理解。
22.文学常识填空: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关于   的神话传说,课文借助于丰富
新奇的联想和   ,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这首诗重在表现诗人   、
   、   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   的创作特色。
【答案】牛郎织女;想象;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浪漫主义
【知识点】天上的街市;联想想象;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故答案为:牛郎织女; 想象;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浪漫主义。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
23.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①冬天像   
②老师的话像   
③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   
【答案】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知识点】荷叶母亲;金色花;联想想象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把“音乐”比作“泉水”,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想象音乐的作用,然后仿照例句调动记忆和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联想的相关性和想象的合理性。另外,还要注意联想的通俗性。
【点评】本题考查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联想分为同向联想、逆向联想、多角度联想;“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这两种思维能力在写作中非常重要,他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这两种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①为题凑②,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⑤以姜枣,荐⑥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楩枫豫章:都是名贵的木头。②题凑:护棺的木块。③穿圹:挖掘墓穴。④太牢:指古代最高的祭礼。⑤赍:调配。⑥荐:加快。
2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指南 解释
王惊而问其故 参考成语法:无缘无故 ①   
左右争之 查阅字典法:A.争夺,力求得到;B.竞争;C.争辩、争论;D.直言规劝,后来写作“诤”。 ②   (填序号)
置之华屋之下 课内迁移法:且焉置土石 ③   
衣以文绣 语境推断法:本义为“衣服” ④   
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马 病 肥 死 使 群 臣 丧 之 欲 以 棺 椁 大 夫 礼 葬 之。
26.小柯为文中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时,在优孟的话语前加了“笑”这一修饰语,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27.《史记》以刻画人物见长,请联系《周亚夫军细柳》,结合文本分析两文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24.原因、缘故;D;放置、安放、安置;穿(衣)、披着(衣服)
2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6.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此时楚王的爱马死了,楚王正伤心,而且优孟是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要以更高的规格葬马,以引起楚庄王的反思,所以话要说得严肃认真,以期楚庄王认真倾听自己的意见。
示例二:合适。理由:文章提到优孟“常以谈笑讽谏”,擅长在笑谈中进行劝谏。此处的“笑”不仅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符合优孟的身份和行事风格。
27.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都在对比中彰显人物性格。比如《优孟哭马》中“左右”直谏失败与优孟讽谏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优孟的诙谐机智;而《周亚夫军细柳》中通过文帝在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和在细柳营处处受阻作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文言文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实际上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延伸,两者考查的知识点都是相同相通的。学生需在课内知识学习中掌握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基本句式、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据此即可判断出朗读的语气。
(4)本题考查对对比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用:运用对比,将什么和什么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什么的情况,从而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被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
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
庄王说:“怎么做?”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以至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
楚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筑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鬲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当时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闻这件事。
24.第1空,无缘无故的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由此知道问其故就是问其中的原因;第2空,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是身边的人规劝他,故选D;第3空,且焉置土石意思是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置是放置安放的意思,这里也是放在华丽的房屋下;第4空,衣本是名词衣服,这里应是动词穿衣。
故答案为:
第1空、原因、缘故
第2空、D
第3空、放置、安放、安置
第4空、穿(衣)、披着(衣服)
25.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
故答案为: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6.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楚王的马死了,楚王很伤心,孟优顺着楚王的意思要以高规格来葬马以引起楚王的反思,所以不宜“笑”,而应严肃。当然,孟优常“以笑讽谏”,用“笑”也可缓和紧张气氛,也符合人物性格,也可以。注意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此时楚王的爱马死了,楚王正伤心,而且优孟是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要以更高的规格葬马,以引起楚庄王的反思,所以话要说得严肃认真,以期楚庄王认真倾听自己的意见。示例二:合适。理由:文章提到优孟“常以谈笑讽谏”,擅长在笑谈中进行劝谏。此处的“笑”不仅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符合优孟的身份和行事风格。
27.周亚夫军细柳》中通过文帝在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和在细柳营处处受阻作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本文“左右争之”失败,而孟优劝谏成功也是对比,所以两篇文章刻画人物相同的手法就是对比。故答案为: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都在对比中彰显人物性格。比如《优孟哭马》中“左右”直谏失败与优孟讽谏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优孟的诙谐机智;而《周亚夫军细柳》中通过文帝在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和在细柳营处处受阻作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苏秦刺股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9.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全石以为底
C.待燧动而焰发 人不知而不愠
D.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31.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28.大腿;懂得道理
29.A
30.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31.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类比;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说理方法。说理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假设法、因果法、类比法。理解AB两句大意,分析说理方法,理解两句话强调的内容及作用即可。
【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28.①翻译为: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大腿读书。 股,大腿
②翻译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知道,懂得道理
故答案为:大腿、懂得道理
29.A翻译为: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虽,虽然
翻译为: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虽,虽然
B翻译为: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以,来
翻译为: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把,用
C翻译为:但要石敲打才能发火。而,表顺承
翻译为: 当别人不了解或不认同我的观点时,我并不会感到生气或怨恨。而,表转折
D翻译为: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为,成为
翻译为: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为,替
故答案为:A
3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夫、情、迁移、以、学、饬”。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情,情趣。迁移,有差异。以,用。学,学习。饬,修养。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31.A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翻译为: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类比从正面论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翻译为:《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类比从反面论述,引用名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四、诗歌鉴赏
32.(2011·恩施)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差别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1)“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2)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1)“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2)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对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要结合诗句仔细揣摩。第一小节中的鸟儿是倦怠的,所以想休息。第二小节的鸟儿充满了活了,因为还不会飞行,对飞行充满了期待。
(2)本题考查诗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好处,解答时应在理解诗歌象征意义的基础上作答。本诗通过鸟儿飞行告诫人们,生活中应有张有弛,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无所畏惧。所以前一小节是为后一小节服务的,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为的是突出本诗的寓意。
故答案为:(1)“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2)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点评】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本诗借助“鸟”的意象,写出了鸟儿所遇到的两种情形。一是飞行久了会倦怠,二是学飞时会充满力量想振翅高飞。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诫人们,生活中应有张有弛,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无所畏惧。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境,结合诗句理解诗歌的寓意。做好本题要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象,并借助意象理解诗歌的寓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兼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3.诗歌开头从“蒹葭”写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4.有人有物方为图景。请品读《蒹葭》中的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内容,概括男主人公(追求者)的形象。
【答案】33.以景起兴,引出诗中所味的对象——伊人,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诗中主人公的怅惘心情。
34.示例:对爱情坚定、执着。不论时间如何推移,他都深爱着“伊人”,不变心;不论道路多么艰险,他都无所畏惧,不动摇。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类比;衬托;联想想象;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首先要读懂诗意,其次要清楚诗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赋比兴,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诗意,结合具体的诗句,以及诗歌主旨,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3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接着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属于起兴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对心上人的追求。“白露”“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了地点是在水边,整句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
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故答案为: 以景起兴,引出诗中所味的对象——伊人,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诗中主人公的怅惘心情。
34.根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可以看出男主人公追求“伊人”时的急切心情;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可见男主人公等待“伊人”的过程之
漫长,但他并未因时间而改变心意,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坚定态度;根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看出追求路上困难重重,但男主人公没有放弃,可见他追求“伊人”的执着信念和无畏态度;
故答案为: 对爱情坚定、执着。不论时间如何推移,他都深爱着“伊人”,不变心;不论道路多么艰险,他都无所畏惧,不动摇。 (言之有理即可)
3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古讽今
【解析】【分析】(1)ACD分析正确。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运用的不是反问的修辞手法,而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在这首词里,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判断正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诗歌的主旨,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
[甲]葡萄①
[唐]韩 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②,
莫辞添竹引龙须③。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②马乳:葡萄的一个优良品种。 ③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乙]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丙]龙 说
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③,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⑤,汩⑥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 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⑦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⑧。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嘘:喷吐。 ②茫洋穷乎玄间:茫洋,深远广大。 穷,尽,到达。 玄,幽远。 ③薄日月,伏光景:薄,靠近,逼近。 伏,遮蔽,隐藏。 景,同“影”。 ④感:同“撼”,撼动。 ⑤水下土:指云化为雨,润泽大地万物。 ⑥汩:本指水流的样子,此处作动词,淹没。 ⑦为:造,创造。 ⑧既曰龙,云从之矣:既然叫作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
36.下列成语中“策”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出谋划策 B.策马扬鞭 C.束手无策 D.挟策读书
37.小文对于《龙说》中“信不可欤”的“信”不理解。 请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帮他为此句中的“信”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  )
A.的确,确实 B.信用,守信用 C.随意,任凭
38.小文同学在阅读完这三则古诗文后,整理出以下表格,进行梳理与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并将表格补充完整。
题 目 描写的对象 对象的特点 象征的形象 表达的思想情感
《葡萄》 葡萄 正在生长,但需要人 牵引枝条。        
《马说》 千里马 能一日千里,但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现。 被埋没的人才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龙说》 龙     选贤举能的明君    
通过梳理探究,韩愈的这三篇诗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共同特点 请写出你的发现:   
39.小文发现了不少课内的文章也能用第41题的表格进行梳理与探究。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用这样的表格来进行梳理探究 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 鲁迅《社戏》、刘成章《安塞腰鼓》
B. 陶渊明《桃花源记》、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案】36.B
37.A
38.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自己);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39.示例:选 B。 因为 B选项中的文章均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在黑暗动荡年代铸造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之梦,激励后人为了美好不断追求(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借幽美、静寂的小石潭,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失意孤独之情(怀才不遇)。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象征;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解释词语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翻查工具书,考试时结合语境,从词语的构成和上下文语意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然后具体探究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了写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时要读懂所给语句,理解文意,找准两者的比较点,准确把握相关内容,有条理地表述。
参考译文:
【甲】: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干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干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干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喝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丙】: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并不是由龙赋予其神灵。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邀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河!
36.“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意思:鞭打。
A.出谋划策:制定计谋。策,策略。
B.策马扬鞭:举起马鞭驱赶马儿。策,鞭打。
C.束手无策:手被绑住,无法解脱,一点办法页没有。策,计策;
D. 挟策读书:夹持竹简读书。策,竹简。
故答案为:B。
37.“信不可欤”句意:实在是不行的啊。信,的确,确实。
故答案为:A。
38.第一空,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强调了葡萄的生长需要有人为他牵引枝条。由物及人,人如果要想有所发展,同样需要有人给以援引。故葡萄象征着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联系写作背景“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可知,葡萄也象征着诗人自己;
第二空,联系写作背景“元和元年二人遇教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结合诗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可知,表现了作者仕途坎坷,希望有人给以援引和帮助的心情;
第三空,根据《龙说》中的“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可知,龙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第四空,根据龙与云的关系,说明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
第五空,这三篇文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无论是葡萄、千里马还是龙,都有自己特定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象征手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这种象征物之中。故三篇诗文的共同点是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故答案为: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自己);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39.本题要求说明用表格梳理与探究的理由。
A.鲁迅《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刘成章《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两文没有相似之处,故不适合用这样的表格进行梳理探究。
B.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柳宗元《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恰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听到“如鸣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以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一乐一忧,正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两文都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思想。故可用这样的表格进行梳理探究。
故答案为:示例:选 B。 因为 B选项中的文章均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在黑暗动荡年代铸造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之梦,激励后人为了美好不断追求(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借幽美、静寂的小石潭,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失意孤独之情(怀才不遇)。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