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壹(yī) 幽邃(suì) B.篁(huáng)竹 清冽(liè)
翕(xī)忽 为屿(yǔ)
C.为坻(chí) 为嵁(kān)
寂寥(liáo) 披拂(fú)
D.悄(qiāo)怆 龚(gōng)古
差(cī)互 珮(pèi)环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BC正确。D 悄(qiǎo)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
山川之美
【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项,第一个“为”是“作为”,第二个“为”是“对,向”,二者不同,A有误;
B两个“乃”均为连词,表承接;B无误;
C项第一个“乃”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意为“竟然,居然”,二者不同,C有误;
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它,指水声,第二个“之”为助词,的,二者不同,D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平日的积累,平时遇见常见多义词时可做笔记,勤于积累,时常复习,加强背诵。
3.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二、语言表达
4. (淮安单元测试)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 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答案】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设计景点名称,因此可以根据所学文章设置景点名称,如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写出了作者听见水声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因此可根据此景取名为“听水轩”。
故答案为: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设置景点名称或宣传标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看清题意,效仿题目所给示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作答时内容可以新颖,但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不能偏离题意。
三、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月考)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洄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四,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四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有改动)
【注释】①玦(jué):有缺口的玉环。②琅玕(lóng gān):似珠玉的美石。③潭泪: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并(ji):养菜。⑥舁(yú)夫:轿夫。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卷石底以出(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斗折蛇行( ) 西折纤秀长曲(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
7.【甲【乙】两文中,清幽的环境带给作者的感觉稍有不同:【甲】文中,作者认为“ ”,就“记之而去”;【乙】文中,作者看到两岸的竹柏,觉得“ ”。
8.【甲【乙】两文的首段分别对小石潭、浣花溪作了直接描绘,有何异同?
【答案】5.翻卷 ;依傍 ;像蛇那样;向西
6.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
7.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阴森
8.【甲】文首段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乙】文首段用“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有缺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美石,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出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汇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有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居在那儿罢了。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这条路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的“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5.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③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④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据此可知这几个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翻卷 ;依傍 ;像蛇那样;向西。
故答案为: 翻卷 ;依傍 ;像蛇那样;向西
6.关键词语:①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②苍然:郁郁葱葱的样子。尽:尽头。
故答案为: 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
7.根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第一空应填写: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根据“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可知第二空应填写:阴森。
故答案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阴森
8.“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意思是: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意思是: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有缺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出一派青碧色。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故答案为:【甲】文首段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乙】文首段用“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四、写作题
9.请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一篇半命题练笔。
要求:①题目:小石潭真 (只允许填一个字)。②200-- 300字。
【答案】小石潭真美
小石潭,那一汪明水,那一抹澄澈,便是我终生也难忘。
清晨,便沿着山丘向西走去,去那心中的小潭。此事,我四周都被竹树包围,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脚边,小鸟愉悦的歌声和着远远的水流声。十分悦耳,就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自然和谐乐章。
我穿过竹林后,忙着整理被树枝弄乱的头发。恍然抬首,看见了离自己五六米远的地方正是自己苦心要找的小水潭。我远远望去,水潭四周依然密布着柱子,但却多了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的景象。微风掠过,它们发出沙沙的声音荡入我耳中,荡走我心中的俗念,荡走我身上的凡尘!此时,我不禁想到了柳宗元的桃花源,自己眼前的这番景象又比世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逊色多少?
我迈着步子,向水潭走近。我惊讶地发现石潭底竟是以整块石头作为低,部分石头翻卷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岛国。再走近些瞧见了水中的小鱼。那水清澈见底,就好像西方的贝加尔湖那样没有杂质,又好像我们所仰望的天空那样纯白无暇。忽然,那水中的小鱼不动了,我心下疑惑:莫不是它们死了吧?我蹲下去,用手伸向它们。忽然他们用鱼尾拍打出水花向远处游去。那水花溅在我身上、脸上,弄得我好生凉快。我不禁发出了“咯咯”的笑声。经此一波折,我索性靠在林丛边。我四周环顾,发现周围没有村庄人烟。想到这儿,不禁冒出了把家搬到这里的想法。唉,但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
我坐在小石潭的旁边,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没有黑暗。我沉醉其中,迎接着新的世界来临。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点评】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壹(yī) 幽邃(suì) B.篁(huáng)竹 清冽(liè)
翕(xī)忽 为屿(yǔ)
C.为坻(chí) 为嵁(kān)
寂寥(liáo) 披拂(fú)
D.悄(qiāo)怆 龚(gōng)古
差(cī)互 珮(pèi)环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
山川之美
3.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语言表达
4. (淮安单元测试)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 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三、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月考)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洄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四,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四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有改动)
【注释】①玦(jué):有缺口的玉环。②琅玕(lóng gān):似珠玉的美石。③潭泪: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并(ji):养菜。⑥舁(yú)夫:轿夫。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卷石底以出(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斗折蛇行( ) 西折纤秀长曲(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
7.【甲【乙】两文中,清幽的环境带给作者的感觉稍有不同:【甲】文中,作者认为“ ”,就“记之而去”;【乙】文中,作者看到两岸的竹柏,觉得“ ”。
8.【甲【乙】两文的首段分别对小石潭、浣花溪作了直接描绘,有何异同?
四、写作题
9.请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一篇半命题练笔。
要求:①题目:小石潭真 (只允许填一个字)。②200-- 3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BC正确。D 悄(qiǎo)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项,第一个“为”是“作为”,第二个“为”是“对,向”,二者不同,A有误;
B两个“乃”均为连词,表承接;B无误;
C项第一个“乃”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意为“竟然,居然”,二者不同,C有误;
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它,指水声,第二个“之”为助词,的,二者不同,D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平日的积累,平时遇见常见多义词时可做笔记,勤于积累,时常复习,加强背诵。
3.【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答案】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设计景点名称,因此可以根据所学文章设置景点名称,如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写出了作者听见水声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因此可根据此景取名为“听水轩”。
故答案为: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设置景点名称或宣传标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看清题意,效仿题目所给示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作答时内容可以新颖,但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不能偏离题意。
【答案】5.翻卷 ;依傍 ;像蛇那样;向西
6.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
7.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阴森
8.【甲】文首段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乙】文首段用“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有缺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美石,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出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汇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有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居在那儿罢了。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这条路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的“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5.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③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④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据此可知这几个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翻卷 ;依傍 ;像蛇那样;向西。
故答案为: 翻卷 ;依傍 ;像蛇那样;向西
6.关键词语:①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②苍然:郁郁葱葱的样子。尽:尽头。
故答案为: 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
7.根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第一空应填写: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根据“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可知第二空应填写:阴森。
故答案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阴森
8.“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意思是: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意思是: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有缺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出一派青碧色。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故答案为:【甲】文首段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乙】文首段用“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9.【答案】小石潭真美
小石潭,那一汪明水,那一抹澄澈,便是我终生也难忘。
清晨,便沿着山丘向西走去,去那心中的小潭。此事,我四周都被竹树包围,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脚边,小鸟愉悦的歌声和着远远的水流声。十分悦耳,就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自然和谐乐章。
我穿过竹林后,忙着整理被树枝弄乱的头发。恍然抬首,看见了离自己五六米远的地方正是自己苦心要找的小水潭。我远远望去,水潭四周依然密布着柱子,但却多了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的景象。微风掠过,它们发出沙沙的声音荡入我耳中,荡走我心中的俗念,荡走我身上的凡尘!此时,我不禁想到了柳宗元的桃花源,自己眼前的这番景象又比世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逊色多少?
我迈着步子,向水潭走近。我惊讶地发现石潭底竟是以整块石头作为低,部分石头翻卷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岛国。再走近些瞧见了水中的小鱼。那水清澈见底,就好像西方的贝加尔湖那样没有杂质,又好像我们所仰望的天空那样纯白无暇。忽然,那水中的小鱼不动了,我心下疑惑:莫不是它们死了吧?我蹲下去,用手伸向它们。忽然他们用鱼尾拍打出水花向远处游去。那水花溅在我身上、脸上,弄得我好生凉快。我不禁发出了“咯咯”的笑声。经此一波折,我索性靠在林丛边。我四周环顾,发现周围没有村庄人烟。想到这儿,不禁冒出了把家搬到这里的想法。唉,但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
我坐在小石潭的旁边,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没有黑暗。我沉醉其中,迎接着新的世界来临。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点评】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