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0:34:2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C D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B C B
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兰州中山桥建设过程中使用钢材、水泥等材料,以及各类器材、设备,这些新型建材和机器的出现和使用得益于工业革命,即工业革命促进交通改善,故选D项;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材料讲述兰州中山桥的建设过程,并非建成后的影响,无法得出“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的结论,排除B项;20世纪初欧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并非支持中国发展,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葡萄来源于西域,狮子来源于非洲,唐代的铜镜中有这两种纹饰,可以佐证当时中外交流的事实,故选C项;由于葡萄和狮子都来自国外,所以其纹饰出现在唐代的铜镜中不能体现当时民族交融的密切,排除A项;狮子和葡萄的纹饰出现在铜镜中是作为装饰的,由“瑞兽以狮子为原形”可得,这是艺术加工,而不属于艺术写实,排除B项;开放包容的政策是中外交流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但这与题目主旨不具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隋朝以前常出现南北分治,美国刚建国时西部有独立倾向,但后来隋朝修建大运河,美国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南北分治或者独立倾向都很少或者不再出现,这表明技术发展使得交通运输业加强,两个政权都加强了对远方的控制力,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中美两国在技术发展后通过改善交通从而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民族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隋朝时的南北方、美国东西部之间属于区域间联系的加强,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导致政权控制力加强,而不是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所以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18年末中国各种交通工具的保有量出现极大增长,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就巨大,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故选B项;中国民用汽车很多属于私企,并非国企,且材料信息不涉及国企改革,看不出其取得的成绩,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后来这一政策被逐步取消,现在更强调均衡发展,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且材料信息看不出其具体优势,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东晋葛洪……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重视临床经验,东晋葛洪也重视行医过程,且都有著作传世,体现了二人都很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故选C项;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但材料中两位医学家属于正常行医,并非强调遇到了疫病,且材料未说明疫病的影响,排除A项;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这一体系形成,且材料还涉及东晋葛洪,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完整,排除B项;中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材料仅涉及两位医学家,且不涉及中医对世界的贡献,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4世纪人们对“黑死病”的原因给出了五花八门的不同答案,虽然不够科学,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有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D项;14世纪的欧洲仍处于黑暗的中世纪(5—15世纪),尚未实现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对“黑死病”原因的不同答案,没有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排除B项;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河南省直医疗机构接入河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民众可以逐步实现居家诊疗、看病购药等需求”可知,医疗机构接入信息平台,方便民众线上诊疗和购药等,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反映了科技助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对比信息,看不出河南基础医学领先全国,且该说法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医疗机构只是接入信息平台,基本职能还是提供医疗服务,职能并未转变,排除C项;卫生体制主要由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疗机构接入信息平台并非体制的改革,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本题选B。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属于医疗保障体系。其他选项史实不符。
9.【答案】B【解析】据材料“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茶稍与禅经近”“茶与水味深入理窟”可知,材料中唐宋时期不同群体在饮茶时有不同的思考,如对生命的思考、与禅理的接近、与理学的相通,可以看出品茶中隐含着哲理化思潮,故选B项;品茶引发的哲理思考这是茶文化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多元文化在唐代繁荣的体现,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儒佛道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茶文化的认知,看不出佛道儒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士人和佛道中人,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祠堂类建筑的修建与维护,需要大量物质和金钱的持续投入,往往需要一个家族数代人保持繁盛,祠堂的宏观地域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南北土地流转频度的差别,南方丘陵地区的灌溉难以如同平原旱作农业那般可以靠单门独户解决,聚族而居是必然的,故选B项;祠堂建设能够体现一定的宗法观念,但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A项;祠堂作为农村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对基层治理有一定的影响,但建设祠堂的行为并不能深刻地改变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虽然南北地区的主要建材有所不同,但北方亦有大量明清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建筑得以保留,这说明建材并非影响祠堂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文化输出,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并非强行传播,反映出的是对和平交往的尊重和追求,故选B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并不只是经济交流,而是包含文化、思想、习俗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传播,排除A项;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农耕文明,这一过程不是对外开放的产物,而是自然发生的文化传播,凸显对外开放是近代中国以后的情况,排除C项;多元互鉴需要各方的文化都有所贡献,相互交流,但是材料中的情况主要是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而不是其他文化向中国传播,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可见,日本在两个时期都保持本国文化主体,并最终走向强国之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变革中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故选C项;明治维新之前的“和魂汉才”也推动的日本的发展,A项为片面选项,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洋才和汉才之间的比较,不同时代对不同文化的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排除B项;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馆”,因为大多数的知识都是记录在泥板上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最早的伊甸园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等,因此这一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亚,故选A项;古代埃及文明成就主要有象形文字、莎草纸、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历、医学与建筑技术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古代印度文明成就主要有社会等级制度、文学与艺术、宗教与建筑艺术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古代希腊文明成就主要有政治制度、文学与戏剧、历史学、雕刻、绘画、哲学、科学与体育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重视“牛”,都赋予“牛”以文化涵义,故选B项;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帕拉文化使用印章文字,排除A项;苏美尔人起源于两河流域,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排除C项;“牛耕技术”不合题意,与两河流域“神一般都戴着有多达七副牛角的帽子”等相悖,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既不动手犁耕……不用耕耘”可知,奥德修斯认为库克罗佩斯人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属于野蛮人,这反映出古代农业占据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奥德修斯对库克罗佩斯人的看法,没有关于宗教的相关描述,且古希腊宗教信仰意识浓厚,排除A项;虽然英雄奥德修斯认为库克罗佩斯人不从事农耕属于野蛮人,但不能据此得出“英雄主要从事农耕”的结论,此项表述过于偏颇,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古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不能说明古希腊文明程度最为领先,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严峻、清寒、简朴”“复杂、讲究、雅致”可知中世纪前期教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的神学居于统治地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再加上蛮族入侵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发达的罗马文明被湮没,所以当时的教堂风格比较简单、清寒,但是中古欧洲的欧洲社会局势逐渐稳定,封建王权逐渐增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城市和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冲击了传统神学的统治地位,所以当时的教堂变得雅致和讲究,故选B项;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相互结合和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古时期的欧洲,排除A项;复杂、雅致的建筑风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但这只是表象,无法说明发生变化的内在根源,而且市民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活,排除C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盛行是蛮族入侵的结果,是蛮族文化与罗马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罗马文化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作用:主要道路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北方的直道和驰道(道路)直抵边境,利于抵御匈奴的进攻;南方的五尺道抵达滇、驰道抵达南海郡,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和岭南的控制。(4分;1点2分,其中信息1分,作用1分;答2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需要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分;1点2分,答2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分歧:观点一反对修建铁路,观点二支持修建铁路。(2分;1点1分,答2点得2分)(修铁路是否会加剧列强侵略,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亦可得分)
看法: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1分)铁路的修建对传统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也一定程度上便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修铁路有利于增强国力,救亡图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分;答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得3分;只答出一个方面最高得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一图3中咸阳周围的道路概况——比较密集,可得主要道路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据材料一图3中北方道路概况——修建有直道和驰道(道路),并结合所学,可得北方的直道和驰道直抵边境,利于抵御匈奴的进攻;据材料一图3中北方道路概况——修建有五尺道和驰道(道路),并结合所学,可得南方的五尺道抵达滇、驰道抵达南海郡,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和岭南的控制。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如元朝疆域辽阔,巩固统治的需要、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需要、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小问分歧,据材料二观点一“倘任其修筑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与民争利,祸亦随之”,可得观点一反对修建铁路;据材料二观点二“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富,外人愈不敢肆其要求”、“铁路之利于漕务、服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可得观点二支持修建铁路。第二小问看法,据材料二中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注意提出合理看法,即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晚清修建铁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具体阐述,围绕以下角度作答:从短时期来看,弊大于利(对传统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便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增强国力;救亡图存)等。
18.【答案】
(1)特点:
美国:复杂昂贵;国家控制力弱;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普惠性医疗覆盖面有限。(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中国:国家主导;惠及全民;注重医疗网络体系构建;建设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发展迅速;作用突出。(4分,答出两点即可)
因素:社会性质;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美国特点:据材料一“......最复杂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可知复杂昂贵;据材料一“更多是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统治的”可知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据材料一“医疗卫生领域......控制力要弱”可知国家控制力弱;据材料一“整个医疗体系......而非全民惠及的”可知普惠性医疗覆盖面有限。
中国特点:据材料二“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国家着手建立和健全”可知国家主导;据材料二“1952年起公民医疗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可知惠及全民;据材料二“1949—2010年......11835个”可知注重医疗网络体系构建;据材料二“成立初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可知建设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据材料二“在医疗......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发展迅速;作用突出。
(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医疗体系国家占据主导,惠及全民,而美国国家则是控制力弱,覆盖范围有限复杂昂贵,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普惠性医疗覆盖面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其医疗体系形成时间较早,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不断发展,所以建设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国家在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上不同,也影响了两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建设。
19.【答案】
(1)措施: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提高行省总督的薪水;皇帝加强对行省的监督。(4分)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使行省公民更多地参与帝国事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省总督的贪腐。(4分)
(2)原因: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地区,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帝国控制东西方交通要道。(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授予行省内居民罗马公民权”,可得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据材料一“提高行省总督的薪资,总督有了比较高的薪水”,可得提高行省总督的薪水;据材料一“皇帝还经常到各个行省去巡视”,可得皇帝加强对行省的监督。第二小问影响,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分析,可得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从公民权的授予分析,可得使行省公民更多地参与帝国事务;据材料一“总督有了比较高的薪水,也就不用去贪太多的钱”,可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省总督的贪腐。
(2)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北非和部分西欧地区”结合所学,可得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地区,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据材料二“在8世纪中期后进入持续一、二百年的繁荣时期”结合所学,可得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可得阿拉伯帝国控制东西方交通要道。
20.【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阐释: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该时期,来自西域的乐舞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隋唐乐舞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药物药方,也不断输入中国。大一统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长处,成就了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伟绩。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从题目“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要求,可知此题答案不唯一。就示例而言,首先,据材料信息“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提炼出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次,据材料信息“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明末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局面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级·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兰州中山桥始建于1908年,由兰州道彭英甲具体负责,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喀佑斯承包修建,所用构件钢材、水泥及其他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均购自欧美,总计2000余吨。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取得巨大成就 B.桥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C.欧美列强支持中国发展 D.工业革命促进交通改善
2.下图为唐朝海兽葡萄纹铜镜。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瑞兽以狮子为原形,形态各异,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该镜可用于佐证(  )
A.民族交融的密切 B.艺术创作的写实
C.中外交流的事实 D.开明包容的政策
3.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类似地,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4.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 B.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5.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
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6.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
A.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B.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7.2023年河南省直医疗机构接入河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与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借助互联网,民众可以逐步实现居家诊疗、看病购药等需求。这表明(  )
A.河南基础医学领先于全国 B.科技助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C.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转变 D.卫生体制改革改变了民众的生活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属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的(  )
A.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医疗保障体系
C.医疗服务体系 D.药品供应体系
9.唐宋时期,品茶作诗逐渐成为风尚,如白居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皎然(唐朝僧人)“茶稍与禅经近”、苏轼“茶与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兹乃水石之灵,岂茶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B.哲理化思潮的发展
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 D.市民阶层饮茶盛行
10.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乾隆时,有大臣上奏称,造祠之风“闽中、江西、湖南”尤盛。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
A.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存续 B.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C.深刻改变基层治理模式 D.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11.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12.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13.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14.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艺术造像中的神一般都戴着有多达七副牛角的帽子(图5)。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时期,牛带有某种特定意义,并广泛出现在印度河印章(图6)上。据此可知两地有(  )
A.相同的语言文字 B.相似的文化元素
C.相同的文化源头 D.发达的牛耕技术
15.古代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奥德修斯描述库克罗佩斯人时称他们“既不动手犁耕,也不种植任何东西,但凭植物自生自长,无须撒种,不用耕耘”,因此属于野蛮人。这反映出古代希腊(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英雄主要从事农耕
C.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D.文明程度最为领先
16.西欧基督教堂在中世纪前期严峻、清寒、简朴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被后期复杂、讲究、雅致的哥特式所取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教权与王权间的斗争 B.社会环境的变迁
C.市民阶层的审美变化 D.罗马文化的没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图3 图4
材料二
表1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观点一 “倘任其修筑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于大局更有关系”。“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平民之力而归之官……与民争利,祸亦随之”。
观点二 “洋人之要挟否、视我国力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富,外人愈不敢肆其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亦必隐图其狡逞”。“铁路之利于漕务、服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3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4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医疗体系。美国宪法对于医疗卫生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医疗卫生领域更多是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统治的,结合崇尚自由精神与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因此美国政府相较于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控制力要弱,主要医疗卫生服务被有组织的地区性医疗保健集团垄断。二战以后,美国曾有若干次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医保的尝试,但是全民医保被反对者打上政府干预的标签。另外,出于自身利益,美国医学会也强烈反对全民医保,强调其与美国传统上私人执业的医疗服务方式不符。因此,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退伍军人医疗计划外,美国没有任何覆盖面较广的医疗保险计划。整个医疗体系从政府获得的支持主要关注军人与弱势人群,而非全民惠及的。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主要依靠私人医疗保险计划购买医疗服务。
——摘编自甘戈《美国医疗体系演进》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在国家机关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起公民医疗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机关退休人员。1949—2010年,全国卫生机构从3670个发展到93.7万个。据2010年统计,全国共有医药店209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着手建立和健全县(旗、自治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形成了以县级卫生机构为中心的县、公社(乡)、大队(村)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级保健网经历了整顿、建设、改革、发展、提高的过程,在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卫生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保健计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王振国等《中外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现代美国和现代中国医疗体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现代中美两国医疗体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共和国时代,罗马总督贪婪无比,各行省民不聊生。进入帝国时代后,前几代皇帝对行省加以改革和监督,授予行省内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内的居民有了公民权后就可以上诉总督便不能随便制裁行省的原住民。皇帝还提高行省总督的薪资,总督有了比较高的薪水,也就不用去贪太多的钱。皇帝还经常到各个行省去巡视。
——摘编自晏绍祥《伟大归于罗马:古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统治》
材料二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北非和部分西欧地区。在8世纪中期后进入持续一、二百年的繁荣时期,在统治者到处修建困书馆、搜罗藏书、鼓励翻译活动的推动下,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并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晏绍祥《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灭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早期改革行省制度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