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5: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1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短文两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2
目 录
01
学习背景
02
新课导入
03
课堂检测
04
拓展延伸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3
第壹部分
学习背景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精彩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重难点)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5
第贰部分
课文解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新知导入
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作者简介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创作背景
议论文知识
1.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2.什么是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明自己的主张。
3.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学习字词
shèn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wànɡ
jiáo
càn
huò
kōu
理解词义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狂妄自大:
要诀:
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读书有好处。
重要的诀窍。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整体感知
1.找出文章的论点。
2.梳理出作者的论证过程。
3.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划分层次
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8)
第三部分(9)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整体探究
“不求甚解”出处是什么?
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不读书或不好读书则谈不上“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好读书,就会慢慢了解书中道理。然后,进一步指出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最后,以陶渊明的事例进行证明。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第二,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第一,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为了论证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指出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严密。
这篇驳论文是如何论证的?
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驳的是“论点”
全面阐述
“不求甚解”的含义
提倡“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会意”的角度
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
阐述正确观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从论证方式、论述角度、论证思路方面分析其有何异同。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论证思路看,《谈读书》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佐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得出结论。相同点是都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从论证方式看,两篇虽然都是议论文,但《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则是驳论。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25
第叁部分
课堂检测
1.旁征博引,说理明白
写作特色
为了论述“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先引用陶渊明的原话,再列举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又引用了陆象山的话。如此旁征博引,既能充分证明论点,把道理讲明白,又能开拓读者眼界。
2.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作者在文章开头先切入一般人的观点,然后通过阐释词义论证词义,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一步步阐明自己的主张,使文章的观点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从而使论证极具说服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引经据典
文中为了论证读书不必死抠字眼,应暂时“不求甚解”的观点,引经据典,引用了理学家陆象山的名言,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请写一段话,运用这种方法,阐述你的观点。
写作借鉴
【写法指导】引经据典是指引用公理、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古今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论证观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内容都要做到真实无误;②引文要有针对性,能够证明论点;③引文要简练精辟。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 “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精神栖身于茅屋》)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话来论证观点,引经据典。
写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说,用举例论证来说明观点。
这篇驳论文全面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阐述了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等观点,极具指导意义。
课文主旨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31
第肆部分
延伸拓展
不求甚解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亮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引出处:引用陶渊明原话,还原本来面目
释新义: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援例子:用正反两个事例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引语录:引陆象山的话,进一步巩固己方观点
驳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课堂小结
得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把握实质
不拘字眼
做分析
1.下列标红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藻饰(zǎo) 狡黠(xié) 傅彩(fù)
B. 诘难(jié) 咀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
C. 滞碍(chì) 阐证(chǎn) 幽居(yōu)
D. 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课堂练习
D
2.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D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与一个人在读书中理解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所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品味赏析
《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本段文字集中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课后作业
2.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分析。
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3. 本短文字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死读”指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二、学习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课后作业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024/3/30
41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