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1《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11《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8: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课异构: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读文章,认识老王,感受他的“苦”与“善”。
2、合作探究再生成:精读文章,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教师导思三生成:品味文章,理解作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爱的伟大,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理解结尾句中的“愧怍”之情。
教学过程
一、改题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要去认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
“王老”——指受人尊重、有名望的人
“老王”——1.亲切
2.作者与老王熟悉
二、走进老王
1.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1911—2016 ),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不幸的人:老王
2.老王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先为老王制作一份简历。
3.课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老王的善良?
预设1:送冰。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预设2:送钱先生看病。
预设3:送香油和鸡蛋
三、走近杨绛
1.杨绛先生究竟为老王做了什么,使得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回报作者呢?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第1段);
②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第3段);
③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第7段);
④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第6段);
⑤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第14段)。
2.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很照顾老王,那她当时的生活怎样?是否有富足的物资可以给老王?是否有充分的能力可以照顾别人?
写作背景(资料来自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 “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我和同伙冒雨出席棚,只愁淋成落汤鸡,不料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
小结: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作者在当时受批斗、被人欺凌的情况下,仍能尊重他人、照顾他人,表现善良,说自己是“幸运”的,这说明她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而淡化了自己的愁苦。这样的人很高尚,她的言行散发着人性的温暖,散发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
四、合作探究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她还感到“愧作”?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老王一直对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心怀感激,心里把杨绛一家看成真正的朋友,尊重他们,也理解他们艰难时期的处境;而杨绛一家对老王只是出于同情,给予他的多为经济上的帮助,并不是对纯朴忠厚的老王以更多心灵上的理解与帮助,没有把他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多年之后,作者体会到了这一层,发现自己对老王远不如老王对自己,所以心感愧怍。(亦可见:人与人之间要突破界限,建立真正的平等友谊,有些困难,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反思。)
五、拓展延伸
1.请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身边的老王。
2.跟这些弱势群体相比,我们是幸运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呢?
六、当堂达标
写一写你身边善良却又平凡的普通人发生的故事,不少于200字。
0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读文章,认识老王,感受他的“苦”与“善”。
2、合作探究再生成:精读文章,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教师导思三生成:品味文章,理解作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爱的伟大,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理解结尾句中的“愧怍”之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有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一些标榜史册的大人物之外,更有一大批渺小如沙漠中的微尘,卑微如荒野里的小草的普通人。他们从未有过轰轰烈烈的业绩,却有人世间最美的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识老王。
1.多媒体展示(生读并识记):
伛(yǔ) 骷髅(kū lóu) 荒僻(pì) 攥(zuàn) 塌(tā)败
取缔(dì) 滞(zhì)笨 愧怍(zuò)惶(huáng)恐
2.本文是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观察和写作的,假如你是杨绛,请给
我们介绍一下你眼中的老王。(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并概括信息。任选一行同学,用拉火车方式挨个儿补充完整有关老王的信息。)
明确:1)、老王的生活很苦:(1)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2)“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3)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4)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5)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6)被人中伤,被社会抛弃。
2)、老王很善良:(1)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2)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拿钱。在我的坚持下收下钱后却还不大放心。(3)临死前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并不愿收钱。
合作探究再生成:理解老王。
精读文章,走进老王的内心, 理解一个穷苦之人,为何屡次帮我还不愿收钱。尤其在将死之际还去送了香油和鸡蛋。请同学们试着转换身份,你就是老王,谈谈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精读文章,勾画批注有关信息,揣摩老王内心,写下自己的理解。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补充,形成一份完整的探究结果在班级汇报交流。)
明确:我身有残疾,生活贫困,无依无靠,穷苦卑微,从不被人重视,我渴望向人诉说,有人倾听,渴望有人来关心。杨先生出现了,她不嫌弃我的穷,经常照顾我的生意,还与我拉家常,关心我的生活,我很感激她。所以能帮的尽量帮,不想要她的钱。但她总怕我吃亏,总要给我钱,我怕她为难,而且我也需要钱也就收下了。后来我知道自己要死了,就把我这儿最好的香油和鸡蛋送了过去,都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可她非要给,我知道如果不收,她会托人捎来,还是不麻烦她了,就拿着吧。我会记得她对我的好的,这是我在人世间最后的一点惦念,她就是我的亲人,希望她一切都好。好人一生平安。
教师导思三生成
思考: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仅仅是给我们讲述有着不幸命运的老王的故事吗?还是仅仅要告诉我们世上有这样一批本质真诚、善良的人呢?
让我们继续从文章中探寻答案。
1.提问:在送来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老王就离开了人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杨绛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杨绛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明确:换一个角度想,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思考,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补充资料: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生活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波折。(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老王是如此善良,又是如此不幸,作者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无法改善他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的命运,这在她,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不安和愧疚。我们知道,当时作者身处逆境,她其实无法给予老王更多的帮助,但她仍能淡化自己的痛苦,体谅别人的愁苦,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弱者。这是一种怎样博大的胸怀!这是怎样无私而伟大的爱!
时隔多年之后,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内心渴望,知道自己作为给予一方对于受施一方老王的意义。因为她是给予了老王温暖的一方,因为她是让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际还有挂念的人。或许,这也才是杨绛发出感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所在。
三、课堂总结:
平等博爱,悲悯关怀,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让我们都心存善良,愿世间再无疾苦。
四、布置作业
用文字记录你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善良的举动,可以是你给予他人的,也可以是你接受到的。
要求:叙述中有描写,结尾处有议论抒情。
03
教学目标
1.梳理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事件,体会双方的“善”
2.品读重点段落,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重点)
3.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层原因(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杨绛,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卓越女性。老王,一位有姓无名的穷苦老人。二者相遇,多年后,杨绛写下了这篇文章。字句中,“一再追忆”这个词尤为醒目。老王是何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会让杨绛先生一再追忆?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
任务一
平常交往中感受善良
活动1:回忆一下两人之间的交往经历,略读1-6段,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哪些事情呢?(从杨绛和老王两方面说)
活动2:在二者的交往过程中,“钱”之一字反复出现。“钱”在二人的交往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请你将自己代入到老王或者杨绛的身份,代他们说出哪些未出口的话。(创设情境)
小结:
在二者的交往中,我们能感受到流淌在彼此间的善意。
这善意之于杨绛,表现在金钱上的支持与关照
这善意之于老王,表现在物质上的记挂与关怀
任务二
特殊时代下感受善良
活动1:仅仅是这种往来就足够让作者始终记忆在心吗?这样看似平常的善意,却恰恰发生于一个不平常的年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助读资料,并结合文章1-6段,为事件补充出来当时的背景。
助读材料
【材料一】
杨绛年表(节选)
1958年 47岁 “双反”运动开始。杨绛下乡。
1966 年 55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杨绛被“揪出”,在外文所打扫厕所。
1970 年 59岁 杨绛被下放干校。
1972 年 61岁 3月12日,杨绛和钱钟书回北京。
——选自《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材料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蔑视领袖著作,钱锺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当时,知识分子和干部成了“牛鬼蛇神”,成了“黑帮”。他们被打倒,被揪出来,被抄家,剃阴阳头,挂牌子戴高帽示众批斗;群众变得疯狂,人性扭曲,充满敌意,知识分子不仅肉体上饱受摧残,而且尊严被践踏,精神上遭受极大的折磨……
【材料三】
挤公共汽车时,售票员对我大喝一声:“哼!你这黑帮!你也上车?”
有一家的大娘却狠,口口声声骂“你们这种人”,命我爬进铁丝网拦着的小臭旮旯,用手指抓取扫帚扫不到的臭蛋壳和烂果皮。
押我的一个大姑娘拿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的痛
街上的孩子很尖利,看出我的假发就伸手来揪
——杨绛《干校六记》
【材料四】
干校: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
冰箱:用来藏冰解暑的工具。纸盒子+棉絮+冰
【材料五】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工业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
明确:
在肉体被摧残,尊严被践踏,精神上遭受极大的折磨/经济上损失惨重情况下,杨绛送鱼肝油给老王、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计
在自身困苦/众人都远离杨绛,与其划清界限的情况下,老王送冰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
小结:
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这是在艰苦岁月中记挂于心的善。
这善意之于杨绛,表现在荒唐年代中记挂于心的照顾。
这善意之于老王,表现在艰苦岁月中不避风险的相助。
任务三
在反常中体悟善良
活动1: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对香油鸡蛋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叙。在这一部分的回忆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反常,请细读文章8-22段,思考:此时的老王有何反常?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常?
(要求: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汇报时有感情的朗诵你找到的句子,并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明确:
(1)外貌反常
①“直僵僵”“镶嵌”:老王久病之后身体瘦成了薄片,就像没有生命的器物一样,已经病入膏肓。
②“面色死灰”“眼睛结了一层翳”“棺材……僵尸……骷髅……白骨”:将死的可怖情状
(2)动作反常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行动已经十分不灵便,这几步路也是强撑着走完。
(3)语言反常
“嗯”
“我不吃。”
“我不是要钱。”
语句简短,老王身体十分虚弱,已无力应答
(4)行为反常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香油鸡蛋珍稀难得,但以老王的生存状况,却尽数送给杨绛
设置情境:
这样已经病入膏肓的老王
他本应(在家歇息)
而他却(强拖病躯来到杨绛家中)
香油鸡蛋如此珍贵
他本可以(留下给自己补充营养/卖掉换钱,让自己走得体面)
而他却(尽数送给了杨绛一家)
图片
追问:对于这些行为的目的,老王只简单又克制地说了句“我不是要钱”,结合老王的经历推测一下,他想要什么呢?
明确:
(1)表达谢意:作者一家让孤独的老王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所以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抱病登门用自己的方式致谢,表达对我的感激和牵念
(2)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表达对作者最后的告别:老王无组织可依靠,无亲人可依靠,世人给予他的都是恶意的中伤和冷漠,他觉得杨绛一家不同,所以在最后之际,倾尽自己所有,希望从杨绛一家得到温暖与尊重
小结:
这善意之于此时的老王,表现在临终前倾其所有的给予
活动2:快速阅读8-22段,找出面对老王如此真挚令人动容的感激之情,杨绛是如何给予回馈的?
明确:
习惯性的给予金钱回报。没有意识到老王的用意,当接过他的香油和鸡蛋时,还是习惯性地以给予者的身份回赠老王钱款,自认为不能让老王在钱上吃亏,就是最大的善意。
活动3:在此事之后,作者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总觉得心上不安,并感到愧怍。作者明明对老王给予了金钱的回馈,没让老王在物质上吃亏,为什么还要追忆、不安、愧怍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综合对比杨绛和老王的处境及付出,谈谈你对杨绛“愧怍”之情的理解。
明确:
在作者和老王的交往中,物质交易貌似是平等的;但在情感收支方面却是是不公平的。
老王,因为自身的缺陷常年遭受着周围人的冷眼,杨绛一家这样的文化人却不嫌弃自己,这份平等相待,在老王这个苦命人眼里却成了一种恩德,以至临终前,他必须要亲自致谢仿佛才能瞑目。
而杨绛,在最后以给予金钱的方式,将老王最后的感激与告别简化成了一次公平交易。并没有理解到老王的情感,没有给予老王表达谢意的机会,而且也永远没有机会弥补了。
若干年之后,作者才明白,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帮助。这样做貌似对老王好,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情。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送一份厚礼表达感激,作者却用给钱的方式,让老王的临终愿望落空,这也成为了自己对老王永远无法弥补的亏欠,因而“愧怍”。
小结:
这善意之于此时的杨绛,表现在力所能及的有限帮助
活动4:作者多年后,再次追忆当年往事,她可能会想些什么?
任务四
日常生活中发现善良
杨绛先生曾在她的一部作品后记中明确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读散文,我们要从细节中读出作者的感受,从而让我们的境界更高远,内心更柔软。我们在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时,才会眼里有光芒,心中有温度。
活动1: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有这样一条新闻:“退休环卫工捐出十万积蓄,卡里只剩下13.78元”看过这则新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明确:
老大爷是环卫工,属于社会底层的穷人,穷得处于贫困线边缘,却有着金子般的善心,把钱都捐给了疫区。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拿着最微薄收入的人,也是心怀善念的人。
【结语】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老王把极其珍贵的香油和鸡蛋,把更为珍贵的信任和感恩送给了杨绛,他是小人物,但他却用他自己的真心真意活出了自我的高贵。
杨绛从老王身上看到了生命之火的跳动,赤子之心的闪光。《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
0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
3、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真情,以善良体察善良,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我们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今天我们就有一个这样的机会来关注一个平凡的人——老王,了解老王的事迹之后,你又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主要译作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说《洗澡》。其夫钱钟书,字默存,代表作《围城》。
2、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自主探究
1、在文中找出老王生活情况
2、找出老王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你认为是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善良仁义)
C、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知恩图报)
3、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由此,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
4、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老王的不幸的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提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感到愧怍?
明确:面对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表示谢意,作者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作者没能完全领会老王的深意,仅以金钱回报,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作者反思自己只充当给予者的角色,没能接受老王无偿的馈赠,因此感到懊悔。
2、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虽然在“文革”中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 是作者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3、文中提到“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 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 “压根儿”是否矛盾?
明确:“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 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4、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三、作业
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