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的高新科技产业通过建立中外合资公司、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组建高技术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可见,该文件的颁布( )
A.开启了中国体制改革的进程 B.提出了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新认识
C.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2.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这表明( )
A.科技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 B.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C.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 D.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3.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国际技术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C.科技推动了国际贸易趋势的变动 D.技术贸易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主流
4.“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一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据此推知,前三次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应是( )
A.机械化、网络化、电气化 B.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
C.网络化、工业化、电气化 D.技术化、科学化、机械化
5.有学者认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特别是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重塑了劳动者内部的阶层关系。该学者主要强调了( )
A.科技革命压缩人的生存空间 B.科技革命极大激化社会矛盾
C.科技革命减轻低端劳动压力 D.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结构调整
6.9月初,主题为“智联世界,元生无界”的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Open XLab浦源”人工智能开源开放体系,该体系覆盖从感知到决策,从平面到立体,从数据到计算,从技术到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另外智能车舱、自动驾驶清扫车、“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AI数字人等也首次亮相。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 B.使得社会分工日益严密
C.使中国在世界上全面领先 D.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7.近年来,中国抢抓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发挥理念、制度、应用、数据、市场等方面优势,全面助力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数字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减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这说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现代科技孕育新的增长点
C.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 D.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8.每当神舟飞船上天,总会带起一阵航天热。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整体进步 B.航天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主业
C.科技革命决定经济发展走向 D.航天科技发挥经济辐射作用
9.下图反映了 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其说明( )
A.世界经济马鞍型发展的必然规律
B.全球治理体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
D.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0.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B.“滞胀”局面的出现
C.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D.“福利国家”的建立
11.1977—1984年,美国的计算机、医疗器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4%,而同期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为2.9%。这表明( )
A.石油危机阻碍了美国传统工业发展 B.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
C.日本、西欧崛起削弱了美国制造业 D.美苏争霸刺激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
12.2014年,北京出现“北京实时公交”手机App,可以查询公交车的线路、方向、站点、时间及公交车的拥挤度。北京公交实时查询功能( )
A.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 B.导致乘客集中乘车
C.降低了公交运营成本 D.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3.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比人类更高效地完成数据整理、文稿编辑和重复操作等工作,这可能会让许多中等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被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需要人类身体灵活性的低技能劳动者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劳动者则难以构成威胁。据此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 )
A.使各领域实现了智能化 B.导致传统行业走向衰落
C.推动了就业结构的调整 D.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14.近日,美国Open 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 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B.人工智能将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C.科技革命将带动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D.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15.以下是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情况统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政府科学制定产业政策 B.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C.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D.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发明”不仅坚定了人类对自我能量和力量的现代化信念,而且标志着人类终于找到了改善和变革人类社会文明和人类自身文明的最新方式。一个最显著的证明是,近代欧洲的科技大发明与现代型大学,乃至整个现代教育体系的迅猛发展几乎是同时发生、互生互成的,而现代教育体系的生成正是现代社会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最为基本和充分的人力资源条件。从18世纪中期开始,先后涌现英国的瓦特发明蒸汽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德国的本茨发明内燃机,英国的法拉第发明电动发电机,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电话,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英国人麦克斯韦发现并证明电磁波,俄国人波波夫发明无线电发报机,等等。不到百年时间,大量新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为欧洲社会、继而很快也为新世界的文明进步装配了全新的“火车头”。
——摘编自万俊人《中国社会科学》
(1)依据材料,概括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科学技术发展对近代化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推广“虚拟电厂”市场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
——摘编自谢晓惟《德国光伏发电综述》等
材料二 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2015年,“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韩梦瑶《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世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生态保护思想,如“禹之禁”和商汤“网开三面”“德及禽兽”等。但自春秋以来,王公贵族不断在林麓、沛泽之中广设各种名目的禁地,成为弋猎、游乐的场所。秦律规定于“禁中”偷猎要罚做苦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山泽禁令更趋严峻。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但这些禁令常缘于皇帝的宗教信仰,不惜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宋代江南围湖造田渐渐失序,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危害。而由北方民族主导的王朝,因其牧畜、射猎传统,相对重视林草和野生动物保护,例如《元史·刑法志》《元典章·围猎》即有不少相关规定。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设立护林、禁伐、育林之类碑刻是当时各地实施山林保护的常见举措。
——摘编自王利华《思想与行动的距离——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观》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1952—1957年共造林22710万亩。同期,我国还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强调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我国生态安全观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我国还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民生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安全发展观、以制度为保障的生态安全法治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整体的生态安全系统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生态安全全球观。
——摘编自李冠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生态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保护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今生态保护理念的根本区别。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后,中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说明其为之后中国自下而上探索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D项正确;中国的体制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启了,排除A项;文件并没有在如何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上提出新的认识,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依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 科技具有两面性,正确利用可以带来社会进步,被错误利用会产生不好的后果,阻碍社会进步, “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没有科学理论就不会有工业革命,看不出阶段性特征,排除C项;科技只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推动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国际贸易趋势发生变动,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是科技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变动,并非是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技术贸易成为当今贸易的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由蒸汽技术带动的机器大生产,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进入到工业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发明为主要成就,使人类开始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B项正确;根据材料“‘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一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可知,网络化是材料中“工业4.0”的成果,不符合材料,排除AC项;技术化、科学化是历次科技进步的共性,不能体现出前三次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世界)。根据关键词“新科技”“特别是改变了劳动者地位”“重塑阶层关系”等可知,科技革命重塑了社会结构,因此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科技革命的负面影响,与压缩人的生存空间和激化社会矛盾关系不大,排除A、B项;学者强调的是科技革命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而非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该体系覆盖从感知到决策,从平面到立体,从数据到计算,从技术到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另外智能车舱、自动驾驶清扫车、‘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AI数字人等也首次亮相”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各类型机器人的使用,没有明确社会分工,故“使得社会分工日益严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中国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但没有明确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故“全面领先”表述错误,排除C项;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科技技术,材料仅涉及中国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就目前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讲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就业形态,孕育着新的增长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现代科技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科技进步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动力”可知,航天科技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说明航天科技发挥了经济辐射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航天科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人类的整体进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成为国民经济主业”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30—2010年世界。据材料图片可知,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经历多次波动,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危机带来经济下跌。结合所学,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要求全球治理体系作出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B项正确;图中体现的是马鞍型经济发展,但这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世界经济应该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排除A项;图中主题是经济波动,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C项;科技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对科技运用不当而导致的经济动荡,不是科技自身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解放了更多的体力劳动人口,使得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C项正确;“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美国经济“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福利国家”不会引发从业结构变化,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77—1984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超过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有关,B项正确;美国传统工业发展速度放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排除A项;日本、西欧崛起后,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西欧崛起并没有削弱了美国制造业,排除C项;美苏争霸是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个原因,但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超过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实时公交使人们更轻松的查询公交车的状况,便利了人们的雏形,D项正确;手机APP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排除A项;北京实时公交可以减少乘客集中乘车现象,排除B项;北京实时公交是方便乘客,与公交运营成本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这可能会让许多中等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被取代”“人工智能对需要人类身体灵活性的低技能劳动者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劳动者则难以构成威胁”可知,人工智能取代了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工作,但对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威胁不大,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部分工种的淘汰,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工智能使数据整理等职能化,并未强调其他领域的智能化,排除A项;数据整理并未危及农业等传统行业,该说法错误,排除B项;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影响不大,因此不会全部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热议,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说明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A项正确;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仅凭人工智能不能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而非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破坏的影响”,是带来新的挑战,而非对生产力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背景类选择题,时空是:2019—2022年。材料反映了2020年、2021年、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快速增加,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助推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图表没有提到政府科学制定产业政策,排除A项;人工智能不属于传统产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特点:科技发明与现代教育体系发展同时推进;分布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2)影响: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降低了生 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9世纪(世界)。
特点:根据材料“近代欧洲的科技大发明与现代型大学,乃至整个现代教育体系的迅猛发展几乎是同时发生、互生互成的,而现代教育体系的生成正是现代社会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最为基本和充分的人力资源条件。”可知,科技发明与现代教育体系发展同时推进;根据材料“从18世纪中期开始,先后涌现英国的瓦特发明蒸汽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德国的本茨发明内燃机,英国的法拉第发明电动发电机,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电话,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英国人麦克斯韦发现并证明电磁波,俄国人波波夫发明无线电发报机,等等。”可知,分布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影响:根据材料“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发明”不仅坚定了人类对自我能量和力量的现代化信念,而且标志着人类终于找到了改善和变革人类社会文明和人类自身文明的最新方式。......不到百年时间,大量新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为欧洲社会、继而很快也为新世界的文明进步装配了全新的‘火车头’。”可知,可以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降低了生 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特征:经历了由理论到应用的探索;主要采用分散式光伏发电;照顾投资者利益;应用信息技术科技,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低收入群体受惠较少。条件: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德国国土资源面积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推动。
(2)不同之处: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推动自身光伏发电业发展;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发展迅速;充分照顾贫困地区的能源使用。意义: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影响因素:科学的发展影响光伏发电产业;社会制度影响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上;世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光伏发电事业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德国)。特征:“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 1954 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可知,经历了由理论到应用的探索;据材料“。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可知,主要采用分散式光伏发电;据材料“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可知,制定专门法律;据材料“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可知,照顾投资者利益;据材料“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可知,应用信息技术科技,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据材料“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可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据材料“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可知,低收入群体受惠较少。条件:据材料“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可知,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据材料“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可知,德国国土资源面积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据材料“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可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据材料“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推动。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据材料“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可知,由理论到应用的时间较短;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可知,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推动自身光伏发电业发展;据材料“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可知,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据材料“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可知,发展迅速;据材料“‘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可知,充分照顾贫困地区的能源使用。意义:据材料“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据材料“‘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据材料“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可知,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据材料“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可知,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影响因素:据材料“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可知,科学的发展影响光伏发电产业;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德国在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照顾资产阶级利益,或是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而中国的光伏发电兼顾西部利益、贫困地区的利益,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上的影响;据材料“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可知,世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光伏发电事业发展。
18.(1)历史悠久;借助法律手段;治理手段相对简单;受政权变动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效果有限;政府主导等。
(2)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形成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观;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等。
(3)古代:以统治者的利益为中心。
新中国: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生态保护思想,如‘禹之禁’和商汤‘网开三面’”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可知,借助法律手段并且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秦律规定于‘禁中’偷猎要罚做苦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山泽禁令更趋严峻。”可知,治理手段相对简单;根据材料一“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可知,效果有限;根据材料一“而由北方民族主导的王朝,因其牧畜、射猎传统,相对重视林草和野生动物保护”可知,存在地域差异;根据材料一“《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可知,受政权变动的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 1952—1957年共造林22710万亩。”可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根据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强调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二“同期,我国还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可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根据材料二“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可知,形成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观;根据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民生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安全发展观、以制度为保障的生态安全法治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整体的生态安全系统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生态安全全球观。”可知,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等。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可知,古代是以统治者的利益为中心;根据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民生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安全发展观”可知,新中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19.(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强调独立自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问题:计划管理无法及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
(2)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镇压民众游行示威,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度过危机。保存: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是社会趋于稳定。
(3)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减轻税收。
(4)共同之处: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问题: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国际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共同遵守国际贸易普遍规则;平等互利;反对强权,和平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28-1937年的苏联。特点:依据材料“(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可得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依据材料“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可得出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依据材料“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可得出强调独立自主;依据材料“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可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可得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问题:依据材料“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可得出计划管理无法及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32年的美国。原因:依据材料“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可得出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镇压民众游行示威,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依据材料“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可得出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度过危机。保存: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以“新政”口号获选总统,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是社会趋于稳定。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二战后日本。依据材料“(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可得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依据材料“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 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可得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据材料“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可得出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依据材料“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38%”,可得出减轻税收。
(4)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28年后的世界。共同之处:从三则史料可以看出,无论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还是日本的经济改革,都是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改革都是未解决本国问题,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问题:可从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规则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国际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共同遵守国际贸易普遍规则,平等互利,反对强权,和平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