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0: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豪民经营的大手工业以冶铁业和煮盐业为主,利用依附贫民、雇工和奴隶进行生产,如猗顿以煮盐起家,赵国的卓式和郭纵以冶铁致富,富比王公。由此可知当时( )
A.私商的经济实力膨胀 B.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C.私营冶铁业占据主导 D.家庭手工业迅速崛起
2.“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如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A.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3.西周时期的“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的礼制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个人逐渐摆脱对宗族的依赖而自由经商。庶人可以通过工商致富,富贵不再合一。这种变化( )
A.导致士阶层丧失政治优势 B.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C.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使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4.“平贾”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所制定的官定价格,涉及公私交易、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汉初实行每年“十月平贾”,新莽一季度一修订,东汉则出现了“月平”。东汉“平贾”的这一变化( )
A.增强了与市场的契合度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避免了物价的涨跌波动 D.妨碍了民间的商业活动
5.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人所用的皮与牛,由郑商自外输入,楚国所产之木材皮革,亦输出于晋,晋国与外族之戎交换货物。列国间经济往来频繁,各地的物产互相补充,成为春秋列国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这一现象( )
A.为商人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B.蕴含了时代统一的必要条件
C.有效减少了战争带来的破坏程度 D.得益于工商食官制度的发展
6.两宋时期,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当时与宋朝存在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有60个以上。材料可用于说明,两宋时期( )
A.对外贸易政策逐渐开放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
C.国家治理水平臻于完善 D.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7.法国汉学家安田朴在《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写道:“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的。”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宋朝( )
A.积极发展远洋航运 B.被迫转向闭关自守
C.对舶来品加征关税 D.推动边境贸易发展
8.据出土于巴比伦城邦遗址的一份公元前19世纪末的借款契约记载:由契约可知在5名见证人的见证下,一位普通市民向商人和神庙组成的联合债权人进行借款。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将契约泥板出售给他人,债务一旦清偿,记录债务的泥板就要被放到水中泡成泥浆。这可用于说明,古巴比伦( )
A.信用货币已经出现 B.神权统治较为稳固
C.法律规范经济活动 D.订立契约现象普遍
9.唐代飞钱有两种方式,一为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进奏院”,携券到其他地区指定地方取钱;另一种则为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者主要城市有贸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飞钱的出现(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D.开创了全新的货币体系
10.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
A.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B.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
11.《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对“工商食官”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工商皆本国策 B.官府的财政收入来自工商业
C.工商业受官府的控制 D.手工产品无偿供给百姓使用
12.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文化交流的频繁 D.商业规模的扩大
13.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对下面两幅图中榷场的合理解释是( )
A.导致多个民族政权的并立 B.受政权变化的影响较大
C.设置地点常因战争而变动 D.是政府财政的重要倚重
14.据考古发现,采用上釉制作技术的唐代岭南地区窑址共有8座,其中粤东有潮州北郊窑、梅县水车窑,粤中有南海、新会官冲、三水、广州西村,粤西有廉江、遂溪。这些陶瓷产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对此合理的认知是,唐代岭南地区( )
A.制瓷技术显著进步 B.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C.海外贸易发展活跃 D.政府掌管对外贸易
15.《宋朝事实类苑》中有记载:福州有一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常到她那儿喝酒,并为这家酒店写了一个酒望子(酒店招牌)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自此“酒售数倍”。这反映了( )
A.官府鼓励商品贸易 B.商品销售手段多样
C.士人投身商业活动 D.文学与商业的融合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发展到晚明时期,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儒生多弃儒从商,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明朝政府仍定性商业为末业。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地方文书中很清楚地记载在临清关,由于沿途抽税严重,以前缎店三十二家,如今有二十一家关门;布店七十三家,已有四十五家关门。
——摘编自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晚明商业发展境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商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及其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商业发展的看法。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
材料三 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合理性。
(2)材料三中反映出清政府坚持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与“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契约大部分是买卖牲畜、奴婢的契约。由于牲畜和奴婢买卖涉及儒家原则且具有潜在的军事价值,必须符合唐律的规定,因此这些契约既是交易的记录和所有权的凭证,也是通关检查的证明。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即市契。为了防止逼良为奴这样违反儒家伦理的行为,唐律要求核发“市券”的官员必须核实所买卖的奴婢是贱民一级,而且卖主必须提供5个有户籍的保人证明此奴婢并不是因贫寒而被诱卖的,最后还要审查“元契”即原主买该奴婢时的市券,才能发放“市券”。
——摘编自王亚伟《略述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契约——以吐鲁番契约文书为例》
材料二 契约精神是促进西方文明进步的内核精神。西方主要国家的契约一词均源于拉丁语“耐克逊(Nex)”,即“用铜片和衡具的交易”。这意味着远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就有了契约的概念。中世纪最主要的契约关系是将享有封地的权利和服从军役的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封君封臣制,这一契约关系必定迁延到庄园组织结构内部,即领主与农奴的关系中。中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契约意识得以扩散,最典型的是德意志北部商业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汉萨同盟,该同盟甚至为保护商业利益订立了政治军事性质的法律规定。商业契约成立的前提是双方地位平等,并拥有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与权利。随着商品贸易发展,自由、平等、理性与功利等原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相互关系的天然法则,为随后形成的社会契约论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摘编自张伟同《西欧中世纪契约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契约在唐代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存在契约关系具体表现,并简要说明“契约精神是促进西方文明进步的内核精神”。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豪民经营的大手工业以冶铁业和煮盐业为主,利用依附贫民、雇工和奴隶进行生产,如猗顿以煮盐起家,赵国的卓式和郭纵以冶铁致富,富比王公”可知,此时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逐渐膨胀,以至于“富比王公”,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私商的经济实力膨胀,未涉及社会结构变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私营冶铁业与其他类型的冶铁业比较,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材料中的大手工业属于民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市令是市场管理官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齐北周以及隋朝市令的品级都很低,这意味着当时的政府不重视商业管理,C项正确;市令品位较低,并不能说明当时北方的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排除A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材料中的北齐北周并未设立科举,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个人逐渐摆脱对宗族的依赖而自由经商。庶人可以通过工商致富,富贵不再合一”可知,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打破了富贵合一的社会状态,贵族地位被削弱,许多庶人摆脱旧的等级制度,从事商业获取财富,这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的增强,C项正确;在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其在社会上依然具有政治优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依然既有社会等级秩序,社会成员的平等不可能实现,排除B项;在当时,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是农业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平贾”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所制定的官定价格,涉及公私交易、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意在了解市场,规范市场活动。东汉“平贾”频率较高,能够更迅速的了解市场,增强了与市场的契合度,A项正确;“平贾”并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避免了物价的涨跌波动,表述绝对,排除C项;东汉高频率的“平贾”有助于民间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频繁,这种频繁为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商人从政治的史实,但是占比极少,排除A项;尽管各国商业交流密切,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战争频繁,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两宋时期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市舶务”,这说明当时海外贸易繁荣,规模大,所以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是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始终对外开放,而不是逐渐开放,排除A项;“臻于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并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法国汉学家安田朴提到,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由于陆路贸易受阻,宋朝寻求其他贸易路线,比如海路,因此,宋朝积极发展远洋航运来弥补陆路贸易的不足,A项正确;转向闭关自守是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宋朝是否加征了关税,排除C项;材料所给的情景反映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民族间的边境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公元前19世纪末的借款契约”、“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将契约泥板出售给他人,债务一旦清偿,记录债务的泥板就要被放到水中泡成泥浆”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的商业较为发达,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有双方盖章及见证人的签名,并且在契约完成后,有相应的销毁措施,这说明法律规范经济活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借款契约,并非信用货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神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份借款契约,无法说明订立契约现象普遍,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信息中的“飞钱”,就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一种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进奏院”,携券到其他地区指定地方取钱;另外一种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者主要城市有贸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这一方面降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因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飞钱”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强化“抑商”,排除B项;“解决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开创了全新的货币体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在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中并不关心贸易,而是注重“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目标,因此明朝实行海禁,限制海上贸易,同时在海外国家承认明朝宗主地位的基础上开放朝贡贸易,以体现“怀柔远人”,于是形成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A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扼杀,排除B项;明朝限制而非禁绝民间贸易,排除C项;清朝设置十三行统揽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即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商人们提供衣食,工商业受官府的控制,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工商业受官府的控制,未体现工商皆本的国策,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官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无法得知财政收入来自工商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工商业受官府的控制,没有涉及到手工产品无偿供给百姓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信息可知,苏美尔人非常注重对外贸易的管理,注重对外贸易的通道配套设施的建设,说明苏美尔对外贸易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频繁、商业规模的扩大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时期(中国)。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宋时期榷场设置在宋辽、宋夏政权接界地区,而南宋时期榷场设置在南宋与金朝接界地点,据此可以说明榷场的设置受民族政权政治关系的影响较大,B项正确;设置榷场不会导致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据图示可知,榷场设置在边境地区,是比较固定的,排除C项;榷场贸易收入有限,并非政府财政的重要倚重,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岭南地区。材料强调唐代岭南地区采用上釉制作技术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的唐代丝绸之路知识,据此推知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说明海外贸易发展活跃,C项正确;材料中缺乏不同时期的制作技术的比较,无法得出“显著进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唐代岭南地区窑址分布较为均衡,但不等同于当时岭南地区经济发展趋于均衡,排除B项;尽管材料中涉及到的窑址或包含有官窑,但不能据此得出政府掌管对外贸易,同时据所学,唐代主要通过设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为其酒店写了招牌诗后,酒的销售量增加,这反映了文学与商业的结合,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府的作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招牌诗这种促销手段,没有涉及其他销售手段,排除B项;材料仅是士人为酒店写了招牌诗,并无从中获利的表述,不能说明士人投身商业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晚明时期商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长途贩运和大宗贸易。
但商业仍被定性为末业;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重农抑商之下政府对商人的盘剥严重;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2)因素:二元政治格局;农业手工业发展,城市兴起。
影响:为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明时期的中国。本题可以从积极与消极等方面进行评析。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儒生多弃儒从商,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时期商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并且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历史发展到晚明时期,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长途贩运和大宗贸易。
在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一“但是明朝政府仍定性商业为末业。”可知,但商业仍被定性为末业;根据材料一“由于沿途抽税严重,以前缎店三十二家,如今有二十一家关门;布店七十三家,已有四十五家关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之下政府对商人的盘剥严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以及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2)本题是影响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16世纪的欧洲。第一小问社会因素,根据材料二“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元政治格局;根据材料二“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手工业发展,城市兴起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二“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政治环境;根据材料一“以前缎店三十二家,如今有二十一家关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17.(1)本:农业;末:商业。社会观念: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发展。合理性:在农业社会它是必要的,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政策:重农抑商。危害: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指代,根据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与材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可知,明显反映出战国时期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的思想;第二小问观念,根据材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达出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发展的社会观念。
第三小问合理性,根据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农业社会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人认为商人为利益而无所不用其诈,颠倒是非,祸乱社会,重农抑商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政策,据材料三“ 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第二小问危害,根据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在近代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18.(1)变化:“瓷塑”艺术逐渐取代“陶塑”,影响多个领域;官窑雕塑工艺传到南方;民间雕塑发展。
原因:“陶塑”工艺发展成熟;政治中心变化和社会动荡;雕塑工匠队伍的壮大。
(2)影响:促进制瓷业蓬勃发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可得出“瓷塑”艺术逐渐取代“陶塑”,影响多个领域;据材料“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可得出官窑雕塑工艺传到南方;据材料“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得出民间雕塑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可得出“陶塑”工艺发展成熟;据材料“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可得出政治中心变化和社会动荡,雕塑工匠队伍的壮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瓷器外销促进制瓷业蓬勃发展;据材料二“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可得出促进海外贸易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19.(1)角色:交易的记录;所有权的凭证;通关检查的证明等。
(2)表现: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下的领主与农奴关系;商业同盟的组建等。说明:契约关系促进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社会转型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角色:根据材料“这些契约既是交易的记录和所有权的凭证”可知,交易的记录和所有权的凭证;根据材料“也是通关检查的证明”可知,通关检查的证明等。
(2)表现:根据材料“中世纪最主要的契约关系是将享有封地的权利和服从军役的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封君封臣制”可知,封君封臣制;根据材料“这一契约关系必定迁延到庄园组织结构内部,即领主与农奴的关系中”可知,庄园经济下的领主与农奴关系;根据材料“最典型的是德意志北部商业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汉萨同盟”可知,商业同盟的组建等。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契约精神是促进西方文明进步的内核精神”的可从契约关系促进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世俗文化出现、推动教育和人文精神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