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1:05:33

文档简介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1分)
材料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做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
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
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
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C.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
D.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C.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D.“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6分)
“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蒯记煎包
①(甲)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②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
③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个棚子,挂了一面印有“蒯记煎包铺”的喷绘布招牌。顾客多为装卸工、商贩、匠工等。煎包好吃,顾客多得挤不下,凳子不够,就蹲在地上吃,火着哩。
④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焦香起,灌入面糊水,盖上锅盖,兼得水煮油煎之妙。焦香再起,翻个,改文火细烤。汤尽,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明油,煎至起焦壳,一锅外焦内软、馅大皮白的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娃,要跳出锅外玩耍。
⑤煎包出锅,一个是一个,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街坊四邻讨来做馅,包包子吃,香。
⑥老板李大个,九岁随母亲逃荒到虞城。母亲病故,蒯记煎包铺老板蒯良才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打杂,混点残羹。蒯良才无子嗣,死后,把煎包铺撇给了李大个。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丧事从简。街坊四邻说李大个没良心,李大个不辩解,心说:(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⑦二月初三,是蒯良才的忌日。每年的这天,蒯记煎包铺都要免费摆一天“煎包席”。头天晚上发面,子时调馅,天不亮,整个虞城就飘满了煎包的香味儿。蒯记煎包铺人满为患,白皮、焦底、大馅,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开吃,管饱。黄河发大水那年,蒯记煎包铺就连着施了六天的煎包。被大水冲毁了家园的穷人,一顿热气腾腾的煎包,就让他们心气儿重新泛腾起来。人们都赞李大个仁义,县里还送来了牌匾。
⑧李大个说:(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将牌匾丢在了杂物间。
⑨年纪大了,手脚越来越拙,李大个就把儿子们召回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哽咽着讲述了蒯记煎包的历史和蒯良才的恩情。但是无论故事有多感人,大儿子二儿子始终低头不语——他俩事业蒸腾,怎能看上煎包这行当?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突然,老三扑通跪地,说:爸,我来接班吧。老三打小顽劣,邪性。李大个闭眼不吭气。老三明白父亲的顾虑,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放心吧爸。李大个心里一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
⑩老三脑瓜活泛。这两年,抖音和快手火得一塌糊涂,老三就拍段子做直播来推广店铺,“蒯记煎包铺”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粉丝纷纷来打卡品尝:他广招店员,扩大店面,购置智能煎包设备,把“蒯记煎包铺”经营成了大饭庄的样子,还注册公司开放了加盟,分店开到了毫州、永城、宿州等地。
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伴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波一波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火哩。
李大个挤进人群,看到店铺正厅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相片,下面一行鎏金大字:蒯记煎包创始人。李大个气恼,用拐杖隔着人群捅了捅忙得热火朝天的老三。老三回头,喊了一声爸,人群瞬间静了下来。导演一激灵,冲摄像打了一个“OK”的手势。李大个指着相片说:换下来,把你老蒯爷挂上去。老三未动,李大个说: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老三说:今天客人太多,馅跟不上,就少打了一刻钟。李大个说:一秒都不能少,客人嘴里有乾坤,再说,你老蒯爷在天上看着咱哩。
拍摄快结束时,导演将话筒对准了李大个:老先生,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
李大个躲着摄像机说:(丁)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导演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拍得最满意的一部纪录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⑥段插叙了蒯良才收留李大个并传店给他的事情,为后文李大个让老三更换蒯记煎包创始人照片的情节埋下伏笔。
B.李大个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听到三儿子说出那句他常说的口头禅,“心里一热”相信老三一定能够把煎包铺经营好。
C.小说充分利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换下来”“重打”“一秒都不能少”等话语表现出李大个重事实、讲诚信的特点。
D.电视台导演来到蒯记煎包铺拍关于“传承”的纪录片,他认为让摄像师在李大个到来后拍下的镜头是最让他满意的。
7.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煎包有肉不在皮上”这句话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这句话是李大个的口头禅,因为这句话相当于煎包铺的广告与承诺,他铺子里的煎包就是“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由此可证李大个所言非虚。
B.乙处是李大个从简地办了蒯良才的丧事,被邻居指责没良心时的想法,他认为真正对得起蒯良才的不是给他办个风光的葬礼,而是经营好煎包铺。
C.丙处是县里为表扬李大个施煎包鼓民心的做法送来牌匾时李大个的话语,表明他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才施煎包,只是希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D.丁处是李大个对“什么是传承”的回答,他认为传承就是把蒯良才做煎包的手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不容偷工减料欺骗顾客,做人做煎包都要如此。
8.小说第④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李大个做煎包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9.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又生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23分)
【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上篇》)
【乙】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中篇》,有删改)
【丙】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固,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 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下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意思不同,前一个指田间小路,后一个比喻门路、途径。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两句中的“山东”意思一样,都是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与“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的“区区”意思相同。
④七庙,同“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 伶官传序》)的“庙”,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只不过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⑤“秦离战国而王天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的“王”读音、用法皆相同。
⑥“群臣之不信”与“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信”意思相同,都是诚信可靠的意思。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
B.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
C.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D.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14.贾谊在《过秦论 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B.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2)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之事。
(4) 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
(5)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了铺垫。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相关文字,完成18~20题(9分)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
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五、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
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
以上材料对正处于高二转折期的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材料和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1)结构上:文章开端引出论题,接着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概述中国文化的重行传统,然后转向论证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论证层层递进,脉络清晰。(2)方法上: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梳理了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和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章说服力。
5【答案】(1)重视理论。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我们要从实践经验出发,使理论不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2)坚持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要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去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3)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知行合一,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1)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李大个擀皮,快”“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间隙一致”等内容突出李大个做煎包技术娴熟手艺好的特点。(或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等内容有助于刻画李大个为人实诚的性格特点。)(2)为后文埋下伏笔。“手剁馅”“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喂俩小时”等内容为后文指责老三剁馅偷工减料埋下伏笔。(3)有助于突出主题。“用料考究”,制作步骤复杂等内容,有助于突出做人注重内里不注虚名的小说主题。
9【答案】(1)“质朴”:口语化(生活化)。如“我敲断你的狗腿”“意思深着哩”等透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2)“生动”: ①使用短句,如第二段“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②使用叠词,如“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等。③修辞。“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运用比喻修辞,“客人嘴里有乾坤”运用借代的修辞。这些都使文意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译文: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般地跟着他。译文: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14【答案】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
②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③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终身不觉悟。
15【答案】A
16【答案】
①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清新优美的景物烘托诗人的愉悦。②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或者沉醉自然美景的闲适):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诗人游目四顾,沉醉于美景中。③寻人不遇的惆怅失望:尾联直抒胸臆,并通过“倚松”的动作寄托诗人的惆怅。
17【答案】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2)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4)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5)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