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2课时(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2课时(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2: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讲好中华美德故事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相对更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应关注评价与观点、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选择一篇,为同学解析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传达出来的观点、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9位学生)
(1)评价与观点:81%的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但不能从评价中凝练观点。
(3)情感与表达:69%的学生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缺少对作品所表达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表达方式的积累,基本能够准确找到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但无法从深入分析语句中体现的观点;能够感知作品的情感,却缺乏情感表达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1%)能够找出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9%)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都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但还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如无法从评价性语句中提炼出观点,无法从情感把握中透视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梳理主要观点、解析情感主旨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重视略读方法,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重视学生个人见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写人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素描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公德之美;议论说理文章《最苦与最乐》善于提炼理性观点,梁启超在严密的逻辑中指出“尽责”的快乐;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简洁生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每篇课文至少摘抄积累5个词句。
2.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和绘制出结构图,并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故事。
3.学生能通过确定阅读重点、抓住标题等方法略读文章,每篇课文阅读时间不多于5分钟。
4.学生能仿照“秒懂百科”,给有关美德的词条下定义。
二、思维目标
1. 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三、价值目标
1. 能以叶圣陶、梁启超、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标杆,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 能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 (2课时)
【第二课段】15 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2课时)
【第三课段】16*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2课时)
【第四课段】17 短文两篇 (2课时)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
陋室铭(一间陋室,一世豪情)
【单元任务单】
任务单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事件 评价性词句 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任务单2:《驿路梨花》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要素 内容概括
《驿路梨花》 人物
情节
环境
任务单3:《最苦与最乐》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
任务单4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任务单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课时安排】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2课时
——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以及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仰慕之情,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文精讲】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1.结合第1段中加点词语,品析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
考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常见的考查形式: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的含义。
答题技法:
1.结合语境,前后联系;
2.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4.辨析修辞,思考意图。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罩上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2.从结构和内容来看,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结构上:总领全文
内容上: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上节回顾】
体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品质相应的事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段概括。
请就文章所写的事件,概括本文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以小见大。作者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既有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但小事情见大品格,正是这些小事情,从不同方面折射出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德。
【小贴士】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从小事情见大品格。通过对具体的典型的小事的记叙,小中见大,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使人物形象因这些小事、细节而丰满起来。
【分析讨论】
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总结文章第2段,也总领全文,总写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③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分别领起文章第3、4段,从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特点。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过渡到“律己严”。
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分别领起文章第7、8段,从文风和语文两个方面来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精神品质。
这些评价性语句充分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总结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文章的关键性语句。
学习任务单
借助前面概括的事例、勾画的评价性语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2.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一方面,行文平易,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语句内涵深刻,并引用了一些古语,使文章充满了文人气息。请举例说明。
①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明白如话
“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②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内涵深刻
“双层的悲哀”写作者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听到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欢乐喜庆的场景衬托作者的悲伤,倍增其哀,也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深刻追思怀念之情。
③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引用古语
引用《论语》中的话,增添了文人气息,高度赞美了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德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深入探究】
1.本文记叙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有何作用?
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文中用不少笔墨写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主张,如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许多中肯的见解,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近些年来”“现实”中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两人有一致的看法。这些言论体现出叶圣陶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专于事业的精神。
2.学完本文后,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上的主张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发?请简要谈谈。
(1)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要“写话”,也就是要写得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像说话一样。这给我的启发是:写作不必堆砌华词丽句,朴素自然、简洁如话才更真挚动人。
(2)叶圣陶先生写文章力求简洁,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说“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给我的启发是:写文章要锤炼语言,表达不要累赘、烦冗,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写作特色】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述,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德,同时也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特别强调了写文章要“简明”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叶圣陶名言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 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课后作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作者选取典型的小事,以小见大,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品格。请你也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人物的品格或某个主题。(2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①“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但应注意典型性;
②写作时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写的“小”能看到你所表现的“大”;
④巧妙地将“大”点出来,凸显文章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