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罗阳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罗阳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1:22:27

文档简介

2024九年级寒假作业反馈
语文试题卷
亲爱的同学: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细心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试卷共8页,共有15小题。满分120分(含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均无效。
◎回顾溯源·明困境之内涵(6分)
1.根据拼音,在“助力点一”语段(1)-(3)处填写正确汉字。(3分)
2.根据提示,完成对话。(3分)
◎分析整理·辑困境之素材(31分)
3.请补全卡片中的(1)-(7)和(A)处。(11分)
4.小语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联加入“名言警句素材卡”,你觉得是否合理?请结合素材卡与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意象、典故等角度简要分析。(4分)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②。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③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④,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此时的杜甫长期漂泊无定,且生活日益困窘。②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有自嘲之意。③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④老马: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5.小文想把归有光的《畏垒亭记》整理到“古人事例素材卡”中,请你参与完成任务。(16分)
畏垒亭记
归有光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①,县人争弃之。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②。
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
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庄子》称,庚桑楚③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④。其臣之画然⑤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⑥仁者远之。臃肿⑦之与居,鞅掌⑧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⑨。畏垒之民,尸而祝之⑩,社 而稷 之。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 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选自《归有光集》)
[注释]①土薄:土质不好;浇:浮薄,指民风不好。②闲靓:幽雅清静。③庚桑楚:人名,老聃弟子。④畏垒之山:畏垒山,旧说在鲁国,实际上是虚构的山名。畏垒是一处崎岖不平的地方。⑤画然:有谋划、聪明的样子。⑥絜然:高尚的样子。⑦臃肿:无知的样子。⑧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⑨大熟:指谷物大丰收。⑩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 土地神。 谷神,此处和“社”字都作祭神解。 忻:同“欣”。
【研读】
(1)根据“联想”内容,解释加点实词。(4分)
实词 联想(字义、用法……) 释义
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① ▲
予始名之曰“畏垒”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② ▲
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③ ▲
鞅掌之为使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④ ▲
(2)画线句三个句末虚词“乎”意蕴丰富,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加以分析。(3分)

【比读】
(3)同为记亭之作,两篇文章各有特色。请根据表格提示进行比较阅读。(6分)
作品 《醉翁亭记》 《畏垒亭记》
写作目的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派遣内心的郁闷之情 ① ▲ (2分)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取材角度 直接写醉翁亭的不多,重在写“醉翁”的所见所感 ② ▲ (2分)
主题表达特点 情志流露,含蓄深远 直抒胸臆,表明心志
我的发现:③ ▲ (2分)
【交流】
(4)结合文章内容,补全“古人事例素材卡”中的省略内容。(3分)

◎反思复盘·评困境之素材(4分)
6.请结合“写作助力单”中助力点二的评价量表,对同学们制作的两张素材卡进行综合评价。(4分)

◎迁移运用·撰困境之推文(8分)
7.班级里决定推出一期“我看困境意义”的专栏,请结合以下名著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困境意义的认识,并按要求完成推文片段的写作。(8分)
要求: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②根据助力点二的评价量表选用恰当的论据;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使用语言;③15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写作助手
具体名著 联想有关困境的情节 我对困境意义的思考
《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海底两万里》 南极遇险事件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保尔参加筑路队
◎贯通古今·论困境之应对(12分)
小语等同学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境”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
2023年3月,网友的一句独白“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这句话引起大量年轻人的共鸣。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鲁迅先生曾说,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还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去偷,也不愿意去做他以为的低贱的赚钱的事。
如今的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用“孔乙己文学”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
网友甲: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我上过大学,拉不下脸。
网友乙: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小丑竟是我自己。
网友丙:明年就大学毕业了,现在形势不好,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
【材料搜集】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但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
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
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业市场更是竞争激烈,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不能因找工作难而不愿踏入社会,因恐惧“内卷”而选择“躺平”。只要出来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无贵贱之分。
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共青团中央《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
【讨论记录】
8.以下是小语等人的讨论记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全讨论。(5分)
小语:我觉得“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如下:第一,大学生们苦读十几载,不甘心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第二,青年人认识到理想和现实差距,进行自嘲与宣泄;第三, (1) ▲ (1分)。 不管怎样,当代大学生也是苦不堪言呀。 小文:什么叫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就可以摆烂了吗,可以好高骛远,纸上谈兵了吗? 小瑞:各位同学,请注意我们的议题。我们的议题是“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境”,而你们在讨论的却是“‘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偏离了我们探讨的议题。 小安:我觉得“突围孔乙己困局”要群策群力,从多方入手: (2) ▲ (4 分)
【讨论复盘】
9.请根据下表,评价【讨论记录】中小文和小瑞的讨论是否符合讨论规则。(3分)
讨论规则 简要说明
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 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都应表述清楚
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就事论事,文明表达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赠送诗笺】
10.彤彤是大四应届毕业生,现在陷入了“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她的心头。小语准备将艾青的诗歌制作成诗笺赠送给她,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诗歌内容撰写赠言。(4分)
◎联读发现·拓困境之思(16分)
班级里兴起卡夫卡热,召开小说阅读交流会,邀请你参与其中。(16分)
在法的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①法的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由于法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②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③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之门中进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
④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
⑤“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⑥“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⑦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关于卡夫卡
【经历】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自己的家庭,41岁时死于肺痨。他一直从事小职员的工作,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业余时间,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关注内心主观世界的创作理念影响,后来融入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
【影响】
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以丰富多变的创作手法与复杂多元的寓意享誉世界。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唐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描写生活在低层的小人物,表现他们在这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的惶恐,不安,孤独,迷惘,绝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都受到卡夫卡小说的影响。
诺奖得主马尔克斯在读完之后,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纪念】
雨中追思卡夫卡
走进布拉格,卡夫卡几乎无处不在。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骄傲,在世俗化之后走进人们视野。卡夫卡生前从没有归属感,但是,孤独中的他却以文学为自己找到最后的归属。他以文学所表现出人的孤独、命运的不可知、归属的不确定性,不会随场景的替换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闪动着卡夫卡的影子。
走进布拉格,不能不拜谒卡夫卡。
孤独的卡夫卡匆匆辞世,生前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依然与之疏远。有位德国评论家说卡夫卡“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但卡夫卡在精神与宗教上、在血缘上,依然与犹太人传统不可分离。故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
实际上,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安葬在一起,并拥有同一个墓碑。卡夫卡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薄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最终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凝望墓碑,无声叹息。不敢设想,卡夫卡如果活到二战爆发。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们、与那些艺术家们一样的结局吗?命运的幸或不幸,真的难以界定。
【读困境 理情节】
11.阅读《在法的门前》,根据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乡下人 卫士
(1) ▲ 欺骗他有可能,但恐吓现在不行
坐在门口,耐心等待 (2) ▲
(3) ▲ /
满心绝望,提出疑问 (4) ▲
【析困境 感其人】
12.阅读《在法的门前》,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

【探困境 辩标题】
13.《在法的门前》的另一个译名是《法律门前》。你觉得哪个译名更好,请结合上面的两部分文字说明你的理由。(4分)

【联困境 读懂人】
14. 我们都说“文如其人”。请你结合《在法的门前》与“关于卡夫卡”的相关内容,回答《雨中追思卡夫卡》作者最后一段中提出的问题,并说明理由。(5分)

◎写作实践·撰突围之文
15.按要求作文(40分)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哲学家思考摆脱蒙昧,启迪智慧……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
任务一:回顾自己某次突围的经历形成思考,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围绕突围,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围绕突围,明确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2024 九年级寒假作业反馈
语文
亲爱的同学: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细心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试卷共 8 页,共有 15 小题。满分 120 分(含书写分 3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均无效。
“言之有据”写作助力单
助力点一:借课内诗文,感知主题
走进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各
自的人生困境:或屡遭贬谪,或怀才不
遇,或远离亲人……尽管如此,他们依
然⑴ ▲ (zòng)情山水,抒写经典
诗文,表达志趣⑵ ▲ (bào)负。
他们的文字引发我们无限的共鸣,美好
的情志⑶ ▲ (yíng)绕我心。
助力点二:借评价量表,选择材料
材料选择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具体内容 星标量化
准确性 准确、真实,有明确出处和依据,经得起推敲 ☆☆☆☆☆
一致性 能充分、有力地支撑观点,和观点保持一致 ☆☆☆☆☆
丰富性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类型丰富,能综合运用 ☆☆☆☆☆
◎回顾溯源·明困境之内涵(6分)
1.根据拼音,在“助力点一”语段(1)-(3)处填写正确汉字。(3分)
2.根据提示,完成对话。(3 分)
小语:“困”的甲骨文像房屋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该字的本义为废弃的房
屋。据此,(1)我判断“困”是 ▲ 。(填选项)
(A.会意字 B.形声字 C.指事字)
小文:原来困的本义是这样的哇。我查了词典,(2)“困”还有以下几种引申义:
①陷于艰难痛苦中或受限于狭小的空间,如“困守一隅”。② ▲ ,如“牛困人
饥日已高”(《卖炭翁》)。③ ▲ ,如“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小语:原来“困”有这么多层涵义,其实人生也难免遇到大大小小的困境啊。
1
◎分析整理·辑困境之素材(31 分)
3.请补全卡片中的(1)-(7)和(A)处。(11 分)
4.小语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联加入“名言警句素材卡”,你觉得是否合理?请结合素材
卡与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意象、典故等角度简要分析。(4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②。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③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④,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此时的杜甫长期漂泊无定,且生活日益困窘。②腐儒:本指迂
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有自嘲之意。③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④老马:典出《韩非子·说
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
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5.小文想把归有光的《畏垒亭记》整理到“古人事例素材卡”中,请你参与完成任务。(16 分)
畏垒亭记
归有光
2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①,县人
争弃之。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②。
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
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
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庄子》称,庚桑楚
③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④。其臣之画然⑤智
者去.之,其妾之絜然
⑥仁者远之。臃肿⑦之与居,鞅掌⑧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
⑨。畏垒之民,尸而祝之⑩,
社 而稷 之。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
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 然。谁
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选自《归有光集》)
[注释]①土薄:土质不好;浇:浮薄,指民风不好。②闲靓:幽雅清静。③庚桑楚:人名,老聃弟
子。④畏垒之山:畏垒山,旧说在鲁国,实际上是虚构的山名。畏垒是一处崎岖不平的地方。⑤画然:
有谋划、聪明的样子。⑥絜然:高尚的样子。⑦臃肿:无知的样子。⑧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⑨大
熟:指谷物大丰收。⑩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 土地神。 谷神,此处和“社”
字都作祭神解。 忻:同“欣”。
【研读】
(1)根据“联想”内容,解释加点实词。(4分)
实词 联想(字义、用法……) 释义
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① ▲
予始名.之曰“畏垒”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② ▲
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③ ▲
鞅掌之为使.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④ ▲
(2)画线句三个句末虚词“乎”意蕴丰富,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加以分析。(3分)

【比读】
(3)同为记亭之作,两篇文章各有特色。请根据表格提示进行比较阅读。(6分)
作品 《醉翁亭记》 《畏垒亭记》
写作目的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派遣内心的郁闷之情 ① ▲ (2 分)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取材角度 直接写醉翁亭的不多,重在写“醉翁”的所见所感 ② ▲ (2 分)
主题表达特点 情志流露,含蓄深远 直抒胸臆,表明心志
我的发现:③ ▲ (2 分)
【交流】
(4)结合文章内容,补全“古人事例素材卡”中的省略内容。(3 分)

◎反思复盘·评困境之素材(4分)
6.请结合“写作助力单”中助力点二的评价量表,对同学们制作的两张素材卡进行综合评价。(4 分)

3
◎迁移运用·撰困境之推文(8分)
7.班级里决定推出一期“我看困境意义”的专栏,请结合以下名著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困境意义的认识,
并按要求完成推文片段的写作。(8分)
要求: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②根据助力点二的评价量表选用恰当的论据;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
使用标点,规范使用语言;③150 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写作助手
具体名著 联想有关困境的情节 我对困境意义的思考
《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海底两万里》 南极遇险事件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保尔参加筑路队
◎贯通古今·论困境之应对(12 分)
小语等同学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境”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
2023 年 3 月,网友的一句独白“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
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这句话引起大量年轻人的共鸣。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鲁迅先生曾说,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
站着喝酒还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
份,甚至宁愿去偷,也不愿意去做他以为的低贱的赚钱的事。
如今的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用“孔乙己文学”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
网友甲: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我上过大学,拉不下脸。
网友乙: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小丑竟是我自己。
网友丙:明年就大学毕业了,现在形势不好,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
【材料搜集】
材料一 10%。很好,正是我想要做的工作。
12%。很差,完全不是我
想要做的工作。
50%。不好,跟我想做的 28%。还好,跟我想
工作有很大的差距。 做的工作十分类似。
2023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材料二
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但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
袖手旁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
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
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
历的歧视性门槛。
4
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
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
—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业市场更是竞争激烈,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
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不能因找工作难而不愿踏入社会,因恐惧“内卷”而选择“躺平”。
只要出来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无贵贱之分。
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
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
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
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
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
更加美好的生活!
——共青团中央《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
【讨论记录】
8.以下是小语等人的讨论记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全讨论。(5分)
小语:我觉得“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如下:第一,大学生们苦读十几载,不甘心从
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第二,青年人认识到理想和现实差距,进行自嘲与宣泄;第三,
(1) ▲ (1 分)。 不管怎样,当代大学生也是苦不堪言呀。
小文:什么叫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就可以摆烂了吗,可以好高骛远,纸上谈兵了吗?
小瑞:各位同学,请注意我们的议题。我们的议题是“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境”,而
你们在讨论的却是“‘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偏离了我们探讨的议题。
小安:我觉得“突围孔乙己困局”要群策群力,从多.方.入手: (2) ▲ (4 分)
【讨论复盘】
9.请根据下表,评价【讨论记录】中小文和小瑞的讨论是否符合讨论规则。(3分)
讨论规则 简要说明
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 尽 量 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
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都
应表述清楚
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
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就事论事,文明表达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
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5
【赠送诗笺】
10.彤彤是大四应届毕业生,现在陷入了“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她的心头。
小语准备将艾青的诗歌制作成诗笺赠送给她,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诗歌内容撰写赠言。(4 分)
礁石 艾青 赠言
一个浪,一个浪 它的脸上和身上 ▲
无休止地扑过来 像刀砍过的一样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被打成碎沫,散开……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联读发现·拓困境之思(16 分)
班级里兴起卡夫卡热,召开小说阅读交流会,邀请你参与其中。(16 分)
在法的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①法的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
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
现在不成。”由于法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
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
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
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②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
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
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
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
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
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
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
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③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
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
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
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
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
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之门中进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
④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
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
⑤“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⑥“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
要求进去呢?”
⑦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
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6
关于卡夫卡
【经历】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
婚约,始终没有自己的家庭,41 岁时死于肺痨。他一直从事小职员的工作,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
不得不去;业余时间,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1904 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
作品颇受表现主义关注内心主观世界的创作理念影响,后来融入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
【影响】
卡夫卡是 20 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以丰富多变的创作手法与复杂多元的寓意享誉世界。他与马
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唐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和大师。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描写生活在低层的小人物,表现他们在这矛盾、
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的惶恐,不安,孤独,迷惘,绝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都受到卡夫卡小说的影响。
诺奖得主马尔克斯在读完之后,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美国诗人奥
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
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
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纪念】
雨中追思卡夫卡
走进布拉格,卡夫卡几乎无处不在。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骄傲,在世俗化之后走进人们视野。卡夫卡生前从没有归属感,但是,孤独中
的他却以文学为自己找到最后的归属。他以文学所表现出人的孤独、命运的不可知、归属的不确定性,
不会随场景的替换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闪动着卡夫卡的影子。
走进布拉格,不能不拜谒卡夫卡。
孤独的卡夫卡匆匆辞世,生前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依然与之疏远。有位德国评论家说卡
夫卡“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但卡夫卡在精神与宗教上、在血缘上,依然
与犹太人传统不可分离。故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
实际上,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安葬在一起,并拥有同一个墓碑。卡夫卡墓碑下方,
另有一块薄薄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
最终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凝望墓碑,无声叹息。不敢设想,卡夫卡如果活到二战爆发。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
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们、与那些艺术家们一样的结局吗?命运
的幸或不幸,真的难以界定。
【读困境 理情节】
11.阅读《在法的门前》,根据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 分)
乡下人 卫士
(1) ▲ 欺骗他有可能,但恐吓现在不行
坐在门口,耐心等待 (2) ▲
(3) ▲ /
满心绝望,提出疑问 (4) ▲
7
【析困境 感其人】
12.阅读《在法的门前》,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

【探困境 辩标题】
13.《在法的门前》的另一个译名是《法律门前》。你觉得哪个译名更好,请结合上面的两.部.分.文字说明
你的理由。(4 分)

【联困境 读懂人】
14. 我们都说“文如其人”。请你结合《在法的门前》与“关于卡夫卡”的相关内容,回答《雨中追思卡
夫卡》作者最后一段中提出的问题,并说明理由。(5分)

◎写作实践·撰突围之文
15.按要求作文(40 分)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
达心灵的彼岸;哲学家思考摆脱蒙昧,启迪智慧……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对此,你有
怎样的感受或思考?
任务一:回顾自己某次突围的经历形成思考,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围绕突围,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围绕突围,明确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 600 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82024九年级寒假作业反馈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书写(3分)
(1)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
(2)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
(3)书写潦草,涂改过多过乱,卷面不整洁,酌情扣分。
◎回顾溯源·明困境之内涵(6分)
1.(3分)(1)纵(2)抱(3)萦
2.(3分)(1)A ②困倦,疲倦 ③内心有困苦
评分细则:
第1题 每空1分,错、漏、添字皆不得分。
第2题 每空1分,②③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整理·辑困境之素材(31分)
3.(11分)⑴月有阴晴圆缺 ⑵零落成泥碾作尘 ⑶ 松枝一何劲
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⑹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于失意中,找回信心,保持昂扬斗志 (2分)
4.(4分)示例一:合理。此句借“落日”“秋风”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生活日益困窘,漂泊无定的现状,但每句后半句都表达内心依旧满怀报国的远大政治抱负。作者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借“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将会找到正确的路,体现豁达向上的心态。这与卡片中李白的重新鼓起勇气,苏轼的豁达面对现实一样,都可以警示同学们在困境中该如何应对。
示例二:不合理。这首诗歌作为杜甫暮年时生活漂泊无定,诗中“落日”“秋风”等词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作者又以“腐儒”“老马”等词自嘲,表达了自己虽心存壮志,但年老体弱,不能被重用的无奈之情。全诗寄托着一种消极的态度,不能够作为名言警句起到激励作用。
评分细则:
第3题 (1)-(7)每空1分,错、漏、添字皆不得分。
2分,格式大体一致,意思相近即可。
第4题 回答“合理”最高4分,结合卡片内容扣住“意象”“典故”分析,各2分。
回答“不合理”,分析充分可以适当给分,最高2分。
5.(16分)(1)(4分)①向东流 ②命名 ③离开 ④(被)使唤
(2)(3分)“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三个疑问句,连用三个“乎”,层层递进,构成排比,强调了自己被遗弃、受冷落的孤独处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3)(6分)①围绕畏垒亭落笔,借亭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甘于清贫的志趣。
②介绍畏垒亭环境,借典故表明命名缘由,描写乡居生活并表达情志。
③虽然都是写亭子,但是由于作者不同的处境,他们会选取不同的材料、不同的人称来表达情感。但是记“亭”的目的都是想以此表达自己当时的情志与追求。
(4)(3分)他在亭中观赏“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的美丽景色,过着“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清贫安逸的生活。虽然有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悲愤,但也表达了自己不问世事,甘于清贫的洒脱情怀。
评分细则:
第5题(1)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语气1分,结合语境分析情感2分。
①、②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③2分,不同点、相同点各1分。
(4)结合文章内容1分,困境1分,情怀1分。
◎反思复盘·评困境之素材(4分)
6.(4分)示例:素材卡准确性高,名言警句都有作者与出处,古人事例卡中的事例都源自作者写的文章推敲而出。一致性高,面对困境都找到了应对之策,以豁达的胸襟面对现实,拾起勇气,与观点“学会突围”相符;丰富性高,素材卡一的名言警句是道理论据,素材卡二的古人事例是事实论据,论据充足,类型丰富。
◎迁移运用·撰困境之推文(8分)
7.(8分)示例:困境的意义在于突破自我,造福他人乃至为人类事业奉献。林冲多次被高俅、陆虞侯等人设计陷害,从八百万禁军教头沦落到看守草料场,仍无法逃脱。最终林冲选择手刃陆虞侯,于雪夜奔上梁山,困境使他从一味妥协忍让、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促进了他的成长。尼摩船长一行人在南极遇到冰山,他沉着冷静,精准指挥,最后大家成功脱险,可见困境的意义是保护他人,体现对他人的责任担当。保尔参加筑路队,忍受饥饿寒冷等各种艰苦的条件,只为城市供应木材和革命事业。正如龚自珍所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困境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我们要突破小我,保持人间大爱。
评分细则:
第6题 围绕“准确定”“一致性”“丰富性”等角度展开评价,一点2分,两点4分。
第7题 本题分内容和表达两部分评分,表达4分,内容4分。内容:观点明确1分,恰当选择名著内容作为论据并合理分析3分。表达:错误标点扣1分,错字扣1分,语病2分。
◎贯通古今·论困境之应对(12分)
8.(1)(1分)“孔乙己文学”的背后充满了对就业难的迷茫和焦虑。
(2)(4分)①政府、企事业单位应着力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②全社会应协同发力,协助青年人缓解焦虑,放下包袱轻装上阵。③青年人应该要有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迎难而上,战胜自我,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9.(3分)示例:小文没有做到文明表达,直接批评指责小语,语气生硬,表达情绪化,不尊重对方,不利于讨论的有效进行。小瑞根据不同问题依次讨论的原则,把偏离的讨论拉了回来。
10.(4分)示例:彤彤,我知道,你现在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焦虑是难免的,但我们不能一直消沉下去。在艾青的诗歌《礁石》中,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希望你收到这张诗笺后,能像礁石一样乐观而坚韧地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挑战,努力拼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分细则:
第8题 (1)1分,意近即可。
(2)4分,根据材料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突破困局的方法,1个方面2分,2个方面3分,三个方面4分。
第9题 根据讨论规则合理评价,一点2分,两点3分。
第10题 参考材料1分,结合艾青诗歌2分,表达希望与祝愿1分。
◎联读发现·拓困境之思(16分)
11.(4分)①请求进入 ②敷衍地提出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
③他一直观察卫士,此时已老眼昏花、生命垂危 ④告知真相
12.(3分)“清清楚楚”地看见与前面的“老眼昏花”形成对比,“不灭的亮光”又与前面的“黑暗”形成对比,穷其一生找寻“法”的乡下人只有在生命垂危,老眼昏花的时候才能看到“法的亮光”,这种矛盾的情节设置极具讽刺意味,表现了作者对这个矛盾世界的迷惘与绝望。
13.(4分)《在法的门前》这个译名更好,这篇文章的“法”有自由、希望、目标、任何人和物都无法超越的自然之法等多种理解,乡下人对“法”的孜孜以求而不得的过程,正体现了作者或者说每个人在追寻心中目标时惶恐与迷惘的心理困境,这正体现了卡夫卡文章关注内心世界,注重表现人物的惶恐、孤独、迷惘、绝望,“有着多种的可能性”等特点。如果翻译成《法律门前》就过于狭隘了,只能单一的指向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这显然是不符合卡夫卡文章的特性的。
14. (5分)示例:我觉得卡夫卡不能逃离布拉格,不能摆脱与妹妹和艺术家们一样的结局,因为要逃离就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这就像《在法的门前》中的乡下人希望进入让他向往的法门,但要经受卫士的欺骗恐吓,敷衍拖延,到最后甚至为此花光了所有的钱,耗费了自己所有的时光,面对这重重阻碍,如果乡下人能勇敢一些,具有冒险精神一些,说不定也有机会进入法的门,但他是一个懦弱、胆小、没见过多少世面的“乡下人”这个身份的设定就注定了他难以进入法门,同样卡夫卡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业余时间,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可以这么说“乡下人”是卡夫卡性格与心理的体现。因此从《在法的门前》看出写此文的卡夫卡同乡下人一样难以走出困境,难以摆脱与其他人一样的结局。
第11题 意近即可。
第12题 对比1分,情节讽刺性1分,作者情感态度1分。
第13题 法的内涵1分,心理困境1分,作者创作特点1分,法律的不足处1分。
第14题 文本乡下人的情节、形象2分,联结卡夫卡的经历、个性2分,结论1分。
◎写作实践,撰突围之文(40分)
15.作文评分标准。
分类 分数档 文 章
一类 40-36分 ○紧扣“困境突围”的展开叙述或思考。 ○立意深刻,能紧扣所写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写记叙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有感染力。 ○文学创作,想象合理,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发表观点,内容充实,语言真诚,有说服力。
二类 35-32分 ○扣住“困境突围”的深层义展开叙述或思考。 ○立意较深刻,能扣住所写内容进行较深入思考。 ○写记叙文,内容具体,感情较真挚,语言较有感染力。 ○文学创作,想象较合理,形象较鲜明,构思较精巧。 ○发表观点,内容具体,较有说服力。
三类 31-21分 ○围绕“困境”的展开叙述或思考。 ○有一定立意,能围绕所写内容有所思考。 ○写记叙文,内容较完整,语言较通顺。 ○文学创作,想象较合理,形象有一定的鲜明性,构思有一定的精巧性。 ○发表观点,内容较具体,有一定说服力。
四类 21-15分 ○选材与“困境突围”有关。 ○立意不清,几无思考。 ○写记叙文,内容不完整,语言不通顺。 ○文学创作,想象不合理,形象不鲜明,构思不够精巧。 ○发表观点,泛泛而谈,没有说服力。
五类 15分以下 有以下情况之一:①文不对题或内容有严重错误;②文理不通,结构混乱;③文不成篇,字数不足200。
说明: 1.评分关注不同文体的特征。 2.对有独到之处的文章,包括见解新颖、思想深刻、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严密、想象丰富、语言有表现力等,鼓励打高分。 3.套题或抄袭的作文,酌情扣分,扣至0分为止。 4.未写题目扣2分。 5.特定文体出现格式错误,酌情扣1-2分。 6.文中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扣2分。 7.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不足3个不扣分,扣完2分为止。 8.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
同课章节目录